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坚持让6岁女儿参加葬礼? | 少年商学院

我为什么坚持让6岁女儿参加葬礼?

我为什么坚持让6岁女儿参加葬礼?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第865次分享,作者是美国西雅图家庭教育专家Sarina Natkin。少年商学院已联络授权,并编译为中文版。值美国911事件14周年之际和大家分享。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我们都希望孩子在童年时不会经历任何至亲的死亡,但他们肯定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失去:最好的伙伴搬走、宠物死了、心爱的东西不见了……怎么让他们坦然面对?(少年商学院微信曾分享过系列文章 ,如《荷兰人如何引导孩子直面死亡》《应当这样和孩子谈论生死》等)让他们在伤心和害怕时,愿意向家人倾吐?在我祖父逝世时,我开始严肃思考这个问题。我的一些思考、感受和做法和诸位朋友分享,希望有一些启发。

▋我庆幸孩子看到我尖叫和痛哭

我的祖父,我常叫他Papu,在1年前刚刚过世。他走的时候92岁,患有多年的心脏病,所以大家对于他的死也没有太意外。他在我的生命里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我们的感情非常好。

让我最惊讶的是死讯传来时我自己的反应。妈妈打电话来告诉我祖父的死讯时,我正待在父亲和继母的家里。我的心猛地一沉,飞速跑到屋外——我知道自己会忍不住大喊大叫,所以不想吓到孩子们,她们一个6岁,一个才3岁。我以为她们都看不见我了,所以在草坪上尖叫打滚、捶胸顿足,悲痛得心都要碎了。

当我平静下来回到屋里,我发现孩子们看到了我刚才的样子。我担心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吓到她们。我的继母,一个肿瘤看护社工,说出了一句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你可能给了你的女儿们一份最好的礼物,因为你向她们展示了真实的悲伤是什么样的。

我为什么坚持让6岁女儿参加葬礼?

我们会痛苦一阵子,但终将走出悲伤

作为一个社工和父母教育工作者,我发现,很多父母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敢开口和孩子讨论死亡。他们有的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有的担心吓坏孩子或让孩子忧虑。但其实,如果因为担心吓到孩子,而刻意回避这个概念,我们也就剥夺了孩子了解“死亡”——这个和生命一样重要的概念——的机会。

我庆幸于我的孩子见证了我的失控。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掩盖悲伤、疼痛等情绪,我也不例外,但这反而会阻碍孩子们面对负面情绪时的心智养成。

我明白这一点,于是,我转过身,告诉女儿们Papu去世了,“这意味着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了。”我告诉她们,我尖叫、痛哭,是因为我很悲痛,而悲痛让我的心很难受。我还告诉她们,让内心的情绪真实地表达很重要,就像我刚才做的一样。

我问我有没有吓到她们,她们都说没有。我还告诉她们说,接下来的几天到几周里我可能会时不时哭泣,因为我再也见不到Papu了。同时我也告诉她们,如果她们觉得难过和高兴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我们会一起度过这一份悲伤。

我为什么坚持让6岁女儿参加葬礼?

让女儿在葬礼上自然感受

在筹备葬礼的那段时间,我深陷悲痛之中。孩子陪伴左右,但我们丝毫没有避讳这个话题,我和她们谈论祖父了不起的一生,回忆那些我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日子,我和她们解释人们如何出生,又将如何离开这个世界……没有深刻的长篇大论,我只希望她们慢慢地建立起一个初步概念,有朝一日,她们直面死亡时,不会太过沉浸于失去所属的悲痛。

很快,到了葬礼当天。小女儿生着病,葬礼又是在午睡时间举行,所以我打算把她放在家里,而6岁的大女儿,我还是坚持带去了。即便有些家长会觉得这“很残忍”,担心“过早击碎了孩子的象牙塔”,我依然坚持,孩子们需要近距离体验的机会。她们需要这个几乎与亲人告别,理解死亡的意义。

参加葬礼的体验对我女儿来说非常重要。她对于整个仪式和下葬流程非常着迷。对于死亡的逻辑和葬礼之后的事情问了很多问题。我们让她自然地发问,自然地感受,这是她建立对死亡和失去的概念的时候,对她而言,这种冲击比失去一个朋友或一只宠物要更强烈,她会目睹她的妈妈、祖母以及曾祖母同时沉浸在巨大的失去和悲伤里,同时也会明白她们并不孤单。我相信这对她以后面对失去肯定有帮助。

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跟孩子分享快乐,因为快乐滋养我们。但我们也需要跟孩子分享悲伤和失去的感受,并让他们学会做好准备。这会让他们体验到生命的另一种滋味,从而在未来更长的人生里获得滋养。

“孩子,花儿开了会谢,谢了会开”

回头再看看,其实我本不用担心我那天的行为会吓到她们。人生在世,再也没有比死亡更准确的预言。我们不会知道它何时来,但它总会来临。女儿们记忆中的画面也许会成为她们某日在面对悲痛时最好的安慰。她们会明白她们的妈妈即便悲痛欲绝,但依然是一个妈妈,依然能够重新坚强起来,保护她们。

而我也开始有意识地从生活细节中,帮助孩子积累起“失去”的概念:每天生命轮回的各种形式,如花儿开了会谢,谢了也会再开,如在人行道上碰巧发现的一只死去的毛毛虫……这都是让孩子明白“死亡”这一概念的好机会。

我为什么坚持让6岁女儿参加葬礼?

我希望她们把这个话题接纳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频繁的沟通,也让我得以真正理解她们在失去某一样心爱之物时内心的难受——失去一块心爱的石头可能对你而言不算什么,但却足以让一个孩子“莫名其妙”地伤心好久。我要让她们知道,在痛苦或难过面前,我们彼此依靠,我们可以向彼此倾吐悲伤和害怕,我也鼓励她们这么做。这种安全感,是我能够给她们的最好的礼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