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为百万年薪招揽天才少年说起:拥有这几项能力的孩子,未来最具竞争力
文 | 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副主编
这几天,华为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了。2019年7月23日,华为内部流出一则他们自称的“天才少年招聘方案”,用百万年薪聘用了8位2019届应届毕业生。他们年薪最低为89.6万元,最高为201万元。
邮件里还提到,华为今年还将从全世界招揽20-30位天才少年,“以调整队伍的作战能力结构”……这一消息瞬间刷屏。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我的感受有二,一是,尽管这种做法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甚至据说华为内部也有争议,但最后以总裁办的名义正式发布,确是华为的魄力所在。
二是,这与任正非的人才观息息相关。任正非今年7月4日登上法国《观点》杂志封面的时候,在15页的杂志篇幅里,任正非又一次提到了自己的人才观,如果用三句话归纳的话:
1)能力第一。他建议中国学生多参加国际大赛,因为无论是赛制、规则还是教练制订的计划,“对提升能力是有好处的”。
2) 先考再面。他说不管谁进入华为,都要首先通过华为大学的考试,通过考试才有面试机会。而考试的大量题目,都是关于思维与能力的测评。
3)激活个体。相对于“鲶鱼效应”,任正非提出了一个“泥鳅理论”,希望天才少年们钻进组织,激活队伍,每个人都能充满活力,最后整个队伍都“换枪换炮”。
我最钦佩任正非的地方是,他对中国教育的呼吁,和全球观的开放心态。对于前者,他不断呼吁只有重视教育中国才有未来,只有从青少年开始关注孩子的创新能力,未来才不会被淹没,才不致变平庸;对于后者,无论中美贸易战怎么打,他都希望团队具有开放心态,学习任何人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我们常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于华为百万年薪招聘天才少年,与其我们评头论足,不如看到其中的核心与趋势:那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知识的广度与思维的深度,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竞争力,才是王道。
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少年必然被淘汰。这让我想起来少年商学院之前分享过,以及我们自己就在采用的国际MTC能力评估体系。
2017年5月,由逾百所国际顶尖私立高中组成的联盟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MTC)正式推出的一个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A New Model ,每个学期不打分,不评级,只是持续追踪、记录、评估学生共8大能力,未来几年,或将取代SAT和ACT等“美国高考”。
MTC 8项能力中,可以归纳为三大趋势,值得我们所有家长关注:
1、全球视野与探索能力
2、批判性思维与决策力
3、从小养成好的思维习惯
这几大核心素养,是覆盖多个生活领域,促进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的重要素养,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终极问题。
让儿子从天才学校退学
马斯克更看重解决问题的素养
硅谷“钢铁侠”,同时也是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他的五个孩子,本来在南加州的天才学校——米尔曼学校学习,这里只招收智商138以上的孩子,被洛杉矶时报誉为“让聪明大脑散发光芒的地方”。
但马斯克对这所学校并不满意:
其一,传统学校能让孩子学会很多知识,却不注重传授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传统学校能教出品学兼优、听话规矩的孩子,却不太鼓励创新思考。
在马斯克看来,解决问题与创新思考的能力,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品质。因此,马斯克让5个孩子退学,直接创办了一所全球最神秘的学校——Ad Astra School。
在日常教学中,这所学校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分成了3个维度:
1、把现实问题搬到课堂上。比如学习艺术时,不是讲理论讲技法,而是邀请街头艺术家来讲课,或让孩子策划英伦艺术展。
2、极度注重运用和实践。比如检验孩子的计算机技能,不是通过考试,而是举办大型市集活动——让每个孩子去推销自己设计的网站。
3、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学年结束时,每个孩子都要做一场TED演讲,会有200位家长、教授,从眼神、内容、说服力等角度,对孩子做出评价。
想要数学优异的儿子插班跳级
却被美国老师拒绝
哈佛校长 Drew Faust ,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本科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熟记多少具体知识,而是在于教会学生磨砺思维的工具,训练他们的辨别力与批判性思维,开启追求与探索真理之路。”
未来教育最看重孩子的品质之一,一定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即能用一种求真的态度,在接受任何一个观点或结论之前,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和评判事物。
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教授,分享过他儿子矿矿的故事:
华裔孩子“超前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他的儿子也不例外,小学一年级就自学了六年级的数学。因此,黄提出让孩子插班到三年级上数学。结果,学校的老师和校长在回信中说:他们想培养的是孩子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交流,成为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高手,而不是对算数的死记硬背。
他后来感慨说:好的教育应当培养“智慧的学生”,而非“聪明的学生”。
如何引导孩子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呢?一个最简单的习惯是,从小多问孩子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怎么知道的?比如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无法简单的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必须提供证据来为自己的答案辩护,同时反对一些逻辑上的攻击。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个问题能促使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去评估他人的观点,并去考虑他们的想法。
第三,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想回答这个问题,孩子要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可以掌控的一些小问题,然后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来逐步回答。这个过程是这种提问最有价值的部分。
Have fun !
从日常事物中学会跨学科思维
哈佛校报的数据显示,大多数哈佛新生,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参加创新实践项目。但是最近几年,我研究了美国、日本、芬兰等国中小学的创新实践项目,发现他们的第一属性与特点是:一定要有趣!一定要有趣!一定要有趣!
好的教育项目,它本身看起来应该是轻松的,有趣的,孩子乐此不疲的。譬如我和大家分享过的最近几年国际流行的的美食跑车大作战(Edible Cars)实践项目,让孩子用固定的预算,分组去买美食,但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美食做一辆“跑车”,看看哪组的跑车跑的最远!
选择跑车组件,考察工程学知识;用有限的预算采购,考察商业思维;团队分歧解决,考验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极度强调跨学科创新。
实际上,跨学科已经成为一项未来核心能力。2016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发布一份报告,提出全球关注的的7大素养:
沟通与合作素养 信息素养
创造性与问题解决
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
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
批判性思维
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其中特别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色,而是为了培养孩子形成伴随一生的能力,这也是21世纪素养的根本所在。
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而不单纯是聚焦于某个单一的学科,也就是至关重要的跨学科思维。而且,跨学科主题的选取,往往涉及全球重大问题、STEM或创新等相关主题。
苏格兰在他们开班的卓越课程中,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要致力于让学生在关联和使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跨学科问题过程中,增进其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
因此,苏格兰学校的卓越课程框架中,选取了可持续发展、世界公民、以及企业与创业教育三大主题作为跨学科学习主题。
美国 21 世纪学习联盟的跨学科主题包括:全球意识、财经及商业素养、公民素养、健康素养、以及环保素养。
菲律宾在设计其公民素养教育时,也将与环境教育和已纳入国家政策的气候变化等国际与地区重大问题作为跨学科的主题展开教学。
之前刷屏的纪录片《极有可能的成功》中,为了培养真正面向未来的孩子,作为全球创新学校代表的High Tech High学校,围绕跨学科学习做了三件事:
1、核心是调动孩子自主的学习积极性。High Tech High采用的项目制学习中,孩子们要想完成自己的项目,需要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协作、主动尝试。
2、引导孩子去自我反思,过程中给予肯定、给予支持。创造力导师Ken Robinson曾说,我们在种花的时候,不会因为哪株花长得不够快,就去拽起来,而是要让孩子以独特的方式绽放。
3、用真实的项目来展示学习成果。High Tech High没有考试,每年一度的展览就是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展览内容就是孩子们进行的项目,可能是一本书、一个话剧、一架飞机、一幅画或是一个机械装置,虽然是老师设定的项目,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着极大的自主权。
最后,孩子该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同样被问到这个话题的前斯坦福大学校长马克·特榭-勒温认为:要做一个能够永保好奇心,领悟知识内在的价值,用知识去推动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学生,才能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希望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从华为百万年薪招揽天才少年这件事情上,由表及里,再一次重视孩子从小的全球视野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早,也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