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敢发言到成演讲达人,孩子可能只差这些思维导图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的第1335篇分享文章,作者是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近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华人教授林晓东一篇文章被广为传播,文中,他采访了美国顶尖大学共35位教授,几乎所有教授对中国学生的印象都是,“无论怎么鼓励,他们就是不说话”,并归纳,中国孩子最亟待提升的,是公开展示自己独立观点的能力。
其实不仅国外顶尖名校,国内越来越多中小学也开始频繁要求学生做各种公开展示,可不少孩子就算脑里有点子,心里有话,一旦要写或说,却不知如何表达。10岁是个关键节点,孩子结束语言发展黄金期,进入系统表达力培养期,可不少家长却不知如何引导。
有没有一种简单又有效的工具帮孩子快速掌握演讲素养呢?——风靡全球中小学的“思维导图(Thinking Map)”就是上乘的工具之一。毕业于被称为“南方哈佛”——范德堡大学的教育学博士赵晴老师,就曾参照美国中小学做法,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少年商学院学员,通过线上直播课程+线下实践动手,借助思维导图,完成了一次“如何变身TED演讲达人”的系统训练与挑战。
▋拆解任务,把“演讲”不断简单化
很多孩子,光听到“演讲”二字就懵了,好像讲什么都可以,又好像什么都讲不清楚。这是因为他们脑海里,只看到两个孤零零的字,无法形成一个画面感。下面这张“圆圈图”,就把“一个好的演讲应该包含哪些元素”清晰地整理到了一起,任务一下子具象了起来——“哦,就是围绕演讲主题,讲一个引人入胜的好故事呗”:
“圆圈图”中心的小圆能放任何主题,大圆又能无限制写上关于主题的任何内容,是进行发散性思考的有效工具。孩子在准备演讲前,可以先上网看一些经典演讲,总结自己心目中,好的演讲应做到哪些要点。附上圆圈图模板:
▋换位思考:“我”和演讲对象有何异同
主题确定后,最关键也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对演讲对象的分析:观众有什么特征?和我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个过程锻炼了孩子们的换位思考能力。下面这张“双重气泡图”,就把“我和我的朋友”两人的共同点梳理了出来:
“双重气泡图”强调对比,有助于演讲者跳出自己的框框,站在观众的角度准备素材,收集观众感兴趣的故事和表达方式等,而不是自说自话。附上双重气泡图模板:
▋寻找“痛点”:我能帮演讲对象解决什么问题
有了主题,确定对象,就要开始寻找“痛点”,即演讲对象的核心需求——你能帮观众解决什么实质性的问题?
下面这张“流程图”就以“乐高小达人建议学校开设乐高课”为例,梳理了寻找“痛点”的具体步骤:
来自上海的林通雅同学,就注意到小区幼儿园,孩子每天上学都跟“生离死别”似的(这是第一步,确定背景),要说服家长们买单,得先分析他们的需求(这是第二步,归纳痛点):
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即如何优化孩子上幼儿园的体验:由大班的哥哥姐姐轮流在门口表演节目,吸引孩子们自觉加入;用积分鼓励乖乖上学的孩子。
来自郑州的10岁半的张宸睿同学,设计了一款“隐形钥匙”,他首先确定下案例背景(也是自己的发明灵感来源)——很多人着急回家却经常忘记带钥匙,可是家里不锁又不安全;再点出演讲对象的痛点——大家都希望“不用钥匙,但保证家里安全”;最后再介绍自己的发明有何功能:
▋“凤头豹尾”不能少
孩子进行到这里,对于讲什么内容基本已经胸有成竹,但这离一个好的演讲还差两步——一个漂亮的开头和一个完美的结尾。
好的开头总是相似的,这时候,用“树状图”——这一快速归纳要点的工具,能帮孩子快速理清开头的几大要素,如下面这张,就总结了“开头三宝”:
附上树状图模板:
来自深圳的11岁半的Hannah同学,要向大家介绍自己设计的“起床神器”——一个能帮你按时起床的枕头。她决定用自己迟到的故事作为开头,因为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
思维导图的样式可以灵活变动,比如来自长沙的10岁双胞胎姐妹叮叮和当当,在明确自己的主题是“未来图书馆”后,用一个“冰淇淋塔”整理了开头介绍、题目和口号——Books make your brain stronger!
能够简洁归纳要点的,除了树状图,还有流程图——赵老师就在课堂上分享了TED演讲达人们都遵循的“黄金结尾5步法”,绝对是帮助孩子记忆要点,脱稿演讲的神器:
设计了“能帮你按时起床的枕头”的Hannah同学,演讲结尾就用了这张图:
▋排练排练再排练,1小时演讲要花90小时准备
赵晴博士认为,中国孩子从不缺乏公开演讲的能力,而是缺乏好的方法和自信。大部分人天资都差不多,在台上光芒四射的演讲者只是做了更充足的准备罢了。根据TED演讲平均数据,1个小时的演讲平均要花费90个小时的准备时间!
而我们更深的体会是,学习思维导图,如果只是今天学圆圈图,明天学树状图,一定大打折扣。高效的做法是,将思维导图融入故事化的案例中,然后在实践中真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