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一封信:你不必高估别人对你的关注度 | 少年商学院

给孩子的一封信:你不必高估别人对你的关注度

给孩子的一封信:你不必高估别人对你的关注度

文 | 鞠茜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

少年商学院资深导师

本文摘自《斯坦福极简心理学》

 

同学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你曾经到了教室才发觉自己的裤子撕了一个口子,结果一整天都担心同学会笑话你,连平时自己最喜欢吃的辣条都觉得食之无味了。

又或者,你有没有过在公共场合光滑的地板上不小心摔倒,然后在3秒钟内迅速爬起,却装作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的经历呢?如果回答都是“是”的话,那么祝贺你,你也是“焦点效应”的一员了。

什么是“焦点效应”呢?今天,我想和你聊的是,什么是焦点效应,以及如何破解焦点效应带来的副作用。这是我给你的一封信,也是你必须跨越的成长的一堂课。

“焦点效应”

其实是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基洛维奇曾经就对这种现象非常感兴趣,他很想知道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刚好他遇到一名学生前来找他,向他咨询说自己最近压力太大,总感觉全世界的人都在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再这样下去,自己可能就要崩溃了。

为了排解这名学生的压力,基洛维奇教授就做了一个实验。

给孩子的一封信:你不必高估别人对你的关注度

他先让这名学生先穿上一件自己感觉非常酷的T恤衫,然后进入一间已经坐满学生的教室。这名学生就感觉很紧张,他觉得起码也应该会有超过一半的同学,会注意到自己今天穿的这件T恤衫。

但是,没想到的是,等到那节课结束,基洛维奇教授对所有班上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问他们是否注意到有一名迟到的学生,身上穿着一件非常酷的T恤衫。结果,竟然只有23%的学生举手表示自己注意到了他。

从这个实验,你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我们总以为别人会对我们格外关注,但实际情形却并不是这样。换句话说,我们往往会高估了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关注程度。就像实验中的那个学生一样,他以为大部分人都会注意到他,但实际上注意到他的人的数量,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多。

不但如此,我们总还会感觉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对自己进行自我放大,总觉得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人。这种心理现象就被基洛维奇教授称为“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

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那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人人都在关注我们呢?心理学家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人类普遍具有的心理反应。比方说,在你跟同学们或者家人聚会的时候,如果有人这时拿出一张集体照片,每个人的第一反应肯定都是不由自主地先去找自己,而且每个人也都能在照片中首先找到自己。

又比方说,当我们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也会很不自觉地就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来,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以为别人也会很感兴趣。

其实,这些现象背后所反应的,正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不过,请注意了,这里我所说“以自我为中心”(egorcentrism),并不是在指责谁,觉得你就是一个很自私的人。

它在心理学上指的就是一种人类固有的思维模式,我们总是会感觉,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也应该是别人眼中的一切。自己所听到的也应该是别人耳中的一切。自己感受到的一切也应该是别人心里的一切。总而言之,自己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中心。

给孩子的一封信:你不必高估别人对你的关注度

自我为中心思维模式从小就有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给一群2到7岁的孩子做过一个精妙的实验来展现这一点。这个实验被称为“三山实验”。

在实验中,皮亚杰先把三座不同的山的三维模型展示给这群孩子,其中一座山上有一个十字架,另一座山上有一棵树,还有一座山上山顶覆盖着白雪。这个模型中还有一只泰迪熊或者一个布娃娃坐在桌子的另一头。

然后,他对着这个模型拍了一系列的照片展示给孩子们看,并且让他们从中选出一张是从布娃娃的角度看到的照片。

结果,所有参加实验的孩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从他们自己的角度看那座山的照片,而不是布娃娃面对那座山的照片。

给孩子的一封信:你不必高估别人对你的关注度

这个实验说明,这些孩子们还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观察世界、分析问题,他们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问题,总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完全正确的。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有同学可能会想,我又不是小孩子,我肯定能从别人的视角去看世界,我才不会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呢。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实验。这个实验需要你拉一个你认识的人一起来参加,可以是你的小伙伴,或者是你的爸爸妈妈。

实验很简单,你先找一首你们两人都非常熟悉的歌曲,然后你就用手掌击打出这首歌的节奏,就像这样(《生日歌》)。让你的小伙伴在心里按照这首歌的节奏,用手拍出来,然后让你来猜猜刚刚挑选的这首歌叫什么名字,你能猜出来吗?

给孩子的一封信:你不必高估别人对你的关注度

很多做过这个测试的人都觉得,自己应该都很容易从朋友打的节奏中猜出歌曲的名字,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人能听出来,你的朋友打的那个节奏究竟对应的是什么歌曲。

这跟歌曲的难度没有关系,你让别人猜的歌曲即使再简单,别人也猜不出来。就像刚才我打的那首歌,其实就很简单,就是我们每个人过生日时唱的那首《生日歌》。

但是,我相信,刚才应该没有哪个同学能猜出歌名来。

这种现象反映的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当你给朋友打拍子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歌曲的音调,所以对你来说,猜出歌曲的名字简直就是易如反掌,那歌曲的名字就好像已经贴在你的脑门儿上等着你的朋友读出来而已。

但你忘了,你听到的一切并不是你朋友听到的一切。对你的朋友来说,他其实什么都听不见,听见的只是你用手打出来的简单节拍而已。但是,在我们打拍子的时候,我们却总是忘记这一点。

给孩子的一封信:你不必高估别人对你的关注度

认知“焦点效应”是问题的关键

那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焦点效应的来由,那接下来我们该如何破解这个“焦点效应”呢?

首先,我要恭喜你,因为当你知道存在“焦点效应”,知道别人并没有那么关注你的时候,你就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这个是有科学依据的,基洛维奇教授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一群小孩,并且把这些孩子分成3组,接着安排这些孩子进行短时间的演讲。

对于第一组孩子,实验人员什么都没有说,直接让他们上台演讲;对于第二组孩子在上台前,实验人员叮嘱他们说:别紧张。

而对于第三组孩子,实验人员说了这么一句话:根据我们的实验证明,别人没有你所想的那么关注你,所以你们不用担心,正常表现就好,加油!

你觉得,这三组的孩子,哪一组表现更好呢?结果是第三组孩子最自信,演讲的表现也最好。所以你看,你只要告诉自己,别人真的不会那么关注自己,你就会放松心态,演讲也会更自信。

给孩子的一封信:你不必高估别人对你的关注度

摆脱心魔,你并非是世界的中心

最后,分享给同学们,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读研究生时的一个亲身经历。

有一天,因为起床起得太晚,我急急忙忙就赶到了教室。到了以后才发现,我竟然将衣服穿反了。结果,整整一个上午我都超级担心,总感觉自己能听到同学在背后议论我的声音。教授讲的课自然是完全没有听进去,同学找我聊天,我也是支支吾吾地含糊回答。

 

最惨的是,那天刚好轮到我上台演讲。为了那次的演讲我其实已经准备了很久,一开始我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连我自己都不禁要佩服自己。

但是突然间,我想到,我站在演讲台上,那我穿反了的衣服岂不是就会被同学们发现了吗?他们会笑话我吗?一想到这儿,我的脑子里便一片空白,说到哪里,将要说什么,一概不记得了。

 

幸好这时下课铃响起,演讲暂停,我获得了一个宝贵的10分钟休息的时间。休息的时候,我忐忑不安地问了一下坐在我旁边的同学:有没有觉得我今天有什么奇怪的地方?结果他却回了我一句:“拜托,谁会注意你穿什么。”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以为别人会关注我穿反了的衣服,但是实际上别人并没有关注到,为什么那么明显的事情他们却视而不见?就在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刚刚中了“焦点效应”的招。

于是,我默默地在心里念道:“放轻松,你并非世界的中心。” 说完,摆脱心魔,终于完全放松下来的我,轻松上阵,重新回到演讲台上,最后顺利地结束了我的演讲。

给孩子的一封信:你不必高估别人对你的关注度

写到最后

好啦,今天就先说到这儿。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一讲,你学习到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知识,那就是“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 )。它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但心理学家基洛维奇的实验告诉我们,事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以,我希望,当你读完这封信,听完这堂课的时候,一方面你能够相信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而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内在的成长上,另一方面,我也希望你能够明白你所看见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只有你存在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共同组成的世界。

给孩子的一封信:你不必高估别人对你的关注度

我相信,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假以时日,你一定能够更加轻松应对未来的生活,不仅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更是一个具有同理心的人。

最后,我也想请你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当中,有没有过你认为自己做的某件事别人肯定都注意到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的经历呢?

诚挚推荐:以上音频内容,摘自世界名校通识音频课《斯坦福极简心理学少年版》,6-12岁少年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学会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18讲,每堂课8-12分钟。点击下图,即可订阅/收听。

给孩子的一封信:你不必高估别人对你的关注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