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帮无数台湾艺人与企业家雕刻声音,她眼中提升孩子谈吐的三个建议
口述 | 魏世芬
编辑丨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有一个从小想当音乐家的女孩,长大后成为了一位“超级教练”——帮助数百位企业家、演艺明星、青少年找到了自己的声音魅力和独特个性,她因此被称为台湾著名的“声音雕塑家”。
她就是魏世芬。她的学生无论老少,都亲切称她为“小芬老师”。
小芬老师的人生词典里,出现最高频的两句话是:要有个性,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
从小学习压力大,她想着未来的人生必须更开阔,于是立下志愿想做音乐家。在台湾读完大学,声乐专业毕业后,她又不想只会唱歌,她想学哲学,想做歌剧指挥。
她最后获全额奖学金赴美国威斯敏斯特合唱音乐学院(Westmister Choir college)进修。这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学院之一,与普林斯顿大学毗邻。在这里,她遇到了对她一生有重大影响的老师——法国艺术歌曲大师 Dalton Baldwin。
她跟着导师主修“声音诠释指导”(Vocal coach),这是一门非常专业也富有挑战性的学问,一句话描述,那就是:帮助每一位歌手和演员找到他们对应每一部戏中角色的最佳声音演绎方法。
后来,她成为台湾金马奖、金曲奖、金钟奖众多艺人的声音教练,徐怀钰、陈妍希等知名艺人都是她的学生。她也是台湾《超级偶像》《星光大道》等众多参赛选手的幕后教练。
学生眼中最佳演讲艺术指导
现在,她的另外一个角色是——演讲艺术教练。有些人,一开口就赢得众人的目光与信任,好声音让他自带演说家光环。从小学到大学,沟通表达皆是必修课,也是个人发展与团队合作所需的基础能力。
她帮助很多学生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演讲风格。有的企业家习惯了发号施令,她通过引导其气息和内在情绪,找到最得体的讲话方式;华人学生不少比较害羞、习惯性紧张,小芬老师非常富有同理心地引导孩子们打开心扉,重建自信,最后站在世界级的演讲舞台上亦能做到优雅从容。
她现在还在台湾大学任教。就像她在两个女儿很小的时候,通过小游戏激发其表达欲和自信心一样,在她的课堂上,她总能敏锐捕捉孩子的情绪和需求,适时从百宝箱中拿出有趣的游戏,让孩子在互动中达到形体、声音、表达等全方位的协调、启发和成长。
“声音是一张名片,彰显一个人的修养、格局和气场。”小芬老师在《给孩子的演讲艺术课》(点此查看)中说,她运用一整套科学的声音练习方法,帮助孩子找到敢说、爱说、会说的演讲技巧与自信,实现表达能力的快速飞跃。
声音是孩子的第一张名片
近年来,学校越来越注重让孩子做演讲,要求他们做陈述,这让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声音的训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通过声音艺术的训练,可以提升孩子几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人际交往、表达礼仪、人文修养、格局气场。当然,这其实不仅仅是声音训练,更多的是礼仪和交往的训练,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的个人领导力、领导艺术。
这是很专业的一个领域,不是刻板的教孩子讲得大声,讲得漂亮,而是说你要讲得动人,一定要符合你的个性。有的小孩他比较活泼,节奏就可以用快一点点的,有些小孩是比较害羞的,那就要教他声音如何去稳定,传达出愿意分享的意愿。尊重每一个人,不管他内向还是外向,活泼还是安静,都有各自个别可爱的地方。
之所以这么说,这其实跟小芬老师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小时候的小芬老师是爱讲话的小孩,很敏感,很容易讨厌别人。
她认为:“如果我要想让别人接受聘请我这个coach,不能让别人觉得我是在挑别人的缺点,要让别人感觉到我是来协助他们的。”
所以后来她花了很多时间来调整,学会去聆听每一个人的需求,以及这个人这样讲话她可能不喜欢以及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例如有个学员可能很急躁,讲话都没有句点,让小芬老师听得难受。但通过了解之后,发现这个学员是个急性子,会害怕自己做不好。所以,多一份聆听之后,会觉得世界比较宽广,没原先想的那么糟糕。
聆听、观察和感受别人,而不是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
她发现她喜欢的每一个人都很有姿态,特别是孩子、老人和企业家,这三类人的感受体会最深。企业家对自己要求很高,他才能做到那么高的层次,他们说话非常快,或者是命令式的,你要等他讲话才能跟他再交流。
所以通常通过他们的讲话,能反映出他的教养、在家中排老几,他的成长经历,父母有没有带他去听音乐或者美术展览,还是他们家很喜欢运动,这些都会造成他讲话的气息和线条都会不一样。甚至到声音的面相学,需要体察入微。
关于如何训练小芬老师也总结出了她的三个训练性建议,帮助孩子更好地提升自己说话的自信:
建议与训练一:
做好自我介绍其实是技术活
声音是一个生命的记录器,比如,你的声音为什么沙哑、讲话为什么会很快、为什么没有语调,为什么没有人听……这些问题都很重要。所以,为了让孩子们更理解自己的声音,参与训练的孩子都必须录音,因为他必须要听到他自己的声音是怎样的。可以先从自我简介开始。这是孩子从小到大,从学校到社会,都要经常面对的一道题目。
做自我介绍,可以有2个版本,一个是正式的。譬如说,我是谁,然后我喜欢什么,我平常的兴趣是什么,就这样简单。有些人说话的口音很重,有些会很小声,或者他的用气不对等等,这些状况,必须要很快判别,才知道他们大概出了什么问题。
再有一个,是在派对里面的自我介绍。在美国学校,当大家在很轻松的派对时,不适合用自己的名字是什么来介绍,那样会被嘲笑,因为太呆板了,不够幽默。
所以,孩子必须要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必故意去避开,不必说,别人讲到你哪个缺点,你就过分敏感了,觉得自己被攻击,而是想办法让它变成是一个特点,可以以幽默地介绍自己,你把自己的缺点陈列出来的时候,大家反而会觉得你放得开。
所以呢,总结来说,好的自我介绍,要讲究两点。
第一是技术部分,姿势、语调、表情与发声方法,都会带来很多的很幽默的振动,那我就会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让你的声音变大,语气更肯定。声音有胸腔、喉腔、口腔、鼻腔,但是要怎么用呢?其实就是根据不同的角色来的。
比如,你现在要扮演国王,用的是胸腔,因为你要让大家信服。又或者说,你要让大家觉得你是可信任、负责任的。再比如主播,主播的声音是甜美的,比较滑和窄,就要用鼻腔。
第二部分:学会如何诠释你的声音。练完共鸣之后,就要开始调整语速和语调,比如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会去刻意地停一下,因为要接收采访人的反应,因为讲话有传送带,如果只是一直讲,都没有感觉到别人接到了没,而且他想不想听。
有些孩子不停地发言,然后听众开始摸耳朵、摸头发,其实就是不太想听。所以,讲话也是有“收视率”的,你的表情好不好看、你讲的内容是不是别人想听的。
最后,我们会关注到更小的东西,比如讲话的眼神,孩子盯着哪里,因为如果一直看着某个听众,人家会不舒服,作为演讲者,自己也会不舒服。所以出来讲话,眼神是要有一个间隔的,不要死死盯着一个地方,也不能左右左右地看。
还有一个,就是你做任何的报告,你要拿麦克风,你的角度、麦克风摆放位置,怎么走路上台,也是一个蛮大的学问。有人膝盖会锁紧,还有大腿启动,还是骨盆腔启动,走路的重心不太对。
为什么有人一走进来,别人会觉得你是一道光,有的人一走进来,别人就不会注意到你呢?这看似跟声音关系不大,其实也属于声音训练的一部分。
建议与训练二:
模拟采访让自己收放自如
自我介绍之后,可以进入到模拟采访这个环节。在竞争的环境里,孩子的气势就要出来,不能一味让他们低调。上门讲了这么多声音的位置和方法,其实就是说,孩子的气场,是可以自己决定的。
比如在谈判桌,假如你要三万块,但是你一进来就告诉金主说,“我只要四十。”那最后就只能要到三十。所以声音和孩子的气质要匹配,要攻,还是守,在不同的场景里,要先决定好,从头到尾都要比较流畅。
有一些企业家,他们就吃过声音上的亏。比如年会,每一年都要出来报告,然后他们会觉得自己眼神猥琐,不好看。但是比较好的一点是,这些老板有经验,遇到过很多状况,知道问题在哪里。
其实放到孩子的身上,也是一样的。很多孩子都会在公共场合做演讲,这是一个发现问题的好机会,他可能会想起:“我上一次上台,好像一句话说不出来”,从这个角度出发,每个孩子都会发现自己的问题。
在训练之前,孩子可以把自己演讲的内容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看荧幕的神情。要去注意观察他的眼睛,比如不能眨太快或是太慢,也不可以一直傻笑。
建议是模拟一个场景——假装自己是在接受采访,或者公开发言,一个很真实的反应是,就像一些电视台上面,旁边的人会用手给你转圈圈,提示你时间够了,那孩子要学会怎么收放自如。
再比如,孩子即将要去面对媒体,该怎么做呢?举个例子,假设孩子现在获得青少年游泳冠军,或是个人爱好获得很大的进步,有一个奖项颁给他,那就叫其他人帮忙用手机模拟拍摄,这种训练,就是很好的。
建议与训练三:
角色扮演获得格局与气势升华
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角色,都要从声音里面表现出来。要训练声音,也要学习聆听,比如有一些人讲话很急,就不要插嘴,让他讲完,就像我们摔跤的时候,需要停下来,看对方怎么出招。
表演跟自我介绍、或是被电视台采访不同的地方在于,如果让你扮演一个国王,可以看到扮演者的性格,看他整个人的能量、气场。
比如国王都会下命令,大家都会说,在这当中,可以有怀疑的语气,有挑衅的语气,有下令的语气,也有控制的语气。我们就分析这些不同的说法,为什么要这么说。其实这些都不难,孩子听得出来,只是平时没有把它分析开来,就没有注意到。
在帮助孩子进入一个角色的时候,要教他“认真地假装”。可以把以前类似的感觉调出来,打开一扇回忆的视窗,这是比较高明的表演。
假如只是事前把台词和呼吸都设计好,眼泪从哪里掉,这样会很假。所以,应该先回忆相似的经历,再回归到经验上,再说怎么做、怎么哭,很多金钟奖、金马奖男女主角,都在小芬老师这里上这种课。
(与金马奖得主徐诣凡在录音棚)
通过戏剧可以培养,除了我们想得到的美学、艺术,还有对人的敏感度和观察,像小芬老师妹妹的儿子,智商特别高,但跟人相处很困难,所以她妹妹就带儿子上很多体育课和表演的课,让他可以更好地和别人打交道。
声音背后是涵养与同理心
剧场知名编导蔡柏璋曾经说过:“出国学声音,不是学声音,而是学做人。”一个人的声音状态,大致说明了他所有的现况。
例如有一个女生,在第一堂课上课的时候声音很沙哑,小芬老师就跟她说:“你的声音压得太低了….”然后用各种方法协助她,打开她的声带。
后来才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一个会随时家暴的人,她做任何动作她的父亲会突然从后面打她。她要随时警戒会不会有人突然从后面攻击她。导致她现在虽然已经是台湾心理咨询届非常重要的一个讲师,讲课的时候声音还是被压抑住。
所以要先学会聆听,大概就是讲这个概念,声音指导老师要聆听出每个人的需求,为什么要来到你的面前,这对小芬老师来说是最难的一部分。
小芬老师他们家是世代从政,靠近她爸的大部分人都有所求,每个人来到她家,可能有追逐名利的人、有爱你的人,期待跟他互动,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而她爸爸跟人的交往就很好,这和声音的塑造,是很有关系的,也是同理心的体现。
最近二三十年,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变得富裕,孩子们接受的教育越来越好,但有时候修养方面,还没有跟上脚步,幸运的是,这一块引起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琴棋书画是技能,而声音的塑造、人文的修养,确实不是报个兴趣班三天就能学会的,需要我们家长潜移默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