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带孩子到香港读书需要胆量?一位妈妈的心得与攻略 | 少年商学院

现在带孩子到香港读书需要胆量?一位妈妈的心得与攻略

现在带孩子到香港读书需要胆量?一位妈妈的心得与攻略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的第1047次分享,作者袁进是一位华人律师,北京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原文刊于微信公号“  教养女王”,我们已获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多年前看过一部动画片《虫虫特工队》(A Bug’s Life),印象很深的一个画面是,充满独创精神的小蚂蚁飞力(Flik)刚从乡间来到城市,看着光怪陆离的都市场景,一边向城区迈步一边自言自语:“融入!一定要融入他们!”

现在带孩子到香港读书需要胆量?一位妈妈的心得与攻略

和飞力一样,自我离开家乡后,“融入”这个词儿就不时在我耳边回荡。与飞力对自己说“融入”时的状态类似,“融入”这个词儿与其说是给人打气,不如说更让人紧张、焦虑。它语焉不详,暗含的意思是你与那个要融入的团体是不同的,你得尽量改变自己,争取把自己变成那个团体的一员。

但任何地方都有各种不同人群,难道需要融入所有人群吗?怎么可能做到?今天我就和少年商学院朋友们分享一下,我带孩子在香港求学如何“融而不同”的故事。

何不把粤语时段当成一种福利

我们来香港后,在与朋友的闲谈中,以及各种传媒上,也不时会涉及到与当地社会的融入问题。老实说,没有小朋友时,我并不太关心这个问题,但有了小朋友后,因为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触,也就面对了所谓融入的问题。

当年小朋友在一家国际幼稚园上大班时,我们和其他家长一样,面临小学的选择。除了外国家长以外,香港和大陆的家长都在本地和国际小学之间有所犹疑。香港家长考虑的主要是教学理念问题,大陆家长除了教学理念还有小朋友是否适应本地文化的问题。

我还记得当班里一位大陆小朋友的妈妈听说我给孩子选了间本地小学时,她问我:“学校里本地学生多吗?”我说:“绝大部分都是本地学生。”她听了很吃惊: “你胆子真大!” 我很理解她的担心:怕孩子因为语言问题,课堂学习会有困难,课后社交会被排斥。

这些担心我多少也有,所以实际上,我胆子没那位妈妈想的那么大。我给小朋友选的虽是本地小学,但教学语言是英语,中文科则是用普通话授課,而且学校非常重视普通话的学习,请了很多讲标准普通话的老师,还为家长开有普通话学习班。当然,毕竟是本地学校,学校有些课像数学、宗教也会用粤语教,集会时经常会有粤语讲话,同学们下课玩耍很多也会讲粤语。我把这些粤语时段看作福利:小朋友可以多学一种语言。

▋为孩子择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多了

从为小朋友找小学,我发现香港的学校真的是五花八门,家长真的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从教程选择看,有本地学校和国际学校;从教学语言看,有粤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和英语或普通话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学校;从办学团体看,有政府、各民间团体(包括各种教会、商会、同乡会、同学会等)办的学校;从办学理念看,有传统学校和活动教学的学校。

有家长打定主意让孩子将来去英美读大学,就会倾向于国际学校;有的则认定了香港本地的高校,就对本地学校情有独钟。从教学语言看,与一般大陆人理解的不同,香港的本地学校并不都是粤语教学的,还有英语教学的英文学校。而且,虽然数量不多,但即便在中文尚未成为法定语文的港英政府时期,香港也有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的学校。

就算不谈语言,单就学校的理念和政治倾向来说,其实香港各类家长都在操心。有家长担心孩子从小被灌输宗教而避开各类教会办的学校;另一方面,也有家长因为一些教会学校里听不到多少主的声音而不满。政治倾向则更令人担心。

最近几年,香港社会气氛多少有种过度政治化的倾向,任何题目,只要有心人将之政治化,立刻就能让一些人激动起来,开始口不择言,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这些人的言行,很难不让家长们忧心,怕无辜的孩子成为一些人发泄的对象。

不仅大陆家长,甚至有些香港家长在选学校时也会担心孩子因家庭背景而在学校被排斥。我曾听朋友讲她认识的香港警察家庭,家长在占中后,听说有学校因老师宣扬警察的负面形象而导致孩子在学校被排斥,于是在选学校时特意打听学校的政治倾向。其实,不少直资和私立学校面试也是在看家长的理念是否与学校合拍,合拍大家才相处愉快,谁也不想自找没趣。好在香港的学校多元化,家长可以尽可能地选择与自己的理念相符的学校。

▋让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是最好的融入手段之一

小朋友上学后,我们也不时地有机会与老师和其他家长沟通。我们都能听懂大部分粤语,但不太能说,好在学校老师不是会普通话就是会英语,家长很多都会英语,有不少能说一点普通话,所以我们在与老师和其他家长的沟通方面尚未遇到语言障碍。唯一有语言障碍的是校车司机和跟车阿姨,但可以书面交流,以及小朋友们临场帮忙翻译,每次的问题都能化解。

说到小朋友课外与同学的交往,现在小朋友上学放学都是校车来去,每天回到家后做完功课、吃好饭、复习一下,基本就到了该洗洗睡的时候了,与同学的交往机会仅限于三个稍息时间和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幸运的是,我们采纳了幼稚园老师的建议,在为小朋友寻找集体体育运动时,找到了一家当地华人的青少年橄榄球会,小朋友在学校之外又有了与人交往的机会。

现在带孩子到香港读书需要胆量?一位妈妈的心得与攻略

香港有很多青少年橄榄球会,因各居住区居民组成不同,有的球会以欧美人为主,有的以华人为主。我们就近找的球会都是以华人为主的。先找的一家一直没有给我们回音,后来找的大坑东少林榄球会则很热情,邀请我们去观摩,给我们介绍球会的情况,教练还告诫我们主要让孩子玩,不要逼迫孩子。

小朋友从刚开始站在场上不知所措,到现在开始能跟着奔跑,快两年的时间里,不擅长运动的小朋友成绩并不突出,也曾被小队友们抱怨拖后腿,但教练们一直耐心教导、热情鼓励。在榄球会一年一次的聚餐上,有香港家长上台发言,讲述自己的孩子当初因为有好动症之类的问题如何被别的团体拒绝,但被大坑东少林榄球会接受,孩子在球队慢慢成长的经历,让人动容。

现在带孩子到香港读书需要胆量?一位妈妈的心得与攻略

因为球会的爱心和鼓励家长参与,有些家长成为了教练或教练助理,和球队的其他教练一起,每个星期天义务带领孩子们训练和参加比赛。小朋友的老爸就是这样加入了教练员队伍,除了和教练们探讨如何教小朋友们打球,还打牌、吹水,甚至讨论涉及大陆与香港的一些热点问题,包括前年的占中和最近的简体字问题。

对身份的偏见只是个例,我们误解了香港

这样是否就是“融入”了?也许吧,至少我们与学校和球队没有格格不入的感觉。有人也许会问我是否在街上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当然有,而且就是针对我是大陆人的。但这种针对身份的偏见我在其它地方也遇到过,并且只是个人行为而非制度设计的后果。

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世界各地都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有与你不合的人,也有与你相投的人。对不合的人,所谓融入的努力没有必要;而对相投的人,融入则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香港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本来就是由不同地方来的人组成的,有大陆各地的,还有其它国家的;即便原住乡民也不同,有说粤语的,还有讲客家话的。不同地方的移民,他们的背景、语言和文化,丰富着这个中西交汇之地,这正是香港的独特之处,也是这个城市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本文关于香港学校活动的配图均由作者所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