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0后”记忆中的童年玩具 | 少年商学院

一位“60后”记忆中的童年玩具

一位“60后”记忆中的童年玩具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分享的第126篇文章,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他出生于1963年。我们已经与他联络授权。

人生时间有涯,玩耍花样无限。

         微信上看到朋友转播的一个段子,说的是没有电脑、没有ipad、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儿时的玩耍花样,一共列举了20条,有“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追在别人后面踩别人影子”,“对着电扇大声喊‘啊’然后听颤音”,“学鲁迅在课桌上刻‘早’字”,“下雨打伞时转伞看水珠飞出去多远”,“洗袜子的时候用袜子对着水龙头接水试图装满袜子”……等等。

         这条据说使许多人陷入对童年幸福时光的深情回忆以至于内牛满面的段子,也令我想起了自己儿时的种种玩耍花样。其中有些花样,诸如看蚂蚁搬家、踩别人影子、转伞飞水、撒尿比远、憋气比久之类,我也玩过。这些以外,我还玩过许多花样,一一列出来,恐怕200条都打不住。我就拣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随便列一些吧:

         玩糕鸟。腊月家里做年糕的时候,手巧的长辈用年糕捏出鸟兽形状,红豆、绿豆当眼珠,插上筷子,手举着满世界奔跑。玩腻了,跑饿了,便几口吃掉。偶尔也有不舍得吃的,便任由他们变冷变硬,不知所踪。

         滚铜钱。将铜钱掷向一块坡形的石头,滚得远的,用铜钱扔滚得近的,扔在一拃(大拇指与无名指张开时的最大间距)之内,扔者赢,得事先约定的宝物,折纸之类。

         打陀螺。我家乡方言不叫陀螺,叫“打弗死”。独自打,二人三人互相碰撞,不倒为赢。为了碰撞获胜,陀螺越做越大,直至抽打不动。为了制作陀螺,到处寻找硬木,钢珠,但求打遍村中无敌手。

         打折纸。纸张折叠成正方有正反面之别的形状,放在地上,互相扇打,被翻转者算输,折纸归对方。有人作弊,将纸张折叠成两面有纹,转面犹如未转面,欺骗对方。

         造房子。地上画方格,扔石头瓦块,单腿跳跃,占房间。天黑了都不回家,害得妈妈满村喊吃饭。脚趾经常露出鞋面,多半是玩造房子的后果。

         走坐跷。类似北方踩高跷,所不同者,我们并不绑在腿上,顶部有横向把手。为了防滑,底部四周套钢圈,中央嵌钢珠,或砸铁钉。踩跷不只是为了雨雪天气行走不损坏鞋子(那时候一般买不起雨鞋),还为了比赛,比赛谁的更高,谁能把谁碰撞落到地面上。

         打扑克。儿时家贫,买不起扑克牌,便搜集硬纸块,包括赤脚医生那里要来的药盒,剪成长方形,自己画扑克。一群伙伴,一起给生产队放牛时,把牛往山林里一赶,找块平面的岩石,斗地主,打升级,打红心五。牛走到坟地,用角挑了谁家先人的棺材,浑然不觉。

         玩弹弓。我儿时,村子周围到处是竹木之林,鸟雀不少。那时政府称麻雀为害虫,允许乃至鼓励消而灭之。因此,我玩得一手好弓法。百步穿杨说不上,二三十米开外打鸟,打不中鸟,也能把鸟吓跑。

         制柳哨。两种制法,先说小哨。取手指粗细柳枝,光滑处,划出二三寸长的一截树皮,较小一头削去外皮,留下内层做哨咀;用刀背轻敲,嘴念“皮敲敲,骨敲敲……”;一撸,树皮离开树骨,就是一个柳哨子。大哨,类似喇叭。取较粗柳枝,斜刀割皮,轻敲后剥下,卷成敞口桶状,有扩音之用。插上哨嘴,便可以吹出号角的声音。

         做风筝。我并不擅长手工制作,但风筝(家乡方言不叫风筝,叫纸鹞)从削竹片,搭风筝骨架,糊纸,定三角线,每道工序,我都能独立完成,并让它们升上天空。有时,因为找不到又轻又细的线,只好偷了妈妈的毛线。毛线又粗又重,我的风筝便只能呈超低空飞行状。今天想起,忽觉那毛线的质量真不错,放出去十几米都不会断。

         玩飞桨。取一截竹筒,中间偏上任一侧钻一小孔。插竹片小桨于竹筒中,小桨靠竹筒侧孔处缠有线索,线索由竹筒侧孔引出。拽送线索,小桨双向转动,如飞机螺旋桨。或者单用小桨,双手快速搓动桨柄,然后突然放开,小桨会如蜻蜓一般飞出。然后,徐徐降落地面。

         玩钓鱼。看垂钓乐园人们的钓鱼和电视上专业的钓鱼比赛,我颇不以为然。渔具、鱼饵都是他人制作,鱼种单一,鱼群密集,饿着鱼等人来钓,钓鱼者跟个傻子似的,有什么意思呢?我们钓鱼,鱼钩是自己偷了妈妈的缝衣针在火上烤过后敲弯制成的,鱼漂或者用鸡鸭羽毛管,或者用一种海绵状树心,鱼线是普通尼龙线,鱼竿是山上的竹竿制成,鱼饵就是米饭粒、蚯蚓之类,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亲自制作的,益智,环保。钓鱼的池塘、水库里,有鲫鱼、长白、红叶、对虾、鳖、鳗鱼、鲶鱼、泥鳅、黄鳝、鲤鱼等等,你根本无法预料,钓上来的会是什么!

         爬树棵。爬松树、栗子树甚至水泥电线杆,都不稀罕。我儿时有两种攀爬法,应该是很多人不曾玩过的。一种是爬竹子,爬到高处,竹子绵软下垂,直至着地,然后放开,竹子望空回弹。另一种是在树枝上玩游戏。村子有一片低矮的油桐林,油桐树枝有韧性,我们就猴群一般,在上边玩追逃游戏,着地算输。极易长毛毛虫的油桐树,因为我们天天玩,毛毛虫无法生存,树枝树叶,光洁如洗。

         玩房梁。家乡农村,造好两层木构楼房,通常都会让只有架子、顶子的房屋空置几年。我们便在房梁上玩追逃游戏。有一回遮雨用的草苫子年久腐朽,我失手栽下。不偏不倚,栽在一堆乱石上,当场昏迷过去。后来也没发现身体有何伤处。

         听石音。捡起石块,猛然发力,用尽吃奶的气力,向地面甩出,石块从地面弹起,因为速度快,飞行时冲击空气,发出“嗡”的声音。比赛谁的“嗡”声响亮,持久。甩得多了,臂膊格外强劲有力。

         玩打仗。放学后,假装提篮割草,全村伙伴相约,跟邻村儿童开战。隔着四五十米的溪滩,互相投掷石块。石块在耳边嗖嗖飞过。奇怪的是,多年交战,受伤至于流血者,屈指可数。为了投掷更远,造出“忽弹”,一根绳子,一头固定在手指上,中间部位分叉,以便放置石块,另一头不固定。使用“忽弹”,射程倍增,能达到一百多米。

         制水枪。取一截竹筒,一头带节,一头不带节,带节一头底部钻一小孔。另取竹木小棍,缠裹布头,粗细以浸水后能于竹筒中如活塞进退。竹筒灌水,推拉活塞,便可吸水,射水。制作合理,能射水数十米远。

         造手枪。我所造过的玩具手枪有两种,一种是用青泥制成,只取形似。另一种用木头或自行车辐条制成,有火药凹槽,有撞针,放上硝纸或火柴头,能发出劈啪之声,甚至冒出火星,散出硝烟之味。有一同学用农药喷雾器制作手枪,用真火药,结果把一只手的虎口炸裂了。

         玩火药。儿时看了许多《地道战》《地雷战》之类战争片,用芒硝(农村墙角到处都有)、木炭混合,制作火药。弄一小堆,人匍匐在地,伸手点上火,“噗”的一声,一股浓烟直窜空中,形成一朵黑色蘑菇云。听说有人匍匐不及时,燎了头发眉毛。

         …………

         观风俗,知时世。从我儿时的玩耍花样,聪明的读者不难猜出我儿时的社会人心、时代背景。有一点,我是引为自豪的:我们儿时,男孩就像男孩,女孩就像女孩,角色分明,一点儿都不凌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