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式家教:一位华人妈妈说这才是犹太教育的精髓 | 少年商学院

对抗式家教:一位华人妈妈说这才是犹太教育的精髓

对抗式家教:一位华人妈妈说这才是犹太教育的精髓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第1111次分享,作者吴维宁是台湾“教育部”前政次秘书,后远嫁以色列成为幼教老师,现在是三个可爱女孩的妈妈,我们已获其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四个人站在街角,

一个美国人、一个俄国人、一个中国人,还有一个以色列人。

一位记者走向这群人跟他们说:“不好意思…你们对肉类短缺有什么意见?”

美国人说:“什么是短缺?”

俄国人说:“什么是肉类?”

中国人说:“什么是意见?”

以色列人说:“什么是『不好意思』?”

──麦克‧李(Mike Leigh),《两千年》

这段麦克‧李在电影中的对话,被《新创企业之国: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START-UP NATION)一书拿来做第一章的开头。而对于我这篇文章要谈的主题“虎刺巴”(chutzpah)——可以简单理解为“刺头”,更是一个好的开头。但我在这里不谈以色列的大人,我要来谈以色列的小孩。这是个几年前发生过的小故事。

▋就算大人说“不可以”,小孩子也会问“为什么” 

某一天的中午,我正在社区餐厅吃饭时,时间已经快接近打烊,餐厅内人不多。这时,突然来了个十几岁的大姐姐跟一个看起来三、四岁的小女生。两个人就在自助餐的“热食区”旁,开始玩相互丢球的游戏。

我看到了觉得很危险,马上走过去跟那个大姐姐说:“这里不能玩球喔,空间太小,而且有热食,球丢到食物或人都很危险!”讲完后,对方呆滞地望着我,我才发现她不懂希伯来文,所以又用英文跟她再说了一次。这次那个大姐姐听懂了,走到小女生的旁边,拿着球跟她摇摇头。顶着一头披散金卷发、身影瘦弱的小女生用希伯来文问了一句:“为什么?”大姐姐就指指我,然后跟她摇摇头。

我不知道台湾小孩在碰到这个状况是什么反应,但接下来这个小女生的反应是非常“以色列小孩”的反应:小女生慢慢的走向我,用着她娇弱的声音,一脸好奇的问我:“你是谁?凭什么叫我不要在这里玩?”

我听到后就笑了!我也不知道台湾的家长和大人听到这个小女孩的讲话方式跟态度,会有什么反应,但我接下来的反应是非常“以色列大人”的反应:我蹲在她前面,跟她眼对眼的说:“我叫维宁,我住在这里很多年了。”然后指着“热食区”跟她说:“你有看到那里有很多食物吗?它们很烫,如果球不小心飞到锅子里,热食会飞溅出来,可能会烫到人,那很危险!”

“另外,你有没有看到那些桌子?桌子跟你的额头差不多高,而且桌角尖锐,如果你玩球时不小心撞到了,会很痛,会肿得很大喔!”我接着说。

对抗式家教:一位华人妈妈说这才是犹太教育的精髓

小女生听完后点点头,拿着比她手心再大一点的小球跟我说:“可是我想玩球,外面太阳又很大,妈妈说不能晒太阳,所以我才到室内玩!”

我跟她说:“跟大姐姐说可以到楼下的走廊上玩球,那边有屋檐,但是属于室外空间,可能还是有些热,但至少不用晒太阳。”

我们正在说话时,小女生的妈妈已经上楼来找她,我又跟她妈妈解释了一次。这位妈妈也只点了头,跟我说了声谢谢,小女生跟我说再见,两个人就手牵着手走了。

大胆质疑:深植犹太社会的“虎刺巴”文化

这个小女孩跑到餐厅玩球的理由、面对大人的质疑与冒犯,这些态度在以色列称之为:虎刺巴。

“虎刺巴”这个字从希伯来文入意第绪文(属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全球大约有300万人在使用,大部分的使用者是犹太人),再从意第绪文入英文。发音跟字义都没有太多改变。这个字在希伯来文的意思指的是“大胆的质疑,无论是好的或是坏的”。从坏的方面来看,这种大胆就是“厚颜无耻、无理、挑衅、没有礼貌”;这种大胆用在好的地方,就会成为“不畏权威、勇敢面对困难、颠覆既有思考、超越常规”。这种特质是一体之两面。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张平认为“虎刺巴”是种直言犯上的勇气与胆量,是深植于犹太人文化中的特质,任何一个犹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虎刺巴”,不畏惧权威或尊贵,直截了当。他也认为这是以色列教育与社会成功的原因之一。

对抗式家教:一位华人妈妈说这才是犹太教育的精髓

《新创企业之国》一书中也提到了众多以色列人“虎刺巴”个性所带来的好处与成功,像是英特尔(Intel,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以色列海法研究中心不顾总部命令,坚持以巴尼雅的新型芯片取代奔腾芯片,而让英特尔能持续占有优势的生存下去。类似这样的案例,让以色列成为各国际高科技大厂商抢着设置研发中心的国家。

就我来看,犹太人的“虎刺巴”个性与希伯来文有绝对的关系。语言对于思考与互动方式有着绝对的影响。希伯来文有阴阳性、时间、与单多数,语义清楚。例如在中文里,如果父母问你跟谁出门,你回答:“跟朋友”。

这样的回答中没有透露是跟一个或多个朋友,是跟男性朋友或女性朋友。而在希伯来文中就没有规避的空间。“朋友”一个希伯来文字就给了上述所有资料。另外,希伯来文动词不只跟着三个时态(过去、现在、未来)变化,也跟着主词变化,因此常常可以用一个动词就代表一整句话,非常简洁、精准。这样的语文型式,也让犹太人之间的沟通更直接而诚实。

对抗式家教:一位华人妈妈说这才是犹太教育的精髓

当然,说话直接诚实也是有好有坏。好处是降低沟通成本,大家不怕冲突,所以所有难听的话都可以放在台面上说;坏处是实话常常逆耳,而常被小辈挑战更是让人不愉快。张平教授在他的大作里就提到他的教授朋友对于美国与以色列大学生的比较中提出:美国大学生把教授当做是专家,来听课是为了从他身上学点东西;而以色列学生则是把教授当做骗子,来听课是要问到教授露出马脚来。

学习犹太人的宽容教育

每个社会自然都有“虎刺巴”个性的人,以色列社会的特色不只是拥有这种特质的人极多,也在于社会对于这样的人的宽容度,甚至是鼓励。

文章一开始的故事,大家都可以看到故事中这个顶着一头披散金卷发、身影瘦弱的小女生,虽然不强壮也不野蛮,但也完全不怕大人的权威。她就着她年纪对世界的理解做事“太阳太大不能到室外,所以就到室内玩”,就算有其他大人阻止她,她还是要问清楚她为什么不能做她想做的事情。

对抗式家教:一位华人妈妈说这才是犹太教育的精髓

她年纪很小,但很勇敢,胆子很大,很好奇,对陌生人有一定的信任感,也相信大人会听她说并且回答她的问题。

所以一定要是大人以及社会的宽容与教育,才会养出这样“虎刺巴”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如果成熟与负责,就会把这样的“虎刺巴”变成积极正面,带动社会向前、创新的积极能量;如果一直长不大,就会变成恶质的“虎刺巴”大人,总是设法从制度的漏洞、人类的善心与谦让之中汲汲营营自己的小私、小利,无理又恶霸。

而无论如何,“虎刺巴”是犹太十分深层的文化与人生哲学,要了解以色列教育成功的因素,不能只看制度面或操作方式,更要了解他们面对社会中的“虎刺巴”。这个文化上,人与人的对待方式,造就了这个小国可以以“小虾米的姿态搏倒大鲸鱼”,造就源源不绝的创新能力。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告诉并引导孩子,就算父母或老师说了“不可以”,也一定要穷问几个“为什么”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