为什么红包来得快,去得也快? | 少年商学院

为什么红包来得快,去得也快?

为什么红包来得快,去得也快?

在家上世界名校通识课

文 | 鞠茜

摘自世界名校通识音频课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少年版》

丢了演唱会门票

你会再买一张吗?

假设你花380元,买了一张演唱会的门票,你兴高采烈地到了会场门口,却发现门票丢了。你会花380元再买一张门票进场吗?

再来换一种情景。假设这周末,你的偶像要开演唱会了,你打算到了会场门前再买票,掏出钱却发现——放在包包夹层里的380元不见了!好在钱包还在,里面还有400元,你还会不会照原计划买票呢?在这两种情况下,你的选择会有什么不同吗?

很多人可能会在第一种情景下,掉头而去,而在第二种情景下,却宁愿再掏腰包。为什么同样是损失380元,而且都只有当你再花380元才可以见到偶像,但是选择却完全不同呢?

道理很简单,在第一种情况,如果你再买一张门票,会觉得自己花了760元,才看到了偶像,除非你真的特别喜欢这个明星,否则很容易认为不太值得。

但是,在第二种情景下,你可能会认为,掉了380元与再买一张票,这是两码子事,可以算成两笔账。

为什么意外之财

总是花得特别快?

像这种情况不同,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自己损失的金额,就被芝加哥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教授称为——“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这种现象在生活当中无处不在。比如,有的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乱花钱呀,却老是存不下钱。或者虽然不会乱花自己的银行存款,但是一拿到一笔意外之财就会花个精光。

还有的人用信用卡购物的时候,总会显得比用现金的时候更加大方。其实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在给钱贴上不同的标签。

有的钱我们会认为这是自己辛苦赚来的,有些钱是属于零用钱,还有的钱是属于意外之财。根据这些贴上的标签,我们处理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是自己辛苦赚来的,就更不舍得花,倾向于把它们存起来;而零用钱或者是意外得来的红包,就会大手大脚。

萨勒教授就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去瑞士给别人上课。瑞士给他的报酬还不错,他很高兴,于是就在上完课后在瑞士作了一次旅行,整个旅行也非常愉快。

后来他又有一次机会去英国讲课,也得到了不错的报酬,于是就决定再去旁边的瑞士旅行一次,但这一次他觉得到哪里都贵,整个旅行弄得特别不舒服。为什么同是去瑞士旅行,花同样的钱,前后两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呢?

这就跟“心理账户”有关。第一次,他把在瑞士挣得钱跟花的钱放在了同一个心理账户下,但第二次,他把在英国赚的钱和在瑞士花的钱放在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下——所以才觉得,“怎么瑞士的东西那么贵呀!”

同样道理,如果你去旅游,先付掉所有的钱和先付一部分钱,然后每次到了一个景点再付门票费,虽然路线和最后花的总费用都一样,但是很明显,第二种情况会让我们感到更痛苦,因为你会觉得自己怎么老是在掏钱呀。

除了消费当中存在“心理账户”这种现象,学校里也有。

比如我们会给所学的每门功课都建立一个心理账户。如果当天的所有学科都是均匀地布置一些作业,可能不会觉得特别多。如果有一门学科留的作业比其他学科的多,就可能会觉得今天的作业怎么那么多——这就是心理账户在起作用。

给钱贴上标签

让储蓄更有效

听到这儿,你可能觉得“心理账户”怎么都跟一些负面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其实,把钱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并不是完全没有好处。比如,可以利用心理账户,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储蓄。怎么做呢?

很简单,只要把准备要存的钱和平常要花的钱分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下,把储蓄起来的钱当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就更容易坚持下去。

……

以上内容,整理自少年商学院世界名校通识音频课《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少年版》其中一讲(共36讲,每讲平均6-10分钟),由斯坦福教育经济学硕士、少年商学院资深导师鞠茜老师为6-12岁孩子量身打造。点击下图,即刻订阅/收听!

为什么红包来得快,去得也快?

本课程从海盗的骷髅旗、星巴克咖啡的定价等36个趣味经济学案例说起,让孩子学会理性思考、独立决策。点击上方图片,即可订阅/收听!下图是课程目录:

为什么红包来得快,去得也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