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时,“学校排名”的价值究竟有多大? | 少年商学院

择校时,“学校排名”的价值究竟有多大?

择校时,“学校排名”的价值究竟有多大?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的第1199次分享。作者是少年商学院微信专栏作者、定居英国伦敦的华人妈妈李爽,她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上周英国脱欧,她的专栏文章《从我的两个女儿参与“脱欧公投”看英国的素质教育》(点击可看)引发强烈关注与讨论。

上周,教育部宣告“985工程”“211工程”等相关共8份文件失效,这一消息引起强烈关注,虽然说“中国再无重点大学”有些夸张,但是这至少是”弱化重点大学标签“的信号。

我身边很多家长择校时,都是简单粗暴地看学校排名,现在倒好,一个“未来将无重点大学”的信号出来了。那我们日后又该如何指导孩子选择大学呢?不妨学学参考下英国家长的择校学问。

 

▋看大学排名,别漏了学生满意率

说起英国的大学选择,除了国人耳熟能详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被问得最多是某某大学排名如何,每每我会回问,考虑读什么专业呢,想在哪个城市生活?然后给一个《卫报》的链接,因为里面有大学的综合排名,还有详细到每一个专业的排名。

举个例子吧,《卫报》2017年所有专业排行榜的前五名是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萨里大学和拉夫堡大学,根据全英学联对最后一年学生的调查,在课程满意程度、教学水平、教师反馈、师生比例、学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支出、毕业前景等11个项目上得分,从而排名。使用者还可以只关心几个项目而让网页自动排名,比如6个月后的职业生涯(毕业前景)排名前五名大学是:帝国理工、剑桥、牛津、伯明翰和巴斯大学。

此外,还有总共54个专业的排名,比如国内比较热门的财会专业前五名大学是利兹、华威、Hariot-watt、城市和巴斯大学;但6个月后的职业生涯排名前5却是:拉夫堡、利兹、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Robert Gordon和纽卡斯尔大学。

虽然,基于知识分子读者群的《卫报》为英国学术界推崇,但国内经常引用的是泰晤士报的排名。《泰晤士报》的排名也有课程满意度、教学水平、师生比例、毕业前景等项目,但与《卫报》主要基于学生的评价不同,“泰”的排名基于数字和事实。同样,“完整大学指南”也有每年一度的大学排名,评分标准就只有入门门槛、学生满意率、研究水平和毕业前景4项。比如在研究水平一项里,前5位的排名是帝国理工、伦敦政经、牛津、剑桥和卡迪夫大学。

透过排行榜,其实看到的是英国社会对大学价值的一个评估,比如三个榜都有的学生满意率和毕业前景,再比如《卫报》的数字来自于学生的调查,都体现了大学真正的服务精神和以生为本。

择校时,“学校排名”的价值究竟有多大?

 

▋被大部分家长遗忘的——环境与氛围(很重要)

虽然英国有一些家长会根据排名来选择大学,但更多的是考虑专业,而不是大学的名声。

这是因为在高中的两年里(A Level),学生被允许只修4门课,比如你可以选数理化生,也可以选英语、历史、美术和计算机,或者拉丁、设计、心理学和营养学,到最后考大学时只看3门课的成绩,所以可以说在高中的两年里,学生们已经有了一个专业方向,起码也尝试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也许高中第二年又改修别的了,或者到大学考试时改选其他。选择这么多,又都有尝试性的学习,在大学入学前其实已经有了专业方向。

而英国的大学也都习惯敞开大门,许多专业有自己的暑期班,专门鼓励高中的学生参与。各中学也有和各大学的紧密联系,到高中时期会组织去大学参与一些“尝试日”或者专项活动,大学通过这些联系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报考该校,而中学也可以鼓励学生定向申请。

除了学术的考虑,家长还会看重大学所在城市或者地区的治安状况、人文环境、社会阶层,以及大学的学术资源(图书馆、学术讲座等)。

因此英国不乏大学城,最著名的当然是牛津和剑桥,但其实杜伦、圣安德鲁斯这两个偏远但富有的小镇就云集着中上产阶层出身的学生。而许多当地政府也以教育为荣,当地政策和税收支出偏重于教育,极力协助当地的大学建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