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矫情,可能正在扼杀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能力 | 少年商学院

家长的矫情,可能正在扼杀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能力

家长的矫情,可能正在扼杀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能力

文 | 六妈罗罗

授权自公号:六妈罗罗(liumaluoluo)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昨天带女儿在公园玩的时候就目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恩怨”。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

几个小孩蹲在一起围观一只毛毛虫,看着毛毛虫在地上一拱一拱的有趣,有个小男孩直接上手想抓,被在一旁看护的爸爸赶紧阻止了。

看几个孩子已经围观一会了,怕孩子一不注意去抓毛毛虫伤着自己,几个家长就商量着把毛毛虫拿走。一位爸爸刚用卫生纸把毛毛虫包起来准备转移,不远处一个小女孩忽然大哭起来。

当时,男孩爸爸并未察觉到那个女孩的哭跟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关系,也没走几步,被抱着女孩的妈妈匆匆拦住:“把毛毛虫放回去好吗?我女儿正在看。”可能是怕孩子哭闹,女孩妈妈语气有些急促,显得不太礼貌。

男孩爸爸有点愣住,但是也没说什么,把毛毛虫放回原处了。

虽然那只无辜的毛毛虫已经放回原位了,可是小女孩还在哭,那位妈妈哄着:“宝贝别哭,那位叔叔做的不对,不应该动毛毛虫。”

小女孩点头,指着男孩爸爸:“叔叔坏蛋!”

妈妈继续哄:“别生气了,不哭了哈。”

这样的对话,在一旁听着的几个家长有点面面相觑,可是那边女孩的父母还在继续,语气不太客气,言词中也都是对男孩爸爸的抱怨。

终于男孩爸爸忍不住了,上前说了一句:“你好,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你们。刚才我并不知道你家孩子也在看,你这样不停指责我来哄你家孩子是不是有点不妥?”

女孩妈妈立刻语气比较尖利的回击:“每家孩子教育的方式不同,我这样没什么不妥。”

男孩爸爸被怼的脸色有点不好了:“你教育你的孩子没问题,但为什么要拿我说事?并且,当着我的孩子批评我,我又没做错,我该怎么教育孩子。”

女孩妈妈摔过来一句:“关我什么事!”

男孩爸爸大怒,一旁的家长纷纷劝阻,才将一触即发的战火消弭下来。

世界并不是围着你转

更不是围着孩子转

此情此景,我也忍不住摇头。

是的,我很能理解这位妈妈对孩子情绪的回应,但是不得不说,在这件事情上,她的引导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确是不妥当的。

的确,她怎么教育孩子是她的事情。但是有一点她却忽略了-此时此刻,她和孩子是在公众场合。

而有一个很现实的事实就是:凭什么别人一定要迁就你的孩子?还有一点是,如果需要旁人帮忙,那至少她应该对别人客气一些。

家长的矫情,可能正在扼杀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能力

可是在这两点的沟通上,她却都做错了。她和人交流缺乏基本的礼仪,并且理所当然地以自我为中心。可是,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着你转,更不是围着你的孩子转的。

如果我们的教育如此“矫情”,孩子也只会越来越娇气,越来越任性,以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不分对错的教育

容易让孩子形成自负心理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注重早期教育,就是因为一个孩子的性格,能力等,很多在幼年时期就播下了种子。

而社会能力,是孩子早期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任何年龄的人,都会有一些因为日常冲突和未满足的需求而产生的典型问题。

女孩妈妈这样不分是非对错的教育,很容易就使小女孩认为自己是对的,以自我认识为主,其他人都需要无条件的迁就她。长此以往,对小女孩的社会能力发展,并无益处。

家长的矫情,可能正在扼杀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能力

社会能力是什么?Social Competence。

一方面是适应性的技能,比如孩子的各种技能等,这些我们可以通过家庭学校等途径帮助孩子巩固知识体系,提高专业技能。

而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则是社会技能,这些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自我表达的态度等。

孩子在适应外部世界的时候,总会有不开心的时候:

公众区域里喜欢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拿走了;

会被比自己高大强壮的孩子捉弄,抢走原本属于自己的玩具;

热情地邀请其他孩子一起玩却被拒绝;

……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没有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的话,内向的孩子,以后可能会变的孤僻,自卑,抑郁。而个性强硬的孩子,则可能变的有攻击性,冲动,好斗或者反社会。

家长的矫情,可能正在扼杀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能力

孩子的交友,学习,工作,生活,都可能会因为社会能力的缺失而问题重重。

在沟通中要学会

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我的孩子不是那么活泼的孩子,所以在对她社会能力的培养上,从小我就开始上心了,而且也比较有效。

女儿两三岁的时候,有一次游乐场玩,她看上了一个小男孩的小铲子。对方开始就是不肯,女儿有点失落,但是没抢,也没放弃。而是耐心的把自己的玩具一样一样和小男孩交换。

家长的矫情,可能正在扼杀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能力

男孩还是不同意,女儿就蹲在旁边,看着小男孩挖土,时不时感叹:铲子好厉害。

也许是她的诚恳打动了那个小男孩吧,他很快就很大方的把铲子给女儿玩了,两人一起有商有量的在一起挖沙子。

默娜·B·舒尔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她提出了一个技巧叫做,人际认知问题的解决ICPS(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

理解他人的感受(认可小男孩不愿意分享的情绪)

想出多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试图用多个玩具来交换)

如果不管用我们换别的办法(不打扰,称赞小男孩的铲子)

共情,理解,分享,协调,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我们在培养孩子社会能力的过程。

家长的矫情,可能正在扼杀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能力

不要唯我独尊,光从自己感受需求出发的话,我们并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分享。在沟通合作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建立“我们”的思维,才可能有更好的支持。

从失败中锻炼韧性

诚然,我们会希望孩子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善待,但是,我们更需要锻炼孩子的韧性。因为孩子的韧性,会是她在走入社会中适应性行为中很重要的一点。

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不可能永远顺手顺水,势必会遇到挫折,困难。

韧性,是指一个人有能力在面对挫折,阻碍,沮丧,错误,缺陷,失望等情绪时,依然保持积极的人生观。

如果一个孩子老是依赖父母给他答案,帮他解决问题,修复他沮丧失望的情绪,例如:孩子摔一跤就跟他说:“宝贝,都怪地面不平,咱们打它。”而不是教孩子注意自身的问题,走路的时候小心路面,不要奔跑速度太快等。那么,他的大脑很难形成韧性。

家长的矫情,可能正在扼杀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能力

斯蒂芬·卡马拉塔在《直觉养育的力量》一书中说道:要形成韧性,势必需要遭受失败,学会处理失败,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如果只是一味的满足孩子,迁就孩子,不分场合的事事以她的感受为主。那么,孩子对自我认知,以及社会技能的关系中,就很难掌握平衡。

帮助孩子寻找多种解决办法的过程,重视韧性在孩子性格培养中的作用,而不是事事以满足孩子需求为唯一目的,也许,我们才能帮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