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校的迷思,过去一周你可能错过的精彩文章
从中国学生考上“世界上最难考的大学”,到一位父亲反思当初送孩子进名校读小学,再到西安一位17岁中学生自杀,然后是北京四中校长“中学期间应该做这18件事”的建议,以及哈佛教授的忠告,最后是分别给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热爱探索和探险的同学推荐一套非常精致的英文原版图书……
定位为“您的国际教育助手”,上周(2月22日—2月28日)也就是同学们开学前一周系列文章的关键词是“名校的迷思”。这些精彩文章您可能读过也可能错过一些,现在一并也集结于此,方便分享与收藏。
温馨提示:直接点击标题或图片查看文章。返回对话框,输入任何关键词可搜索相关文章。
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何琦骁同学,放弃了哈佛大学,接受了这所学校的录取,一时舆论哗然。其实,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可一点都不简单——它就是世界上最难考的大学!也是世界上最舍得把钱花在学生身上的学校!
这位父亲的“吐槽”并不理性。他的心态有些失衡。但是我们依然分享此文,希望借此探讨:到底何谓“名校”?家长应当充当怎样的角色,以及“好老师胜过好学校”。
六天前的悲剧。而我们一直以来将“天才”窄化了。真正的悼念和怀念,绝不是给逝者戴多高的帽子,而是认真地去细数,他短暂的生命里,那些看似平常、但串起来成为珍珠般品格的诸多细小之事。
不仅高中三年,其实这18条建议,初中三年一样适用。或者说,是哪个阶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和品格。因为学习的目的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而不只是获得高分数。
我们拼命训练孩子快速作答,好在标准化考试中取胜,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下一代的时间穷人。我们真的不能再让“时间的穷人”代际传承下去了。
6、“告诉孩子钱可以买到快乐,关键看怎么花”——一位哈佛教授的忠告
非常值得与孩子交流探讨的话题,非常值得观看的演讲视频,和理财实操攻略。孩子对一些事物认识的误区,首先来自于父母总认为一些话题是禁忌。
总有一些原版书让人爱不释手。这家七十年老牌出版社,为3到16岁各年龄段中国孩子精选的原版好书,让人大开脑洞,因为它的理念是“玩中学”,注重发现问题、学以致用能力的提升(点击查看好书并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