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正好读杂书 | 少年商学院

年少正好读杂书

年少正好读杂书

      这是youthMBA微信的第322次分享,作者是我们的专栏作者、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和评价工作的南桥先生。

      现在要读一本书绝不是什么难事,打开电脑,输入关键词,就有无数读书频道和阅读栏目向你奔来,运气好点,还能碰上个名家在线和你侃侃知识,聊聊观点。

      对成年读书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说是最好的时代,皆因资源之丰富前所未有。从前高尔基家着火,高尔基第一个抢的是书。除了对书的珍爱之外,我想书本身的不易得也是一因。而今全球书市冷,中国这边风景独好,所有门户网站都有读书频道,在不遗余力地竞争读者和书评人。

      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因为网络在用人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各种方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不断有人叹息,网络提供的资源虽多,捧着一本书读的“深层阅读”体验却少了。

      然而要注意的是,这个“深层阅读”的习惯是年少时培养出来的。这个深层,不是说深奥艰涩,而是从读书当中,找到开拓视野和思维的深层体验,从读书中找到趣味和营养,让自己的人生更为丰盛,成为一个更好的公民,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是将书一律当作器具,承载自己的某个实用的目的。

      一些看似实用的书,如经管畅销书,健康保健书,看上去挺美,实际上并无多大价值,如果秦始皇再世,要将其全部烧掉,我举双手赞成。可惜秦始皇不会这么做,历代执政者都希望以读书甚至读书人为工具,而不希望书本身做大,成为一个人们可以自得其乐的精神乐园。

      儿童读书强调功利性则危害更大,因为它会造成思想发育的营养不良。现在我去各出版社,发现儿童的阅读多与其学业有关。据出版界的朋友透露,卖得最好的书是教辅。当然,这道理上是说得通的,年少时努力读“忙”书,等长大了,才有资本读“闲”书。然而有一点被忽略了:年少时的广度,实际上大大地左右着日后的高度。

年少正好读杂书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4年2月15日报道,英国9岁小女孩菲斯·杰克逊抛弃电视和电脑游戏,用7个月时间阅读了364本书,几乎每天两本。)

      我自己的小孩在美国上学,老师强行规定每天至少读20分钟的“闲书”,家长还得每天记录、签字。这个做法颇让我深思。

      很多人对美国人有成见,嘲笑他们不读书,没文化,可是他们的儿童看书之多,涉及面之广,连我们这些大人都自叹弗如。我女儿才7岁,就要看“虚构类”作品,如儿童小说,还得看传记。她们参加的“快速阅读”项目,一个学期下来要读20本书。

      这个读闲书、读杂书的风气,是从上到下的。美国总统,从克林顿到布什到奥巴马,个个都是书迷,布什看的书还包括《局外人》这样的文学作品。美国有很多政客都热衷参与儿童阅读活动,克林顿总统就曾和戈尔巴乔夫联手,录制过《彼得和狼》的有声读物。

      当年9·11发生的时候,布什总统正在一家教室里听孩子们读书,工作人员告诉他9·11发生的消息后,他脸色苍白,但仍把书听完。在迈克尔·莫尔(少年商学院微信编辑注:迈克尔·莫尔系美国自由派时事评论员,以制作讽刺时事的纪录片闻名。)看来,这是他作为一国领导,面对悲剧时没心没肺的表现。可从另外一方面看,这正说明了他对儿童阅读的重视。

年少正好读杂书

(9·11恐怖袭击发生时,布什正在佛罗里达州一所小学里听孩子们讲故事。上图为白宫办公厅主任卡德到其耳边告诉他“第二架飞机撞向世贸,美国正在遭到攻击。”)

      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如不读书,或只读一些医病、保健类的“实用”书,又如何以理服人,让孩子打开视野,爱上读书呢?可见,怎么引导孩子阅读也是一门学问。

      我身边有一些家长就专门参加了一些阅读辅导班,学习如何引导孩子阅读,比如在不同年龄段分别应该选择什么书,如何设置问题、节奏,如何发问等,都很有讲究。家长带小孩子读书,就好像放牛童抱着小牛犊日复一日过河,二者一起成长的一个过程。

      虽然书市热闹,但适合给孩子看的书的种类却非常单调。说到课外书,很多家长会想到唐诗三百首和成语故事。如果你逛过书店,你就会发现那里已经垒了不知多少个版本的唐诗三百首,有插图的,注音的,解释的,书法抄写的……看似丰富,实则贫乏,基本上大家都是在“炒冷饭”,不敢推陈出新。

      即便有多个版本可供选择,其内容也多成人化,缺乏分级。比如《唐诗三百首》就没有对应的适合儿童看的《诗三百》。

      相比之下,美国则更看重对儿童词汇量的考虑,如美国儿童图书著名品牌作者,Dr Seuss,就是用很少的一些词汇,比如200个单词,写出了孩子们自己能捧着读的书。很多小孩子,就是在幼儿园阶段,学会了“阅读”,他们看着这些匠心独运、用简单词汇写出来的小书,培养出惠及一生的阅读兴趣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