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为8位艺术家拍摄的传记纪录片,给孩子最深刻的人文启
每周日“精品推荐”栏目
分享全球创新教育优质资源与方法
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孩子在幼年时,应该侧重体育与美育。这个时期,要使孩子明白‘正确的信念’,稍后再探讨知识。”但在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时候,一些家长误认为,懂艺术的孩子是画啥像啥、钢琴八级,过分注重“术”的训练,却忽视了培养孩子品味美好的能力。
正如我们前几天分享的文章标题所言《审美是父母能教给孩子最高级别的修养》,培养孩子品味美好的能力,先从让孩子学会广泛地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开始。而了解艺术家的一生,则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从艺术家本人出发,去感受和了解其创作风格的形成过程,这远比单纯欣赏一幅作品更有意义。
(《艺术的力量》,含中文字幕,拉至文末可查看纪录片资源的获取方式。)
今天,学院君推荐BBC《艺术的力量》( Power of Art ),豆瓣评分高达9.3分!送给热爱艺术、对世界抱有好奇心的孩子。这部纪录片采用“真人演绎、现场还原”的方式,将详细讲述卡拉瓦乔、伦勃朗、透纳、毕加索等八位艺术大师的生平,重现他们的创作历程。 从人物传记到艺术鉴赏再到人生启示录,给孩子最深刻的人文启蒙。
这部纪录片非常引人入胜的一点是,每集的开头,都从某件作品入手,提出一个疑问,然后在一个短暂但异常华美的片头之后,答案慢慢从艺术家的生平和其精神的激荡中浮现。更值得赞赏的是,根据具体内容的差异,每集都采用不同的视听风格和结构方式,全面剖析艺术大师们孕育和诞生艺术品时扣人心弦的故事。适合小学高年级孩子和中学生观看,更适合亲子共赏。
1、《毕加索》
Picasso
——颠覆传统的前卫画家
当面对暴行时,艺术真正能做些什么呢?难道艺术就只能做它的本职工作,在为人们带来欢愉的同时让画家们忘记了自己战士的身份?或者当炸弹落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了艺术真正的身份?
毕加索(Picasso)出生于马拉加,他的父亲是巴斯克人,图画教员。毕加索从小便接受父亲的训练,且进步惊人,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已经画出完全可以放到博物馆里展出的画了。
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影响,被人们称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对于一些艺术家们来说,把激进的政治与激进的绘画联系起来,利用现代艺术去批评伪善与不公,这并不成什么问题。毕加索就是其中一员。
1937年,毕加索创作了《格尔尼卡》,用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这是一幅可怕的空炸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他在追求艺术创新的同时,还执着于对现实的表现,正如他所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
2、《梵高》
Van Gogh
——疯子般的天才画家
这幅《麦田群鸦》是他遭受挫折后绝望的呐喊吗?这幅作品狂暴、生硬、有不可抗拒的感情因素,它会是新的艺术形式吗?
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梵高的“自残事件”,但对于梵高这个人,很少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一集讲述了梵高(Van Gogh)短暂而疯狂的一生,带大家一起走进梵高的世界。
梵高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他为了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些都给他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他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在谈到他的创作时,梵高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他的创作热情源于对艺术的追求:“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我的画,并通过我的画感受我的内心。”
(梵高的《麦田群鸦》)
梵高生活在想象的世界中,长久以来,艺术从来就不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是去寻找救赎,这是他的本性。最终他选择了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3、《卡拉瓦乔》
Caravaggio
——惹是生非的恶棍天才
受到通缉的卡瓦拉乔为什么在《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中,把英雄大卫描绘成自己的模样,同时也把自己描绘成画中的恶魔呢?
卡拉瓦乔( Caravaggio)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伦巴底一个贫苦之家。
早期,他师从米兰的西蒙.彼得尔查诺,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曾接触过样式主义艺术。但对他的艺术起着重要影响的当然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伦巴底的现实生活。
卡拉瓦乔认为,应该把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形象引进神圣的教堂。因此,他所画的宗教画,如《基督下葬》、《圣母之死》等,都如同是真实生活的一幕,没有丝毫的美化,也没有表现出圣母的神圣与荣光。
(卡拉瓦乔的《圣母之死》Death of the Virgin)
虽然他的这种画法被批评他的名家们认为是对艺术和神的亵渎,但这种把宗教题材世俗化的观点在当时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同时,卡拉瓦乔还是个集流氓、赌徒、杀人犯和逃犯于一身的狂徒。他的一生,从生活到艺术,都是一个叛逆者和革新者。
4、《贝尼尼》
Bernini
——为信仰而战的伟大战士
作为一名主教们的知己好友,天主教运动的重要支持者,贝尼尼是真的想通过《圣特雷萨的沉迷》这个雕塑,让我们看到一个不正经的修女形象吗?
贝尼尼(Bernini)是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他生于拿波里,父亲也是一位雕塑家。据说,他在8岁时就创作了一个小孩头像,这件事使他父亲大吃一惊。至17岁时已能独立地给大主教萨道尼作一件很不错的胸像了。
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象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一种轻快、活泼的感觉,他十分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激烈的运动中的模样。
(雕塑《圣特雷萨的沉迷》)
他为圣彼得大教堂创作的豪华青铜华盖,雕刻得十分生动,充分显示出贝尼尼一心为宗教服务的思想。祭坛雕塑《圣特雷萨的沉迷》更是体现出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人的尊严、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为意大利巴洛克美术的首席,贝尼尼可谓是多才多艺。他能文善画,颇具文艺复兴时代的遗风。对于贝尼尼,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他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
5、《伦勃朗》
Rembrandt
——坚持自我的肖像画家
对一位画家来说,最糟糕的事情是不得不撕毁自己心爱的作品。那么,这位荷兰最伟大的画家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
伦勃朗 (Rembrandt),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伦勃朗肖像画的风格和人物安排非常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他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2000多幅素描和100多幅自画像,几乎他所有家人都在画中出现过。
他最有名的是《夜巡》,一幅无价的珍品。在这幅集体肖像画中,每个人都不愿意让自己隐身在其他人身后,但为了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决不肯重画。于是他陷入了一个窘迫的境地,再也没有人找他画集体肖像画了。
(伦勃朗的《夜巡》)
但正如伦勃朗所说:“拼命追赶流行,你早晚会窒息而死。我的前半生只是别人眼中的巅峰,我的后半生才算活出真实的自我。”他是个为艺术不顾一切的人,当他心中所追求的美,与世俗权贵们的品位发生冲突时,他毅然选择了艺术,选择了无畏的坚持。
少年得志的伦勃朗,晚年却穷困潦倒,让人感到唏嘘的同时,也为他的坚持所感动。“用黑暗绘就光明”,既是对他绘画成就的高度概括,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6、《大卫》
David
——现实与浪漫之间徘徊的革命者
这幅《马拉之死》画的是什么,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以至于在成就其伟大的同时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恶?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是法国古典主义画家,他一生中有无数优秀的作品,构图严谨,技法精细,画风简朴庄重。同时,大卫也是法国革命的激进支持者,他非常了解艺术是如何为贵族服务的,善于捕捉人们情绪的敏感点成为他手中的武器。
18世纪末,大卫完成名作《马拉之死》。马拉是法国革命狂热支持者中最具偏执性格的一个,经常和恐怖、杀戮联系在一起。但对于大卫来说,马拉不是怪物,而是个圣人。于是,大卫在这幅画中把马拉塑造成一个德行的典范。
(大卫的《马拉之死》)
既然能粉饰马拉,为什么就不能去粉饰拿破仑呢?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反革命颠覆,经过五年的混乱,拿破仑掌握政权后,大卫做了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家,创作了歌颂拿破仑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授旗式》等作品。
大卫就像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除了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以外,他并不比其他人更懂得什么样的体制才能真正给他的国家带来光明的未来,因此他只是随波逐流,先是追随路易十八,再是马拉,再是拿破仑。
大卫只是千千万万个在法国大革命浪潮中迷失过自我的民众的一员,而历史也已经让他为自己在政治上的幼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7、《透纳》
Turner
——横空出世的奇才
透纳这幅作品本应成为他的里程碑之作,但是最终却招致众人的非难,这是为什么呢?
透纳(Turner)与他同时代的康斯塔伯同被认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绘画大师。透纳出身寒微,但十分勤奋,在一位富有的艺术爱好者的首肯下,经常临摹他所收藏的水彩画。
水彩画适合捕捉变化多端的英国天气和光线,透纳也因此与它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但他很快就发展了一种更动人心魄的风格,即暴风雨天气下的景物更撼人心魄,因此也确定了其作品的基调。
(透纳的《海上渔民》,Fishermen at Sea)
透纳雄心勃勃,不久后开始尝试当时声望更高的油画。当透纳21岁时,他的第一幅油画作品《海上渔民》在皇家美术馆展出。这幅作品以震撼人心的笔触描绘了深夜海上的渔民,当时引起了轰动。他的作品,是为表达感情而作。
透纳喜欢从大自然产生的动人心魄的效果中汲取灵感,包括暴风雨、极端恶劣或美妙的天气,尤其是光的效果,因此他经常出外旅行写生。
(招致众人非难的《奴隶船》)
他的晚期作品,已经超越同时代的传统习俗。他的绘画生涯从模仿大师们的作品开始,以开创新的风格为结束。
8、《罗斯科》
Rothko
——纯粹的抽象派
艺术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它与爱情和悲伤有相似之处吗?它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及世界吗?
罗斯科(Rothko)是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生于俄国的犹太人。年青时他靠兼职赚取费用求学,当过演员、场记、画家、待者。
罗斯柯曾经说:“我的绘画是在陌生地域地带开始的不知名的冒险,我不确定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我甚至不能确定自己想往哪里去,我唯一确定的是自己并没有选择,而目的地肯定不会是去野餐。”
(罗斯科的经典作品大多以两至四个长形方块为主)
他的内心一直在挣扎,一个重大问题一直困扰着他:艺术究竟能做些什么?它能洞穿那些平淡的日常生活吗?我们心底的那些原始情感:狂喜,痛苦,欲望,恐惧……正是它们令我们成为所谓的人类,艺术能使我们与它们联系起来吗?
罗斯柯知道美丽与力量之间的区别,他所追求的是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指引人们重新恢复人类的本性。他希望用自己的创作唤醒在这个浮躁的俗世中迷茫彷徨、日趋麻木的人们。
艺术必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艺术家并不全是德艺双馨,片中的八位艺术大师,全是血脉贲张的狂人,拥有自成一派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在世时,或者已享有盛名,或者尚不为世所容,但其最好的作品都跟用来点缀和装饰的情调无关,而是为了震惊世人,用自己的创作影响了艺术的发展,每个人都代表一种划时代的力量。
和孩子一起观看这部纪录片,了解艺术大师的生平故事,不仅能让孩子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让孩子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还能作为一种契机,让孩子们从小就建立起一条与伟大艺术家们沟通的桥梁,从艺术作品中汲取养分。
真正懂艺术的孩子可以把艺术作为一种工具,发现自我、表达自我。他们长大后,能把生活过得更细致,更懂得如何找到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相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