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炫耀自己敢打父母的台湾小学三年级女生说起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的第371次分享,作者是台湾作家、东吴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曼娟。她写过的十几部作品皆以两性和情感话题为主,却于2005年创办“张曼娟小学堂”,重回童年,投身儿童教育。我们已与她联络授权,并邀请她来大陆给少年商学院微信用户做亲子讲座。
我在一家餐厅的候座区排队,旁边有三个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正在聊天。他们长得都很漂亮,衣裳、鞋袜和背包显然经过精心打理,若不是时尚名牌,肯定也是设计师款式,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立刻上走秀台或登上童装目录。孩子们聊天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第一个男孩说:“我们家里我最大,我想看什么电视,全家人都要陪我看。”
第二个女孩说:“看电视根本没什么。我妈妈说我才是我们家的大王,我想要什么,他们都要买给我,不然我就哭,他们最怕我哭了。”
第三个女孩抿着嘴笑,轻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她圆亮亮的眼珠转向两个同伴,“你们敢打你爸吗?”
第一个男孩说:“小时候会打啊。”
第二个女孩附和的点头。
第三个女孩露出胜利的微笑:“我是说,现在。我敢打我爸耳光喔。”
小女孩的表情和语气使我不寒而栗,虽然只是个孩子,她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权力,她在父母身上试验并开展她的权力范围。她当然明了自己的权力是父母爱的给予,她选择回报的却是耳光──用暴力与屈辱加诸于爱她的人。
我想起妈妈说过的谚语:“两岁打娘,娘会笑;二十打娘,娘上吊。”打打闹闹,是朋友间的乐趣,却是亲子关系中的悲剧。今日的父母亲,昨日仍是孩子时,与父母的关系往往都是紧绷的。那时的父母亲可不懂什么儿童心理学,他们服膺的父母学,是“严加管教”,或是“棒下出孝子”。昨日孩子在体罚或压抑下成长,不禁在心中勾勒未来的蓝图:“绝不打骂小孩”、“要当他们的朋友”……
昨日孩子成为今日父母之后,用最尊重孩子的方式把孩子带大,内心却有着巨大的失落、焦虑与感伤:“我这么尊重他,他为什么不尊重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又一次翻开了孔子留下的“育儿经”(少年商学院微信曾分享过张曼娟老师的另一篇文章《我这样告诉台湾小朋友:贫穷或富贵,皆可尊贵》,回复“孔子”即可提取。)
莫等大势已去,才想收复失地
孔子曾说:爱护一个人,怎能不训练他,让他常常劳动呢?真心为一个人好,怎么能不规劝教导他呢?
父母亲心心念念要给孩子最大的尊重,与此同时,是否思考过,自己尊重了“父母”的身分与天职吗?是的,父母,乃是一种身分,更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承担着教养子女的任务。有些父母带着童年的创伤,为了怕伤害孩子的感觉,小心翼翼,动辄得咎,最后成了不敢拂逆儿女的“孝子”、“孝女”。等到孩子的心性被养得骄纵、傲慢,成了家中的霸王,父母亲感到大势已去,急着揭竿起义,想要收复失土,为时已晚。父母亲的失策,不在于后来的管教失当,而在于应当管教时错失良机。
爱一个孩子,不仅是尊重而已,更应该教导他,让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他规范和约束,让他知道,这世界并不是因他而存在的。
许多孩子在密不透风的保护下成长,功课由家教帮着做;书包由菲佣帮着背;鞋带由父母帮着系,他们从不需要为“活着”付出一点劳动力。除非父母亲可以确保孩子一生都有人服侍,否则,等到他必须为自己劳动的时候,不仅手足无措,还会有更大的怀疑与挫折。
在我创办的小学堂举办的一次夏令营里,有个被宠坏的小霸王,已经小学五年级了,却总要老师蹲下来为他系鞋带,他说在家里都是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帮他系的,自己不会系鞋带。
“你真的连鞋带都不会系啊?”我问他。那孩子笑笑的看着我,眼中闪动着优越的光:“对啊。所以,你要帮我系鞋带。”
“这样啊,”我俯下身,停顿三秒钟,把自己的鞋带解开,对他说:“那我来教你吧。不然,你都快要念完小学了,连鞋带都不会系,会被人家取笑的。”
孩子完全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只好跟着我一次又一次的学会系鞋带。当他完成了系鞋带的功课,我拍拍他的手背鼓励他:“看!你做得很好。以后,不但不用人家帮忙,还可以帮爷爷奶奶系鞋带喔。”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衷心希望,他学到的不仅是系鞋带的功课而已。
做父母还是当朋友?
颜渊,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曾赞叹孔子说:“仰起头来看,比想象更崇高;深入去挖掘,比想象更坚毅。眼看着在面前,忽然发觉又到了身后。老师就是这样缓慢而持续地引领着我们,用他的知识与经验开阔我的眼界,又用规范与约束使我成为谦恭有礼的人,就算我想停下脚步,却不由自主往前走……”
这段话在我读来,虽是赞叹孔子的“为师之道”,更是我理解的“父母之道”,即“引领”。孔子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怎么摆正自己在与孩子相处时的姿态,这值得每一个父母思考。
当我听见父母亲宣称:“我不想当孩子的父母,我想当孩子的朋友”这样的话,总是十分忧心。父母不想当父母,那么,该由谁来担负父母亲的神圣使命呢?父母亲是儿女灵魂的雕塑师;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全心全意仰望与爱慕的第一个对象,假若父母不想当父母,首先辜负的就是孩子啊。怎么竟还以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呢?或者竟以为这是最新颖时尚的想法?
我更愿意将这种想法理解为对陪伴与自由的强调,但在我看来,父母亲是一种不能放弃的天命。在和孩子打成一片之前,父母亲应该树立起既高且深的形象,尤其是在孩子小时候。因为这个时候,除了父母之外,他们别无所有,正是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形象的好时机。
我记得自己的童年,偶尔会发生失控场面,乱打乱闹,这种时候,最渴望的,是一个能使我停止下来的大人。当父亲或母亲攫住心跳加速、胸腔快要爆炸的我,双手捧住我的脸,注视着我的眼睛,坚定的对我说:“乖,你现在太激动了,要冷静一下。来!我们休息一下。”当他们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到一边去“冷静”的时候,我一边喘息,一边升起一种解脱的松弛和安心。
拽在我手心的那双大手,象征着权威,充满力量,又透出理解,让我心安。
前几天,我见到了我侄儿。当我钟爱的侄儿幼年时,我常喜欢跟他说:“嘿!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啊。”刚开始他很开心,渐渐的,没那么热络了,直到他念小学四年级的某一天,突然这样响应:“我们不只是朋友而已,我们是血缘之亲,你是我姑姑。”他的表情很认真,近乎严肃。我立即收敛了笑嘻嘻的脸孔,慎重点头:“你说得很对。”
孩子其实可以清楚分辨,朋友与亲人的不同,朋友与父母亲更加不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父母亲是一种天命。先把父母的天职做好,让孩子爱你、敬你,长大后的孩子会明白,父母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越朋友。孩子对父母的爱,也将欲罢而不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