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双儿女到荒岛过夜,这对夫妇眼中自然教育的误区与建议 | 少年商学院

带一双儿女到荒岛过夜,这对夫妇眼中自然教育的误区与建议

带一双儿女到荒岛过夜,这对夫妇眼中自然教育的误区与建议

 

学院君说:少年商学院微信曾专访并拍摄过一对放弃掉高薪工作、正带两个儿子用六年时间到六个国家旅居的香港夫妇(值得收藏,点此查看)。今天的文章,同样授权自对一对一直行走在路上的夫妇——虫虫爸和蝶儿妈的采访。过去几年,他们坚持带领一双儿女走遍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原生态荒野、雨林、山河湖海。他们对从小如何引导孩子接受自然教育的理解,值得聆听或借鉴。

孩子,你能谈谈你的自然邻居吗?

“自然绝不是遥不可及的。”蝶儿妈说。

“对自然教育感兴趣的孩子,我问他们的第一个问题,一定是:你们能谈谈你们的邻居吗?那些和你们居住得很近的、有生命的邻居——但是大多数孩子只想到人类,我们对身边的其他物种,包括昆虫和植物,都失去了关注。

虫虫和蝶儿从小就跟着我们往山里跑,哪怕只有半天时间,也会进山去转一圈儿,即使随便找个水坑也可以玩儿上一整天。”

“曾经有一次,我在北京市区的阳台花盆里种了一棵花椒树,吸引来了柑橘凤蝶在树叶上产卵。自然无处不在,我们居住的社区的树上和池塘里,一样有蝉鸣蛙叫,即使阳台上的花盆里也有四季轮转——这就是自然的神奇之处,她的生命力是无穷的。重要的是,你要有一双能发现、会观察的眼睛。”

所以,自然教育首先是要激起孩子内心真正的兴趣,进而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

带一双儿女到荒岛过夜,这对夫妇眼中自然教育的误区与建议

(本文采访对象的女儿,蝶儿)

混迹于大自然中的孩子不会无聊

“其次是要令孩子触摸和感受自然。”蝶儿妈接着说。

“石头、沙子、土、树枝、青草、河流——这些都是自然,每个孩子天生就对自然充满好奇,上面我说的那些,他们每一样都想亲自摸一摸。可我见到太多情况是,孩子每一次伸出手,身边的大人不是大喊‘脏!’,就是‘别碰,危险!’,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和与自然的联结,就这样慢慢地被恐惧和冷漠所替代。”

“有一年五一,我带五岁的虫虫和三岁的蝶儿去黄花城水长城,里面有山有水,孩子们玩儿了九个小时都没玩儿够。当时虫虫好像在小溪里看到了一只螃蟹,想下水看看清楚,我判断了一下水深大概到他的腰,我认为没有什么大的危险,而且我就在旁边看着,就让他下水了。岸上几位老人吓坏了,大喊‘这是谁家的孩子?!’

有时,我们大人的担心,可能太多了。为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气,虽然天气还不算热,但我宁肯冒一个小感冒的风险,宁肯多花些精力默默看护好他,宁肯麻烦点事后帮他洗澡洗手。”

带一双儿女到荒岛过夜,这对夫妇眼中自然教育的误区与建议

(本文采访对象的儿子,虫虫)

科学家可能会告诉我们,让孩子感受触摸的经历越多,越会刺激孩子大脑的发育。然而,孩子们在自然中收获的还远不止于此。

大自然是最高级的配色师和创造者,无论是看到蜡蝉若虫花蕊般绽放的蜡丝,还是观察树叶上金光闪闪的龟甲,都不得不感叹自然造物的神奇,这无疑都是对一个孩子创造力的提升,让他们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蝶儿妈妈说:“这两个孩子在外面,两只眼睛不闲着,总是在林间树丛里寻找有趣的发现。”

混迹于大自然中的孩子不会感到无聊,他们永远都能在自然中就地取材,创造出有意思的事情来做,哪怕只是静静看一只蜘蛛织网都会兴味盎然。这样的孩子,具备会玩儿的能力,他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快乐起来,这对于人的一生而言,都是至为珍贵的能力。

炼就孩子“谨慎的勇敢”

“你们带着孩子走南闯北,有很多令常人咋舌的探险经历,有没有担心过孩子在野外的安全?”

尽管在孩子攀登巨石或走独木桥的时候,我们这些凡人妈妈努力压抑住自己小心脏的狂跳,尽力不哎呦呦地一惊一乍,我依然自知修行太浅,容易破功。

“其实一个孩子在自然中行走得越多,他就越会保护自己的安全。”蝶儿妈和虫虫爸异口同声地说,“对于孩子而言,比起警告他什么事情都要小心,远不如帮助他亲身体验什么是危险,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更为直接深刻。我们会教给孩子必要的防护知识,并将活动危险程度控制在他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接下来就靠他自己体验了。”

据我的观察,一个越常接触自然的孩子,越具备一种品质,我且称之为“谨慎的勇敢”。

比如涉过小溪的时候,无论是过于小心,在石头上犹豫不决失去平衡的孩子,还是焦虑冒进,一脚踩上松动石头的孩子,都会跌入水里。而那些有着足够野外经验的孩子,他们会在稳固的大石头上调整好重心,观察前路,试探前方石头的松动程度,来决定是另选一块踏脚石,还是借势轻轻一跃。这些经验和能力,不亲身体验,是无法养成的。

带一双儿女到荒岛过夜,这对夫妇眼中自然教育的误区与建议

(虫虫的摄影作品:《斑马与火烈鸟》,2016年,摄于肯尼亚)

蝶儿妈妈同意我的观点:

“这其实就是一种判断力,孩子在和自然打交道的同时,学会了判断自身的能力和环境的优劣,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样的孩子,自信却不固执。

有些妈妈担心很多,把孩子的一切都操控在自己手中,不允许他试错和冒险。可是有一天孩子进入了青春叛逆期,荷尔蒙的涌动令他再不愿听妈妈的话,这个时期就算他不打算走入自然冒险,你也无法保证他不会受到来自同伴的种种诱惑。一个进入青春期,却没准备好自我判断力的孩子,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危险的。”

为了从另一个角度回答我的问题,蝶儿爸爸给我讲了他家一个真实的故事。

去年,他们在瓦努阿图旅行时,造访了一个离所罗门群岛最近的、几乎没什么外人前往的小岛,并在那儿好不容易租了一艘快艇出海。路过一处无人孤岛的时候,被那里完全未被人类染指的美丽景色迷住了,于是蝶儿妈一拍脑袋决定:今晚就住这儿了!不走了!

这个决定有多疯狂呢?

首先,这个无人岛是真的完全没有人,徒步走一圈大概需要两三个小时。

其次,两位与他们同行、土生土长的小伙子,他们和父母都从未来过这个岛,晚上会不会有鳄鱼出没?额,可能吧……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六个人所有的物资:3瓶矿泉水、2听可乐、1.5个面包,从船老大那儿搜罗来的一盒火柴、几根香蕉和一块不太大的塑料布。

就这样,他们决定在荒岛上住上一夜,而且没有船!船老大要回去,第二天傍晚来接他们。

他们的儿子虫虫,为了此次经历,还专门写了一篇日记:

“午夜时分,我被海风吹醒了,冷得瑟瑟发抖。我裹紧了单薄的衣服,向篝火边凑了凑,时明时暗的炭火烘烤着我,暖和多了。

猛然间我发现,头顶的圆月映衬着婆娑的树影,间中有什么东西飞来飞去,仔细一看,原来是超级巨大的果蝠!我顿时汗毛倒竖,这也太像‘暮光之城’了吧!……”

虫虫爸讲完这个故事,我在惊叹之余,和他们二位相视而笑。

然后,虫虫爸补了一句,“你人生的基调,是被担心左右?还是相信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去开启一个前所未有?”

我们都误解了自然教育吗?

诚然,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像虫虫蝶儿家一样,将爱好做到极致。然而,就像我们一开始说的,自然并不只在远方,自然也在你家的阳台上、草坪间。

因此,当我们谈到自然教育中存在的种种误区时,二位受访者也谈到了很多我们普通家长可能会落进的坑。

误区一:移动的百科全书

“我遇到很多孩子,捧着百科全书背的津津有味,掌握了上百种植物或昆虫的名称,张口即来羡煞众人,觉得自己对自然的研究很深入,聊起来却发现这个孩子从没出过或很少出野外。这不是自然教育的目的,也不是真正的自然教育。”蝶儿妈说。

这令我想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Richard Feynman教授有一次谈及父亲对他的教育:

“一个小伙伴问我:‘你知道那是什么鸟吗?’

‘我可不知道。’

他得意洋洋地说,‘你爸爸什么也没教你。’

事实恰恰相反,我爸教过我,他指着那只鸟说:‘这是brown throated thrush,它在葡萄语里叫……,在日语里叫……你看,就算你会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去称呼它,你其实还是对这种鸟一无所知,你所知道的,仅仅是不同地方的人怎么称呼这种鸟而已。

现在,让我们来好好看看这只鸟。’

我父亲通过这些事教我明白,要懂得‘观察’事物。”

误区二:笼中的黄莺

“我发现,随着父母自然教育意识的升起,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昆虫感兴趣,但他们表达兴趣的途径就是‘买买买’和‘捉捉捉’。”蝶儿妈眼底闪现一丝难过。

“其实,我小时候也有过大量捕捉蝴蝶制作标本的阶段,可是我发现,把蝴蝶捏死的那瞬间,我的心也好痛。于是后来,我更致力于寻找发现蝴蝶的卵或幼虫,再精心研究饲养,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它们。我可以花上几个小时盯着蝴蝶的蛹,等待它羽化时那轻轻的一声破壳。”

“在野外,我们更热衷的,是发现各种神奇小生命那一刻的心潮澎湃,我们可以用眼睛去观察它的行为,用相机、用画笔去记录,用我们的心去感受每个不同的生命。我希望孩子们知道,喜欢不一定非要拥有。”

带一双儿女到荒岛过夜,这对夫妇眼中自然教育的误区与建议

(虫虫的摄影作品:《猫头鹰环蝶》,2016年,摄于亚马逊雨林) 

对待生命,我们要慈悲;对待自然,我们不掠夺。这才是自然教育真正的意义吧——豪迈的情怀,柔软的心。

误区三:兴趣诛杀与急于求成

在自然教育领域,很少家长会有意识地对孩子的兴趣手起刀落,然而,经常使得一个挺喜欢自然的孩子突然提不起兴趣了,这多少和背后那个催他记笔记、背纲目的父母脱不开干系。

蝶儿爸爸说:“我经常遇到家长问我一些问题,比如‘昆虫课到底有什么用呢?什么时候能看到效果啊?’每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有些为难,因为这真的不是一个短期见效的速成课程。

我更愿意把自然体验式教育的过程比喻成练内功,它修炼的是一个孩子内在的心性和隐形的素质能力。我们之前提到的好奇心、探索欲、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勇气、责任、判断力、对生命的慈悲、快乐生活的能力,还有人生的谦卑态度。因为在自然中,你见得越多,越明白自己知道的真少。”

“兴趣永远是推动孩子前行最好的动力。”蝶儿妈妈补充道,“千万不要刻意,我自己的孩子也从未刻意要求过,他们都是一定年龄之后,自然而然喜欢上了自然。每个人的切入点都不同,像我是痴爱蝴蝶,而虫虫却是爱上了自然摄影。这就像你种下一颗种子,要允许她顺其自然地开花。”

去年,虫虫在学校举办了他的个人摄影展,为同学们讲述他走进大自然时拍摄的照片。其中一幅叫做“凯门鳄与蚋”的照片还在“2016艳·遇科学摄影比赛”中获了奖,这已经不是虫虫第一次在专业摄影比赛中获奖了。

带一双儿女到荒岛过夜,这对夫妇眼中自然教育的误区与建议

(虫虫的摄影作品:《凯门鳄与蚋》,2016年,摄于亚马逊雨林)

“凯门鳄与蚋”是他在亚马逊雨林拍摄的,静憩的凯门鳄眼皮上,停留了一排正在吸血的蚋。我猜那小虫子内心在狂笑:“任你威震天下,却又奈得我何?”从虫虫身上,我们看到新的“虫一代”已成雏形。

是的,无论对于观察力、眼界的开阔,还是别样的生命教育,以及对勇气与坚毅力的培养,和亲子关系的升华,自然教育都是值得从小引导孩子开展的课堂。贵在做一个行动派。您是如何做的呢?欢迎在右下“写留言”和少年商学院微信朋友分享交流。


作者与授权

阿褚,前500强企业的公关人,转型成为全职妈妈后又重回了职场。本文授权转自公号菁kids(ID:Jing-kids),篇幅有限,我们做了删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