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读5本书可能是更适合孩子的阅读方法?
英国作家毛姆曾分享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阅读习惯:“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5、6本书反而更合理。”
毛姆的理由,乍听起来有点任性,“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同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这种阅读习惯可能确实是更科学,也更适合孩子的阅读方法。
这是为什么呢?少年商学院的鞠茜老师,曾在她给孩子们的音频小课《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少年版(36讲)》里(点此了解),从孩子的角度,做了解释。
阅读和学习时要不时切换“频道”
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边际效用”——边际,原本是指边缘、界限,被经济学家借用来描述“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的调整”。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
假如现在你和你的小伙伴在拔河,本来你们两个人势均力敌,这时候,有另一个小伙伴要加入到你的队伍里,他的加入,就会让你这边更有优势,这个优势就是一个边际量,能发挥的作用就是边际效用,英文是marginal utility。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接触过的很多商业策略,都和“边际效用”有关,它指的就是当我们每多消费一件商品而产生的满足感。
比如自动贩卖机。自动贩卖机有个昵称,叫“永不休息的营业员”,在很多国家都非常普遍。自动贩卖机可不只能卖饮料、卖零食哦,在美国,有种专门租借DVD的贩卖机,在台湾的汽车站,有可以借书的贩卖机,在英国伯克郡,还有一种售卖瓶装香气的贩卖机,这些香气包括新切割的草香、烧烤香味、防晒霜的香味和海风的气味等,可以帮助英国人治疗“假期忧郁症”……
(英国伯克郡香气贩卖机)
而这些自动贩卖机当中,有一种非常特别,这就是专门用来售卖报纸的贩卖机。为什么说它特别呢?一般的自动贩卖机,都是你先投硬币进去,然后你要的东西,就会自动出现在出口,但无人售报箱不是这样的,往售报箱里投入硬币之后,你可以自己把报箱的前门打开,整个报箱内的所有报纸都会呈现在你的面前,如果你愿意,你完全可以把报箱内的所有的报纸全都搬走!
(无人售报箱)
为什么商家不怕你多拿报纸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用到“边际效用”这个概念了。
一般情况下,“边际效用”会随着我们消费同一件商品的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什么意思呢?比如买报纸。我们看报纸,就是为了了解最近发生的大事小事,这是看报纸能给我们带来的“效用”,所以,当我们看完一份报纸,一般不会再去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而且,新闻报道都是有时效性的,除非是为了做研究,否则很少有人会回过头来,去关注上个礼拜、上个月,甚至去年的新闻报道。
所以,每多看一份完全相同的报纸,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是递减的。即使无人售报箱的前门大开,也很少有人因此就把整个报箱内的报纸全部搬走。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英文是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这种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你可能很喜欢吃披萨,但是,如果让你今天吃披萨,明天吃披萨,后天还是吃披萨,到了后天,你可能就觉得披萨不好吃了。
掌握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比如阅读。
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我在看书时,常常发现,我没有办法长时间持续地看同一本书。在刚开始的第一个小时,我可能非常兴奋,注意力非常集中,但是每过一个小时,我的注意力就会开始减弱,读书的热情也会越来越低。
所以,我经常会把两三本书放在一起看。当我发现第一本书给我带来的“效用”开始降低的时候,我就会转而看第二本书,当第二本书的“效用”开始降低的时候,我就会翻开第三本书,当第三本书给我带来的效用也开始降低的时候,我就会索性合上书,休息一下,过几个小时或等到第二天再继续。
在其他方面,我们也能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或阻止“边际效应递减”。比如说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学习的时间分割成几块,一部分用来学习英语,一部分用来学习数学,一部分用来听音频等等。这样做的效率,可能要比你用一天的时间都来学习英语的效率要更高。
经济学让孩子学会理性决策
不少朋友认为,经济学是一门“高大上”的学科,其实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让孩子学会用经济学原理,指导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在海外非常流行,从美国到英国,从芬兰到日本,经济学都已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
这种思维方式的学习有多重要呢?当天才少年柯洁惜败阿尔法狗,当支付宝开始取代传统银行,当搜索引擎成为数字化的百科全书,越来越多朋友开始焦虑、恐慌、迷茫——我们该让孩子学什么呢?是课本、是知识、还是竞赛题?其实都不是,应该是思维方式。
因为这是最根本的,它能帮助孩子探究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一个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推理和思考的孩子,一定是个理性思考、自主决策能力强的人,等未来进入经济生活时,他们早已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