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美国“未来大学”就读的中国女孩的口述 | 少年商学院

一位在美国“未来大学”就读的中国女孩的口述

一位在美国“未来大学”就读的中国女孩的口述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的第1361篇分享文章,作者梁晓帆是少年商学院特约撰稿人,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业,后申请成为美国知名“未来大学”Minerva的学生。

学院君说:“拜访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免费在那里工作,并向专业人士请教问题;请一个不同行业的陌生人喝咖啡,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这是近几年流行于欧美中小学的创新学习方法——“黑客学习法”(点此了解更多),它鼓励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自主探索城市中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

成立仅4年就已跻身世界名校的“未来大学”——Minerva就非常重视这种“把城市当课堂”的学习方法。少年商学院邀请了该校学生、中国女孩梁晓帆阐述自己如何学会利用城市资源,让学习更有创意,让生活更加美好,共四重境界,值得所有向往城市探索、创新学习的孩子借鉴。

第一重:信马由缰,去平时你不会去的地方

来Minerva之前,我已经在旧金山附近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两年。虽然只是半小时车程,但旧金山对我来说只是个“中转站”——也就是去旧金山国际机场,想吃正宗的中国菜,或是黑色星期五去扫货时,才会想起它。

唯有一次,下定决心去这个城市走走。抱着一颗旅客的心,我从旧金山的市政中心一路往北,没想到,刚走出一百米就跨入了一个脏乱差的流浪汉聚集区(田德隆),必须小心翼翼才不会踩上随意散落地面的屎尿或撞上骂骂咧咧的疯子。

过了三四个街道,流浪汉马上变少了,转瞬间,精致的咖啡厅开始出现在街道两旁。再往前,竟然出现了不少带庭院的小别墅。为什么短短距离,街区之间差别那么大?为什么那些流浪汉不走多两步,到“富人区”乞讨?……没有信马由缰的探索,就不会有这些不断冒出的问题,我固执地拽着早已疲惫不堪的双腿往前走,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但这种新奇的发现还是让我雀跃不已。

第二重:建立自己的城市探索系统

但那次探索并没给我实质性的成长,顶多算一次不怎么愉快的旅行。后来,我转学到Minerva,旧金山这所城市才真正渗透到我的学习中。

Minerva是美国一所教育理念前卫的创新型大学,除了高大上的思维方式课程,线上平台教学,以及所有人一起花4年环游7个国家和地区共7个城市,Minerva也非常重视“城市沉浸”,让学生走出课本,和所在的城市互动,从中学习。

美国旧金山就是第一站,城市遍地咖啡馆里,都有高速wifi,足以支撑上课用的线上平台。

一位在美国“未来大学”就读的中国女孩的口述

(Minerva学生Laura和Fiona在咖啡厅学习)

我经常去的一个组织,叫“意识黑客(Consciousness Hacking)”,那里有科技公司的员工、学生、研究员、宗教精神领袖……还会定期组织活动,邀请嘉宾来分享关于变革型科技(transformative technology)等研究成果。除了传统的课堂,这些分享大大拓展了我的视野。

渐渐地,我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城市探索系统——我的Facebook里收藏了所有我喜爱的当地组织的账号,以便及时得到他们的活动推送;我的谷歌地图上钉满了我去过的咖啡馆,运动场所,餐厅和旧金山有趣的地方以便与他人分享;我会说服活动组织方,给Minerva的学生门票折扣,以便未来的Minerva同学可以享用。

一位在美国“未来大学”就读的中国女孩的口述

(晓帆的旧金山探索谷歌地图)

第三重:和最专业的人学习实务

真正让我感受到旧金山的血与肉的,是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城市实践活动(co-curricular)。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学校请来了旧金山城市规划部门的设计师和一个城市创新项目的发起人,与我们一起探讨“物理上的空间划分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他们给我们展示了旧金山社区发展的冲突:原有的淳朴的本地社区,因为不断涌入的高科技公司,被不断吞并和排挤,房价也不断被抬高,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因为住不起房子而沦落街头,民间怨言此起彼伏。

于是,他们决定设计一个物理空间(prototypes)帮助人们对话,打破隔阂。其中的代表作是“音乐座椅”,坐在上面的人手牵手,才能让“电流”接通,音乐响起。年轻的伴侣在座椅上嬉笑,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招呼害羞的老奶奶来牵手,小孩子爬上爬下或把整个身体横躺在座椅上,以及本不相识的行人因为“携手合作”而开启了互相之间的对话。

一位在美国“未来大学”就读的中国女孩的口述

(一对老年伴侣坐在“音乐座椅”上)

第四重:用创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从此,我就对“物理空间”和“人际互动”着了迷。我对城市的印象也发生了大变化——从前,我仅仅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学习关于城市的一切,现在,我也想主动开启对话,通过设计引导人们之间的互动,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隔膜。

带着这种渴望,我发现,城市中人流最集中的街道,人们一般都是匆匆而过,而不会去和周围的人事物交流。于是,我发起了一个街头实验,叫“隐形的街道”,让同学们通过听、看、闻、触等感官重新观察街道,还在街道上,肩并肩形成临时屏障,减慢人们行走的步伐,看看会发现什么。

其中一个小插曲是我邀请了一位我曾经的社会学教授一起参与实验,当听到我们要在街道中央组成临时屏障时,他连连摇头,觉得我们太“出格”了,不应随意干预别人,哪怕是别人的行走路线。我只好改变了原有计划,让几个同学站在街道一旁,举着一个写着“Look”的牌子,引导人们环顾四周,而不仅仅是戴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一位在美国“未来大学”就读的中国女孩的口述

 (Minerva学生在准备街头实验的牌子)

下班时间的街道异常繁忙,有些人瞥见了我们的牌子但完全没有放慢脚步,有些人疑惑地停下来,四处张望,也有些人走上前来询问我们做什么,更多的人仿佛在一瞬间理解了我们所做的事情,嘴角不由得抹上了一丝微笑。

后来,这个教授写邮件告诉我,虽然他一度觉得我们的“干预行动”不符合社会常规,实验设计也不严格,但这次经历也让他转变了些许想法,“我们需要被推一把,才能从常规的惯性中清醒过来,年轻如你们,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勇敢尝试。”

后来,学校要求我们为市场街(Market Street)设计物理空间模型时,我便延续了街头实验的反思,在行人休息室加入了温度计、计速器等展示感知的器具,希望人们可以多层次地区感知街道。这其实是我在Minerva学到的一个思维习惯——层次分析(Levels of analysis)。类似要求把学习内容应用到城市相关话题的解决上的“当地作业”很多,以至于同学经常嬉笑着说,“平常越是不务正业,作业越能得高分。

一位在美国“未来大学”就读的中国女孩的口述

(晓帆设计的“市场街行人休息室”原型图)

▋互联网再方便,我们也需要不断走出去

我想,这大概就是城市探索学习的精髓了吧,不仅仅是感受城市美景美食,也不只是利用城市提供的学习资源,还能主动感受人们在这个城市里的联结,并用自己的知识,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好。

你可能会说,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还有必要这么深入地探索城市么?有必要,因为教育,不仅要立学,更要立人。

一位在美国“未来大学”就读的中国女孩的口述

就像冲浪。我曾体验过一次冲浪。水性一般的我,一开始对这项运动有着极大的恐惧,死死地抓着冲浪板不停地蹬水,按照我印象中的冲浪步骤,僵硬地摇摆,却被浪头几次打翻在水里。我的冲浪教练命令我脱去多余的衣物和设备,浮在冲浪板上,不要企图挣扎或控制走向,而是全身心地感受潮汐的节奏……几个小时后,我已经可以站在冲浪板上操纵脚与板,板与水之间的互动。

城市探索式学习也是如此。它让我时刻审查、卸下自己携带的“多余”的偏见,城市里的每个鲜活的人,每样司空见惯的事,才能渗透到我的内心,让我的所见所闻都带有反思,每个反思都撞击我原有的三观。这些都不是书本或者互联网能够给予我的。

回想起一年前那次偶然的旧金山旅行,当时走进贫民区的“壮举”,如今看来,也不过是自己对未知环境一次幼稚的挑战,后来每一次和城市互动的实验中,我才真正积累起来信心和经验,关于如何发现和创造性地解决这个城市的现实问题,关于如何在陌生的环境里蓬勃生长。

现在,我已经在柏林——Minerva世界环游的第二个城市。“中东难民大量涌入欧洲,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一曾经看似与我无关的事情,现在却近在眼前,我正加入这里一家为难民孩子对接当地大学寻找解决方案的公司,成为志愿者,开启我的下一段不一样的城市探索之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