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纪录片看哭亿万网民:台风“山竹”其实在控诉人类的恶习!
文丨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这话很江湖,但同样用于人和大自然。2018年9月16日的超强台风“山竹”至今已过去一周,你以为一切都偃旗息鼓了、重回正轨了,你错了。
看看下面这些照片吧,触目惊心——原本被人类丢在海边或海里的垃圾,在一场台风后还给了人类,一时之间满地狼藉。大量垃圾漂浮在还未退去的积水上,海水混杂着漂浮物涌入大楼内,城市一下变成了大型垃圾场。
是的,我们当初随手扔掉的垃圾,现在全找上门来了。
放眼望去,各种塑料瓶、啤酒瓶、塑料泡沫,花花白白一片,令人作呕。
传说中吐一口痰就要罚款的香港岛也不例外,电梯口堆积的垃圾堵住了人们的去路。
看着海洋“如数归还”的塑料垃圾,无非就是一种感觉:肆虐的“山竹”也在控诉着人类的恶习!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位荷兰少年7年以来的的创举,和英国女王的一个决定,以及一部完全不同于BBC风格、让亿万网民唏嘘和落泪的经典纪录片——《塑料海洋》(文末附观看资源)。
“小孩子分对错,成年人看利弊”,在很多人都觉得没用的话题,在孩子们看来,关心环境、思考人类、改变世界,也是天生的创想的一部分。这些故事和影片,值得与孩子一同分享和观看。
荷兰少年的创举,
和英国女王的决定
2011年,一位叫 Boyan Slat 荷兰17岁少年,跑去希腊潜水时发现塑料袋比鱼都多,然后他决定要做一项技术,让这些垃圾塑料自投罗网。
Boyan开始了长达两年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不仅意识到了海洋生态的重要性,更意识到了海洋污染潜在的巨大危险。每年都有数百万水生动物因海洋污染而丧命,人类要投入无数金钱清理沙滩上的垃圾,海洋污染还对人类身体健康有着一系列负面影响。
(Boyan Slat研发的设备)
最初,Boyan设想过许多工具,例如由两艘大船拖行的巨大耙子。但这一创意经测试耗资过大,且污染严重,因此作罢。2012年初,Boyan设计了一个装备有巨型漏斗的设备。这一设备凭借洋流运动运转,因此可以节省昂贵的燃料费用,也可避免燃料污染。
Boyan在网站上解释称:“与其浪费燃料追着垃圾跑,不如让垃圾自己跑进我们的装置里。”他设计了一个收集设备,可以捕捉海面上的垃圾。这些被拦阻的垃圾,将会被回收,或者制成燃料。
在6个月的修改和测试后,Boyan将“The Ocean Cleanup”项目提交至非盈利民间机构TedXDelft,该机构一直致力于支持和推动令世界更加美好的项目计划。同年,该计划还荣获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的“最佳工具设计奖”。
2013年,“The Ocean Cleanup”正式成形,百名志愿者致力于将这一设想变为现实,他们的目标是拦截和清理海上白色垃圾。为了使项目更具可行性,Boyan暂停学业,并创办第一家融资公司以处理募集来的6.5万欧元。
后来这个项目,被TIME杂志评为2015年度25个最棒的发明之一。因为它,预计用十年时间,就可以清理太平洋垃圾带一半左右的塑料垃圾,清理成本为4.53欧元/公斤,仅为现有清理海洋漂浮物垃圾成本的3%。
Boyan并未止步于此。他表示将会为海洋清理运动继续坚持下去。
决心拯救海洋的不只有Boyan Slat ,现年91岁的英国女王也正式发起了“塑料战争”,她宣布,在所有皇室地盘上,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塑料瓶。
但其实,世界上第一个颁布限制塑料使用的法律的国家,并不是英国,而是来自于非洲,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不好,还留着它干嘛?有时候,我们就是缺少了这样的简单果决。
蓝色海洋里的残忍景象,
一部纪录片给说尽了
如今,全球各地的环保人士都在为保护海洋环境而奔走呼吁,这样的景象不禁让人想起一部关于海洋污染的纪录片——《塑料海洋》,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相信会对各位有所启发。这部纪录片与BBC美轮美奂的《蓝色星球》形成强烈对比。非常值得和孩子一起观看。拉至文末获取资源链接。
(《塑料海洋》海报)
本部纪录片的导演克雷格·利森,本是来自澳大利亚的记者,他在寻找蓝鲸的途中,发现了令人心碎的现象,由于内战而被封锁了30年,原本蔚蓝的斯里兰卡海域,现在飘满了垃圾,油脂,仿佛留不出一丝缝隙。
在海面和海下一公尺的水域,满是含有乳化的油污和塑料碎屑,这些东西几乎侵占全部的水下世界,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制造的塑料总和要比上一个世纪更多。
再深处的水域会好一些吗?不,就算是神秘的深海也一样不会逃过塑料的迫害,在1600米深的海底,阳光永远照不到的地方,有很多的塑料瓶,它们很可能永远都会停留在这里。
克雷格花了4年时间,前往全球二十几个地方,去探索如今海洋受污染的状态,以及关于塑料污染的真相。这部纪录片,终于在2016年获得了塑料海洋基金会的支持,开始放映,里面的残忍景象撕扯着人们的心。
北欧挪威海域,一头鲸鱼死在海滩上:
它的胃里没有任何食物,取而代之的是塞满胃的30多个塑料袋。
这只海龟外观上并无伤痛大碍,为什么病弱呢?仔细看,它的鼻孔里插着塑料吸管。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鼻子里整日插着一根吸管,随我们生活起居,会被折磨成什么样子?工作人员花了8分钟,终于拉出了这跟吸管,整个过程海龟痛苦无比,它的鼻孔鲜血直流。
这是一只被塑料袋卡住了喉咙的海龟
发现它的潜水大叔说:“塑料袋紧紧地卡在它的喉咙里,我必须用很大的劲才能将袋子拉出。海龟看起来非常虚弱,如果我再晚一点,它很有可能就被活活饿死。”
这只海豹被塑料打包环死死套住,由于无法自己解开,只能任由它卡在自己身上。
然而海豹越长越大,塑料环却纹丝不动,始终没有脱落的迹象,直至最后深深地卡进了海豹的肉里。救援人员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死去。
会飞的海鸟也不能幸免于难,哪怕是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南冰洋岛屿上的信天翁。它们飞了数千英里寻找食物,很多时候会把塑料误认为食物,自己吃塑料,也喂孩子吃塑料。
有一只信天翁因为误食塑料牙签,导致胃被戳破,最终死去。而在这些信天翁的巢穴旁,堆积着非常多的塑料垃圾。
比肉眼可见的惨烈景象更可怕的,是塑料烟雾,看似蓝色的海洋也不一定就真的是清澈的,海洋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一个整体,洋流将塑料散布至全球各地的海面,美国丢弃的垃圾甚至可以漂流到南极洲。
(印着中文字样的塑料袋飘到大洋彼岸)
海洋并不是塑料垃圾的终点
有人预言,到2050年,世界海洋里的塑料将会超过鱼类总和。但是海洋并不是塑料垃圾的终点。
这些高密度分布的塑料微粒,在杀死了无数海鸟、鱼和其他海洋生物,最终都会通过食物链将毒素回到人类的餐桌上。
研究人员分析了在中国各地超市购买的15种普通食盐,他们发现,食盐中有用于生产普通塑料水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玻璃纸和各种其他塑料。
也就是说,几乎地球上的每个人,每天都在吃塑料。
这是因为,塑料制品在海洋环境下,经太阳辐射、化学降解、海浪冲击和海洋生物的吞食,大块塑料逐渐变小,分身成无数的小于5mm的微小塑料。
这些微粒肉眼很难发现,塑料微粒被鱼吞食后,人吃鱼,塑料微粒就会留在人体内。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情况不只是在中国。
研究表明,海鲜爱好者每年可能吃进11000颗塑料微粒。在欧洲,一名海鲜食客在一年中通过海产品摄入的塑料微粒可能高达 1.1 万粒。
电影人乔·鲁克斯顿是纪录片《塑胶海洋》的制作人,他曾对媒体谈到海洋塑料污染对人类的影响。
“这些化学物质会进入食物链,不孕不育、癌症、自身免疫系统问题、内分泌紊乱、发育中儿童的行为问题、以及胎儿发育问题都与其有关。还有,看在老天的份上,别用吸管了。”
山竹台风只是提醒人类,虽然海洋展示给我们的是它美好的一面,但是海洋里的塑料并没有消失。它们正在以无数种不同的方式,回到人类的身边。我们应该从此刻便开始思考,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
与孩子一起探讨,
习惯养成背后是全球公民意识
从“山竹”还给人类垃圾,到荷兰少年的创举与英国女王的决定,再到《塑料海洋》纪录片,少年商学院今天其实在“重申常识”——保护地球,小就是大。
关于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的话题,作为大人和父母的我们,可以做得更多。往小里说,可以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从大里说,这是在培养孩子的公民精神。有的时候,不妨把话题抛给孩子:你可以向荷兰17岁的少年学到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是的,永远不要对孩子说“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
至少,用环境污染这个话题与孩子讨论,刺激他们把问题看深,其实,更深层次的期望,还是从这些攸关每个人生活的事件里,引起孩子们获取新知的动机。世界很宽广,我们和孩子一起进化。
入群享福利丨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社群,我们会分享《塑料海洋》观看链接,每周还可获取书单影单和公开课等六大福利,最近分享的免费福利为《台风背后的气象科学课》。(已在群里的家长不必重复添加)
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