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孩子进入迷茫期才让TA学习选择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的第1393次分享,作者叮叮妈现居新西兰,她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在当地读小学。运营有微信公号“月野兔本人”(ID:kittyliubr),我们已获其授权并对文章做了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你有没有特别喜欢做的事?”——这是我最怕别人问我的问题,实在答不上来。从小到大,没人教给我“如何选择”,小到兴趣爱好,大到职业方向,一直到后来,我成了妈妈,和女儿到了新西兰,我才意识到,原来选择也是需要练习的,而且越小开始练越好。
▋新西兰父母的口头禅:你有什么提议?
在新西兰的幼儿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孩子可以自己选择参不参加课程。
每天孩子们都有3-4次上课时间,平均每次10分钟,称为Mat Time,这时候,老师会指派一名孩子摇铃召集孩子们集合上课,但你以为孩子们就会乖乖集合做好,等待老师发言,或者坐在地上围成一个圈,等候老师讲故事或者唱歌跳舞吗?
不是的,Mat Time并不强制孩子们参加。女儿还上幼儿园那会儿就经常专注地在一旁砌着她的城堡,或捏着她的泥塑鸭子,反正就是不参与,老师会上前去建议她加入其中,但如果她拒绝,老师并不会坚持,对其他孩子也是这样。不仅如此,即使课程开始了,孩子们也可以中途加入或退出,随意切换他们感兴趣的主题活动。
(每个孩子都有一本专属的学习日志)
学校里是这样,生活中更是这样。新西兰的父母最喜欢的就是问孩子“有什么提议”——
午饭要吃三明治还是纸杯蛋糕?或者你有更好的提议吗?
睡前是讲故事还是做游戏?或者别的其他?
裙子你喜欢哪一条?粉红和粉紫的都喜欢?在它们之间你只能挑一条。
不仅问孩子的意见,还要问孩子“为什么”——为什么只想吃三明治?为什么只想穿粉紫色衣服?……孩子必须明确说出理由,才能说服父母。
▋亲临查理的巧克力工厂,深入体验各种职业
等到上了小学,孩子们就要开始体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对各种职业有清晰的设想。
回想我们当年,“我有一个梦想”作文里写的,清一色都是科学家和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也仅仅限于科学家是拿试管的、老师是挥教鞭的、医生是戴听筒的、农民是开拖拉机的……今天的孩子虽然每天接触发达的信息,但还是需要一只金手指给自己指明方向——这只金手指就是他的眼界,他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的积累。
有心的父母会在孩子小的时候,带他一起去上班——照相机厂、针织厂、陶艺作坊、糖果厂……我小的时候也去过,以至于到现在我对在爸爸妈妈就职的照相机长疯玩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也是我对职业最早的理解了——看见照相机的零部件随输送带列队而出。
这样的体验应该成为常态——新西兰的小学到中学就开有一门“社会实践课”,让孩子们参与商品的整个生产乃至销售的过程,并把每一个步骤具体化、明了化,深入浅出的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异常生动有趣。
相信大家都看过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剧中就讲述了小主人公Charlie经历的一场巧克力工厂探险之旅,展示的神奇壮观的巧克力王国足以让每个孩子心生向往,电影的取景地就在新西兰,我和女儿还幸运地亲临现场体验学习了一番。
首先,孩子们在生产工人的带领下,一边亲眼目睹车间的工人忙碌在生产线上,一边品尝美味的巧克力。
然后,孩子们要参与制作过程——在工人的指导下,制作自己专属的巧克力糖果,从挑选坚果到挑选糖浆,从凝固巧克力壳到填充馅料,就连包装纸的设计,全部皆可自主设计完成。
不得不说,整个过程是诱人的、香浓馥郁的。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巧克力的制作、陶艺的制作、蔬菜的种植、火腿肠的制作……还由老师带领,分组完成后续的存储、运输、设计及绘画包装纸、录制宣传短片、挑选出售场地等,把自己制作的巧克力糖果卖出去。
销售地点可能是学校每年一次的Market day上,又可能是周末集市,也可能是直接找个人流喧哗的街口去兜售,路经的行人都很乐意停下来付出一两纽,光顾一下呢。
生产流程、营销理念、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渗透在课程中。孩子们依靠自己的独特创意和辛勤劳动赚取了金钱,同时获得了巨大的自我满足。
类似的社会实践很多,亲手烘培面包、烹饪南瓜汤、制作动物的小屋、种植水萝卜、参观农业展……有如此丰富经历的孩子,还愁长大后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