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400位小学生的测试:请停止夸孩子“你真聪明”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第947次分享,原文来自美国《纽约》杂志,作者是Po Bronson,我们已在Facebook与之联络授权。
院君说
《不要轻易夸一个小女孩长得漂亮》(点击阅读)一文曾引起朋友们的关注。重申常识是少年商学院微信一直在做的事情,但恰恰越是简单的事情可能越不受到家长朋友们的关注;今天我们分享的话题是《不要轻易夸孩子“你真聪明”》,摘编自《纽约》杂志的深度好文:父母到底应该如何表扬孩子?
托马斯是五年级学生,就读于竞争激烈的334公学,学校隶属于安德森商学院。这所学校只在报名者中录取1%的拔尖人才,他的成绩不但进入了1%之列,还在1%中名列前茅。
然而,随着学业的展开,托马斯的父亲注意到,托马斯不想尝试任何无法胜任的事情,“有些事情他能很快理解,但如果不是这样,他几乎立刻放弃。”托马斯瞟了一眼,便把世界上的事情一分为二——他天生擅长做的与不擅长做的。
比如在三年级时,托马斯不太会拼写,当时,老师要求用草书体完成家庭作业,他采取的方式不是补上草书体功课,而是干脆拒绝。他的父亲努力给他讲了不少道理,他才开始尝试。
▋“你很聪明”不亚于一剂毒药
聪明的孩子,在应对学习中的挑战时缺乏信心并不少见。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天才学生中的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能力严重低估,他们把成功的标准定得很低,低估了努力的重要性,过多依赖父母。
而我们身边,绝大多数父母都爱把“真棒!真聪明”挂在嘴边,自认为给出了推动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这样的表扬是否真的有效?
过去十年间,针对赞扬对学生的影响,心理学家卡洛·德韦克(Carol Dweck)(目前就职于斯坦福大学)和她的团队,在纽约的12所学校,针对400个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测试:
测试1:孩子们被单独带出教室,进行了一系列智商测试。这些题目对所有孩子来说都非常简单,他们完全可以做得很好。每个孩子完成测试时,研究人员都会把分数公之于众,并说一句表扬的话,有一些孩子会听到“你在这方面肯定非常有天赋”,其它学生会听到“你肯定非常努力。”
测试2:学生们自主选择题型难度。一种是进行更难的测试,但研究人员告诉孩子,通过此轮测试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另一种是选择难度差不多的测试。那些因为努力而受表扬的孩子,百分之九十选择了难度更大点的智力题。而因聪明而受到表扬的孩子大多选择了“简单”的智力题。
测试3:这轮测试很难,是针对比他们高两级的孩子的智力水平设计的。不出所料,所有孩子都失败了。第一轮因为努力而被表扬的孩子们认为,只是自己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许多孩子无缘无故地说,“这是我最喜欢的测试。’”而那些因聪明而受到表扬的孩子们却认为,失败证明自己一点也不聪明。他们紧张到浑身冒汗,可怜极了。
测试4: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因努力而被表扬的孩子得分比第一轮高出约百分之三十。而因聪明而被表扬的孩子得分比第一轮低了百分之二十。
▋经常被夸聪明的小孩更容易说谎
不仅如此,被夸聪明的孩子更容易说谎。另一个有趣的实验是,学生们得到一张要求自己填写的成绩单,并得知这些表格将会寄给另一所中学的学生——他们不会相见,也不知道对方的名字。那些被夸聪明的学生中四成人撒了谎,夸大了成绩。而被夸努力的孩子几乎没人撒谎。
升入初中后,在更大的环境和更激烈的竞争中,一些小学时学习出众的学生不免感到力不从心。那些将自己早期的成绩归因于天赋,一时又恢复不了以前的成绩的人,在接受采访时,很多都承认,会 “认真考虑是否要在考试中作弊”。因为他们尚未找到应对失败的办法。(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直面失败,点击查看《带孩子踢一场“一定输”的球赛吧》)
▋“你很棒”对孩子毫无意义,表扬他们具体的行为
美国生命科学中学的布莱克威尔老师,曾创造了一个教学奇迹——只用8个课时,就逆转了实验班同学的数学成绩,1个学期后,全校700多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大幅上升。
布莱克威尔老师最开始,将孩子们分成了两个小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只教授数学技巧,不参与智力评判。其中,两个小组只有两节课的授课内容不同,实验组的同学总共花了50分钟,学习一种理念:大脑是肌肉。越努力锻炼,就会越聪明。单单这种方法就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成绩。
表扬的效果因表扬本身不同而千差万别。研究员们发现,要想更有效,表扬应该是具体的。曲棍球手们会因阻止对手次数得到明确的表扬。
表扬的真诚态度也很关键。正如我们能看穿明扬实贬的奉承或虚情假意的道歉,孩子们同样能捕捉到表扬的潜台词。只有七岁以下的幼儿对表扬信以为真:稍大点的孩子与成人一样,会对表扬心存疑虑。
纽约大学精神病学博士朱迪丝·布鲁克(Judith Brook)建议家长,“表扬必须基于事实——孩子掌握的一些技能,或拥有的天赋。”一旦孩子听到表扬却觉得那毫无价值,他们不仅会鄙视不真诚的表扬,还会鄙视真诚的表扬。
▋父母该如何戒掉“习惯性表扬”的陋习
对于失败,不是简单放弃,而是更多努力、反复尝试的能力,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正是心理学上充分研究过的一种品质。拥有这种品质的人有毅力,容易恢复,且能通过长期推迟满足感而保持积极性。
研究人员曾训练大鼠、小鼠走迷宫,在它们到达出口前吝啬地不给奖励,以此锻炼它们的持久性。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过于频繁的奖励,便不会有持久性,因为一旦奖励没有了,他们便会放弃。
我认同这个观点。我曾经以为“点赞狂人”只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说法,可猛然间我发觉,我好像一直在让儿子的大脑形成对频繁奖励的化学依赖。于是我尝试着不再如此频繁地表扬。
戒掉表扬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很微妙。第一阶段,在其他父母对他们的孩子赞不绝口的大潮中,我的旧瘾复发。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感到被冷落。感觉就像一个戒了酒的人又继续在社交场合中端起酒杯。我成了一个社交性赞扬者。
之后,我试着用前文研究人员建议的具体表扬法,我表扬儿子,但我会尝试夸他的“处理方式”。不过,说来容易做来难。在一个五岁孩子的头脑里,处理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的印象里,他的大脑80%都是在处理他的公仔。但他每天晚上都有数学作业,并要大声朗读一本拼读书。如果他精力集中,每项花5分钟左右,但他很容易走神。
因此,我表扬他注意力集中,而没要求休息。要是他很认真听话,我也会表扬他。球赛之后,我表扬他过人传球不错,而不是只说,“你踢得真棒。”要是他很努力地抢球,我会表扬他所做的努力。
正如研究结论所说,这种有针对性的赞扬让他明白明天该怎么做。这种新型的赞扬的效果实在是显著的惊人。
赞扬已经成了治疗现代育儿焦虑症的一种灵丹妙药。除了安排好孩子们从早餐到晚饭的生活之外,我们到家时,还要有升级版活动。在共处的几个小时里,我们希望孩子们听听白天我们没能说的话——我们在你身边,我们支持你,我们信任你。
用类似的方式,我们将孩子置于高压环境中,我们寻找能找到的最好学校,然后不断赞美,以缓和环境中的紧张气氛。我们对他们期望太多,却把自己的期望隐藏在频繁表扬的光环下。如此的表里不一让我很不自在。
终于,在戒除表扬的最后阶段,我意识到不告诉儿子他很聪明意味着:我把他智力如何的判断权交给他自己。直接表扬好比过早公布作业题的答案,剥夺了他自己得出结论的机会(翻译:斯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