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孩子从小练习区分事实和观点,从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开始 | 少年商学院

国外孩子从小练习区分事实和观点,从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开始

国外孩子从小练习区分事实和观点,从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开始

区分“事实”和“观点”有多重要呢?

这是我们常说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又称“审辩式思维”)的起点。具备这种思维的孩子,对于任何一个观点,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马上听信,而是谨慎求证。因此,他们长大后能保持独立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批判性思维是美国名校最重视的学生培养能力之一。

即使孩子从幼儿园和小学开始,学会分清事实和观点的不同,对其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今天少年商学院微信就分享欧美国家的代表性案例,给大家一些实操建议。这些案例中,他们借助的工具,我们的孩子每天也在接触,那就是——新闻。

“事实”VS“观点”

美国小学课堂上教孩子思辨能力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教孩子is that a fact or opinion(那是一个事实,还是观点)。

国外孩子从小练习区分事实和观点,从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开始

比如,足球是黑白相间的,是事实。

足球是比跳舞更好的运动,是观点。

说白了,事实,是能被证明是真还是假的一段陈述,而观点,是表达一种信念、感觉、看法的陈述,无须证明,而且每个人的观点可以不同。对比来说,就是:

国外孩子从小练习区分事实和观点,从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开始

低年级阶段,孩子需要先攻克二者概念上的不同。

在美国小学里,常常有一些关于事实和观点的展示板,随时训练孩子们辨认它们的区别

国外孩子从小练习区分事实和观点,从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开始

老师也会帮孩子们归纳出“事实关键词”和“观点关键句”,帮助孩子们在阅读文本时判断:

国外孩子从小练习区分事实和观点,从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开始

不可轻信“大实话”

等到了高年级,孩子们就要开始明白:有些信息确实是事实,但也会夹杂观点和偏见,最常见于孩子每天接触到的新闻。

比如,同样报道一个事件,《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也许说的都是事实,但讲述方式不一样,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对读者头脑形成的影响也会不一样。

英国一所中学的一堂历史课,就专门做了这方面的讨论。

下面这张海报,分别是二战结束后,法国、德国和英国三国的海报,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但价值偏向却大相径庭。

国外孩子从小练习区分事实和观点,从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开始

(法国的海报)

国外孩子从小练习区分事实和观点,从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开始

(德国的海报)

国外孩子从小练习区分事实和观点,从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开始

(英国的海报)

第一幅来自法国,法国是战胜国,但是战争结束后,向德国要求赔偿一直不顺利,德国一口咬定自己没能力赔偿,搞得法国没办法,干脆派了一个军队,跑到德国一个城市里,把整个城市给推平了……然后发出了这海报。

老师引导大家思考的问题是:

  • 这些漫画是否真的对于研究历史有价值?
  • 这些当然能记录那个时候法国人最真实的感受,但是反映的就是当时最真实的历史状况么?
  • 媒体发布这样带有非常浓厚偏见色彩的漫画,引导的社会风气健康吗?

……

这种讨论,就是为了启发孩子们明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算媒体说的都是事实,我们也要多方调查,不要被表面的信息暗示所影响。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才能尽可能客观地还原整个事件的真实全貌。

所谓的“事实”都被加工过

美国孩子同样从小接受类似的训练。而且方法论非常系统。

在俄克拉荷马州,有一家名为“学生每日新闻”(Student Daily News)的网络媒体,经常选择各家媒体的重大报道,题目包罗万象,从斯诺登叛逃,到欧洲难民危机和美国大选,提供给当地的学生。

并附上思考题,让学生在阅读时思考,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哪些事实的阐述方式,已经带有明显的价值偏向,可能影响人们的客观判断……

国外孩子从小练习区分事实和观点,从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开始

比如最近,他们选择了The Indianapolis Star给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画的一张漫画。

国外孩子从小练习区分事实和观点,从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开始

上面写着Russia的电锯——代指在美国大选期间,有证据表明俄罗斯间接甚至直接操控了美国的大选结果;ISIS的刀——代指悬而未决的ISIS问题;一只小鸟(推特)——代指特朗普口无遮拦,推特治国;IRAN的炸弹——代指伊朗核问题未解决……右边的大象,代指特朗普把共和党推举到了风口浪尖(共和党内有很多人不满特朗普执政)。

整个漫画都在表示:只要这位总统在这些问题上稍不留神,就会酿成大问题。

分享这则漫画的同时,网站附上了两道思考题:

1、画风是一个漫画家对所画的作品直达主题的态度。你觉得下面哪个词用来描述这个漫画最合适?

a、感激的/支持的

b、已经放弃的/被打败的

c、轻松的/幽默的

d、讽刺的/冷嘲热讽的

2、这个漫画的标题叫:“川普总统的手已经闲不下来啦!”你同意这个漫画家对特朗普总统的评价吗?请作出解释。

一般来说,问题下面,网站还会有一些参考答案。但更多时候,这个所谓的“参考答案”会提醒学生们“这是个人看法。答案因人而异。”不是给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把问题完全开放给读者去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清醒独立批判性地接受新闻报道的习惯。

有一种谎言叫“断章取义”

网站还提醒学生,“断章取义”能够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判断。

还以去年沸沸扬扬的美国大选为例——竞选人之一希拉里曾被质疑“健康出现严重状况”。美国电视新闻重镇之一CBS带着这个问题去采访她的丈夫克林顿,却没有完整保留克林顿的回答。

国外孩子从小练习区分事实和观点,从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开始

克林顿回答的原始版本是:

“呃,如果那算是一个问题的话,对我和她的医生都有点奇怪,因为在过去很多很多年里,当她严重脱水时,这个问题频繁地(frequently)——呃,不是频繁,而是偶尔——确实不止一次发生过。”

点击下方视频观看原始采访视频(12秒开始):

 但CBS在后来重播的电视新闻和向其他媒体提供的采访画面中,都删掉了包括“频繁地(frequently)”这个词在内的后半截话。点击下方视频观看剪辑后视频(27秒开始):

看似短短半句,却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有关希拉里健康状况的印象,这直接影响到了她后来的选票。

“学生每日新闻”针对这件事情,给学生们留下的思考问题是:

你是否同意上面的说法?解释你的答案。

就这个问题,问一下你父母亲的看法。

同样,编辑没有忘记提醒学生们:“这是个人看法。答案因人而异。”

到了高中阶段,美国学校对孩子的思辨能力要求更高,不仅要懂得判断事实和观点,明白当别人在阐述事实时,一定会带上自己的痕迹,还要学会分析那些把“事实”伪装成“观点”的人,背后有什么动机。

有一所高中就让学生分析总统或者其他政要的公开讲话,看看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配合一些相关研究,来判断这些人的可信性。

……

这种练习,完全可以在家里进行。不仅能让孩子更了解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帮助我们和孩子交流价值观,更能刺激孩子不断把问题看得更深。

哈佛校报针对2016级新生的问卷调查就显示,24%的新生都有过新闻记者类体验或实习经历——这种媒介素养的培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所重视。

少年商学院《百万阅读俱乐部》系列课程之《读新闻》引进原汁原味的美式阅读实践与新闻探究课程,通过4次视频直播课程和4次创意实践挑战,带领同学们揭秘权威媒体的新闻制作过程,体验新闻记者的角色,运用分析推理思维,提升知识储备、探究能力与写作水平。

适合全国任何城市9-12岁热爱思考的少年。月底开课。由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少年商学院教研总监,与前《纽约时报》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硕士联袂担任导师。名额有限,扫一扫下方二维码马上报名。

国外孩子从小练习区分事实和观点,从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开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