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美女老师:中国学生的写作习惯恰恰美国大学最忌讳 | 少年商学院

耶鲁美女老师:中国学生的写作习惯恰恰美国大学最忌讳

耶鲁美女老师:中国学生的写作习惯恰恰美国大学最忌讳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的第1350篇分享文章,系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对耶鲁大学写作课老师Emily Ulrich的采访,原文作者是吴妍娇,摄影是洪宇哲。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做了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今年是我在耶鲁攻读中世纪文学研究Ph. D学位的最后一年,同时,我也教授耶鲁本科生写作课,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学术写作入门。

写作课在美国高校的课程中地位举足轻重,几乎每门课程都需要撰写essay。美国高校提倡“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提倡学生博览各类学科,了解多种思路和方法,拥有自由的思想。Liberal一词本身也代表了学生以文字阐述自己思想的能力。

它还是学生在深入专业领域学习之前,必不可少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表达训练,训练学生做“一手研究”,用“文本解读”分析中心思想等能力。教授过程中,我接触了不少从中国来的学生,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写作训练和美国写作训练的极大差异,是什么呢?下面将逐一分享。

(点击视频观看Emily老师的自我介绍)

▋学术写作:一门说服他人的艺术

首先,“学术写作”,和我们一般说的“写作”是两码事。它假设你的读者对某个话题感兴趣,而且他们想要知道更多,然后你把你自己的发现,融入这个领域其他现存的发现之中。

我想举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在《指环王》中有一种神秘的生物——树人。他们在书中相当有喜剧色彩,因为他们是树,所以讲话特别慢。而周遭充斥着战争和动荡,然后你看到这些树人,他们也在进行一场权力的斗争,但是他们语速极慢,可能5个小时只能说一句话。

而在我看来,学术写作就像树人,整个发表的过程特别慢,是一场非常严谨的学术交流,但不管怎么说,它依然是一场对话,不是某个定论,学习如何融入这样一场学术对话,是必经之途。

第二个不同之处其实包含两点。首先,是对原创性研究的强调。你需要去发现一些别人未发现过的数据,从而去传递一些真相。我们对真相的求索应该是永不停止的,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发现新的信息。

其次,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的确是一门艺术。论证中应该包含你认为最佳的信息,但是对于那些和你的观点相左的信息,你也需要去阐明为什么它们是无关紧要的,它们如何服务于你的中心思想句。整个论证的过程不仅要关注你的论点,还要辐射更大的学术背景,这也是学术写作的独特之处。

 

▋鼓励做“一手研究”,这让孩子充满干劲

在这个训练中,我给学生们强调最多的,就是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区别。

二手资料指的是对某个对象已有分析的资料,一手资料则是指最原始的资料。举个例子,如果说《人权法案》是一手资料,那二手资料可能就是有关《人权法案》的各种书籍。这其中的区别非常重要,一个是从未经过过滤的对象,另外一个则是通过某种筛选的历史时期。

在大学阶段,我们会鼓励学生做一手研究。大多数刚升入大学的学生都只做过二手研究,假设他们研究的是《人权法案》,他们会读很多相关的书,然后写一篇论文。但在大学,我们会让学生研究《人权法案》本身,然后形成属于自己的二手资料。

因此我在教学生的时候会说,无论你们对什么话题领域感兴趣,你们都要至少找到一份一手资料,而且关注的点要尽量小,否则的话你们需要处理的数据会太多,然后基于你找到的这个一手资料去写你的论文。

举个例子,如果你对美国的民权运动感兴趣,那么你需要找到某次集会中的某个发言,或是一份报纸上的某一篇报道,或是一幅图片(比如一张海报),我需要你去寻找任何能够阐述那个年代的元素。

我发现学生们特别有干劲,因为他们在做一些原创的发现,他们在用新的材料去回答过去的问题。我教他们去发现各种可能,去观察文章的措辞、报纸上的字体,是如何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呼应的,而这就是研究。

耶鲁美女老师:中国学生的写作习惯恰恰美国大学最忌讳

▋中国式写作的bug

在教授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中国学生的吃力。

事实上,一篇好的中文论文和英文论文的标准几乎是完全相反的,美式写作偏爱简短、干净的句子,段落篇幅也比较短,每一段只讲一个中心观点,所有观点都按照逻辑来排列。也许是因为中文写作鼓励这种方式,中国学生似乎都在拼命地寻找更多表达方式去表达同一个想法,他们使用很多繁复的词汇,写冗长又饱含诗意的句子。

事实上,我所研究的中世纪文学也有这种特点。如果你了解你的话题,你知道你要表达什么,而且它是正确无误的,那你就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表达一个意思。而你所展示出来的是一种掌控一切的姿态,不仅是这个话题本身,还有各种表达方式。这也是打动读者的技巧。

不过,在美国人眼中,这相当于在说:不要关注我的想法,看我华丽的辞藻。这反而会被解读为一种让人分神的花哨,而非优势。中国学生会花很多时间去查字典,小心地酝酿语言,写华丽的长句,而我会对他们说:缩短!缩短!缩短!保持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文本解读”技巧,助学生分析中心思想

中国学生最头疼的还有这其中的“文本细读”训练。中国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思考和阅读方式,但这对于美国教育而言却是极为核心的技能,包括做研究和写作。刚一开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的确是很难的,但经过整个大学四年的集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相较高中阶段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

你需要尽可能地慢下来,不仅要看到文本(一个短语、句子)的字面意思(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当然这个技能在除了英语学科以外的其他领域也同样适用),还要不断地深入挖掘,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更深一层次的含义,除此之外,还需要辨别出在整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手法和模式。

举个例子,我让学生读丹尼尔· 凯斯的经典之作《献给阿尔吉农的花束》,这本书在美国的中学和高中的书单中经常出现。全书讲述的是一个特别愚笨的人,做了一个手术,突然变得特别聪慧,然而变聪明的代价是,大脑会退化得很快。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科幻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有一个桥段,当主人公已经变得足够智慧了,他意识到他原本认为是朋友的人不再是他的朋友了。当他愚笨的时候,他认为他的朋友们都很爱他,他们笑是因为开心;而当他变聪明了以后,他终于明白这些人是在取笑他,而不是和他一起笑。

为了形容主人公的这种震惊和羞耻,书中这样写道:“我觉得自己像什么都没穿一样,我想要找个地方躲起来,我觉得万分羞耻。”而在西方文学中,这个形容显然和圣经中伊甸园的故事异曲同工,亚当和夏娃在误食禁果以后对上帝说他们感到羞耻,想要躲起来,这是西方文化中形容人类失去天真的最为经典的寓言。

那么说回到“文本细读”,它要求读者能够发现这处形容和圣经语言的共鸣,然后去思考这种圣经语言对我们社会的影响,失去天真就永远不能回归天堂。

因此现在我们知道,书中不仅仅在说一种尴尬的处境,还让我们思考失去天真的悲剧,它是如何去改变整个故事的走向,当主人公在书的最后又一次失去智慧的时候,是否悲剧仍在继续呢?还是他过去那种虽然愚笨却很开心的状态被突如其来的聪慧彻底毁掉了呢?你会去思考,得到智慧这件事情到底是一种善意还是罪恶?

这就是“文本细读”的精髓,它从文本的原始含义出发,观察它与更大主题的共鸣,然后利用这种共鸣去重新解读原来的对象。这种做法同样适用于研究历史、艺术史或者社会科学等学科。

不过,“文本细读”的确是一项比较难习得的技能。它使你的思维过程变得复杂,而且这项技能对于每个人的人生都很重要,甚至对于任何需要创造力的岗位都是必须的。

比如你要懂得去读出商业报告中的深层含义,你要学会去解读新闻。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博雅教育会如此受追捧的原因。假设在职场上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拥有博雅教育的技能背景,另一个没有,你一定会选择前者,因为前者会始终保有创新精神。

耶鲁美女老师:中国学生的写作习惯恰恰美国大学最忌讳

▋批判性思维训练:把各层论点按等级排列

写作的美好在于,你总有机会逼大家去更深入地思考,通常我会让学生说出某篇论文的中心论点,他们经常会不可避免地犯错,因为在任何复杂的论文里,都会有很多论点,问题在于你如何发现某个可以概述其他内容的论点。

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因为你让学生把各层的论点按照等级排列,学会总结,不遗漏重要的部分,让他们明白在总结中需要精细到怎样的程度。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思考过程。

我有个最好的例子,当我让学生去修改他们的论文时,我会再三强调一些严格的规则,让学生仔细阅读论文,改正这些地方,然后上交给我。他们一开始会满怀希望地动手修改,完成checklist上的所有事,然后你只要等个15到20分钟,你就会发现他们脸上那种惊恐的表情,他们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句子好像空无一物,根本没有写出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事实上,任何经常写作的人都会经历这一过程,就像一件毛衣,你拉出一根毛线,整件毛衣就散架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批判性思维特别重要的原因,因为当你想要传达你的观点的时候,所有有关这个观点的缺陷全都会凸显出来,而这的确让人无比抓狂。我鼓励一个学生小心翼翼地对待他们的所思所想,实际上是让他们诚实地面对自己,直面他们写下的各种不符合逻辑的胡话,这个过程经历得越多,他们未来犯错的几率就越小。所以在写作中不断地修改、编辑甚至重写,才能造就一个真正优秀的批判性作者。

耶鲁美女老师:中国学生的写作习惯恰恰美国大学最忌讳

▋读什么都行,但有特殊的阅读技巧

经常有人让我推荐必读好书,其实,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学生来说,尽可能地多读书就是熟练写作的最好方式。而阅读本应该充满乐趣才对。如果可以单纯地享受阅读,你就已经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了。因为你可以拓展自己的词汇量,提升你的句式,使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内化为写作习惯,发现书面语和口头语之间的不同,所以基本上我的推荐是百无禁忌的。

无所谓你读什么、读多少,如果你能够培养阅读习惯,每天坚持阅读1小时,而不是整天坐着看电视,通过几年的积累,那就是无数个小时的阅读。而且你无法在这个过程中作弊,唯一的方法就是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每天坚持阅读一点点,比如你喜欢简·奥斯汀的小说,那就去读,如果你特别喜欢科幻小说,也可以去读。你不一定非得读莎士比亚,虽然很多人可能想读,但在我看来,只要读起来就可以。

不过确实有些特别的阅读方法。如果你读的是学术论文,你想学习前辈们是如何去论证的,我会建议做三件事:

  • 划出主要的论点
  • 划出首次提出论点后每次作者重申论点的部分
  • 划出作者使用的不同种类的论据,然后观察其中的模式

每次我在课堂上给我的学生发铅笔,让他们做这些的时候,他们都觉得太小儿科了,但通过这样的分解,去观察作者的论点是如何被传达的,这是我所认为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而如果是一般性的被动阅读,就让那些文字肆意地流淌过你的身体,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一开始读一本外文书会特别兴奋地查阅每个生词,而半小时之后就不得不放弃了,因为工作量实在太大。而我的经验是,继续读下去,即使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只要基本的情节可以理解,就一直读下去。你会发现,如果就这样一直读下去,实际上可以学到更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