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四大名著并不适合孩子阅读 | 少年商学院

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四大名著并不适合孩子阅读

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四大名著并不适合孩子阅读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的第1317次分享,原文刊于中国青年报,作者是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我们已获其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暑假带女儿去旅行。一路上,女儿缠着我不停地讲故事。肚子里的存货早就被她掏空了,不得已开始讲三国。翻来拣去,竟然发现三国里能够适合小姑娘听的故事实在不多。绞尽脑汁勉强搜刮了一个“蒋干中计”,女儿听得津津有味,但等她睡着之后,妻子很认真地对我说:

 “以后你别再给孩子讲蒋干中计这类故事了。一来情节太复杂;再说这种骗来骗去的故事孩子听多了不好。”一语惊醒梦中人。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计谋、计谋,说白了不就是骗人吗?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是不应该过早接触这些内容。

妻子说完就完,我的职业病却发作了。自从痴迷于教育以来,任何事情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教育问题。倘若“蒋干中计”不适合孩子听,那么三国里的其他故事呢?再往深里想,书店里形形色色各种版本的“四大名著”琳琅满目,家长一摞一摞搬回家让孩子读,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可是,“四大名著”真的适合孩子阅读吗?

 

▋少不读水浒,更不读三国

先来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书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尤其是《三国演义》,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知道“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几个故事。小时候,每天中午忙不迭地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收听袁阔成播讲的评书《三国演义》。

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四大名著并不适合孩子阅读

所谓“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少年人血气方刚,心性未定,难免不会猴儿学样;三国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老读三国是为贼”,深谙世故的老年人读了之后愈加老谋深算,老奸巨猾。

这样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要加以提防,更何况是不能明辨是非,易受影响的孩子!

 

▋西游高深,红楼悲情,对孩子来说都太超前

按理说,《西游记》应该最适合孩子阅读。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以及各类神仙妖魔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最容易勾起孩子阅读的兴趣。然而,这部书从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其隐含意义极为深远宏阔,远非孩子所能理解。

书中随处可见“修持”、“菩提”、“元神”、“禅心”等字样,蕴涵着浓重的佛教色彩,反而最不适合孩子阅读。

最后来看《红楼梦》。这部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极高的地位。其思想之深刻,文字之精美,艺术价值之高,几乎无出其右者。上至王侯将相、学者大师,下至贩夫走卒、野夫村妇,无不为之痴迷。然而,从教育的角度看,这部书也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

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四大名著并不适合孩子阅读

首先,尽管一千个人对《红楼梦》有一千种解读,但“色”、“空”、“幻”、“灭”的主题世所公认。对于孩子来说,这些观念要么不理解,要么理解了就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其次,教育应该点燃孩子心中的希望,鼓励他们追求未来更加美好的人生,而不是提醒他们现实有多么残酷。按照曹雪芹的原意,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和家族一步步从繁华走向崩溃,最终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如此悲情,悲到了极致,冷到了骨髓,固然深刻揭示了世情人生,却不一定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最后,书中关于性描写的段落也不宜让孩子过早接触。我当然不是迂腐的卫道士,生理卫生课也早已在学校里开设。然而,科学地了解人体构造及性并无不妥,但恰恰是文学读物中那些欲说还休、似实又虚的性描写,最易对少年男女产生诱惑,“淫书黄书”之所以害人不浅的关键就在于这一点。

实际上,脱胎于《金瓶梅》的《石头记》在最初传抄之际,的确是被列为“淫书”而遭禁的,而孔子早就因为“少之时,血气未定”,而将“色”列为君子三戒之首。在孩子的性教育上,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开明不等于放任,引导更要注意方法和途径。今天,青少年对性的无知、不负责任以及与之伴生的校园强奸案泛滥,是世界性的重大难题,包括哈佛、斯坦福等在内的世界顶尖大学都对此十分头疼。虽然社会各界和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和探讨,却至今缺乏有效的应对之策。

上面分析的是内容,单就文字而言,我认为也不一定适合孩子——特别是小孩子——阅读。

四大名著半文半白,《三国演义》更近乎是完全的文言文,和现在的白话文其实还有相当的距离,小孩子读起来困难很大。即使勉强读下来也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地看完故事了事。至于小说结构布局之宏大精巧,人物性格之生动鲜明,语言运用之神妙隽永,这些美学上的价值更非低龄儿童所能理解和领悟。

 

▋田忌赛马、三十六计……孩子也不宜过早接触

再扩大一点儿范围,除了“四大名著”,在我们的文学经典中,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似乎也非常有限。《诗经》、《楚辞》、《史记》太过艰深,唐诗宋词也不好懂,《聊斋志异》里全是鬼故事,孩子听了可能会做噩梦。至于《说唐》、《说岳全传》、《七侠五义》之类则更是等而下之了。

没错,这些文学经典的确是经典,只不过它们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人当然应该阅读经典,但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也不一定适合让孩子过早接触。比如“田忌赛马”。田忌之所以能够战胜齐威王,是因为他暗中篡改了比赛规则,没有按照“上驷对上驷,中驷对中驷,下驷对下驷”的要求,提供符合比赛要求的赛马。实际上这就是作弊。这类故事听多了,孩子难免不会认为,只要能够取得比赛胜利,是否诚实和遵守比赛规则是不重要的。

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四大名著并不适合孩子阅读

再比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十六计”,不少计谋是描述如何骗过对手,赢得最终胜利。“三十六计”在冷兵器时代固然具有军事上的价值,但在现代社会,如果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则会严重损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社会和谐。

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四大名著并不适合孩子阅读

有些计策,如“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上屋抽梯”、“反间计”等,先不论其具体内容如何,仅从字面上看就令人毛骨悚然。倘若孩子过早接触这些阴谋诡计,对他们的心灵成长而言,将是多么可怕的一幅图景!

 

▋在孩子的书架上,多摆几本现当代中文经典

那么,到底哪些文学经典适合孩子阅读呢?

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看到的结果,大多数是四大名著再加上一些世界文学经典,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安徒生童话》、《海底两万里》等等。不是说不应该让孩子去读国外文学经典,而是翻译作品,总归和原作隔了一层。即使译者的水平再高,也很难让孩子从中体会汉语文学作品的魅力,更不用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了。

当我给女儿读“弗吉尼亚的兔子”时,我完全不知道“弗吉尼亚”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我倒宁愿给她讲讲“宁夏的兔子”,起码她知道那是爷爷奶奶住的地方。

那么,我们的白话文经典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在推荐给孩子阅读的文学经典中,纯粹由现当代作家所写的白话文学作品那么少呢?这个问题可能要由专门治文学史的学者来回答。我猜想,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很少从孩子的教育和阅读心理出发,为他们提供适合其阅读的文学作品。

这样的作品倒不一定是儿童文学作品——当然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更为罕见——而是说,要从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出发,向他们提供那些容易引起阅读兴趣,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作品。

这些作品,文字要尽可能简单,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拾级而上,逐步加深难度;故事情节要生动曲折,能够勾起孩子阅读的欲望和兴趣;价值观要积极正向,尽可能多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爱与良善、正直、诚实、负责任、独立、勇敢以及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这些工作并不容易,但必须要做,而且要由专业人士有意识地去做。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如果在孩子们的书架上,能够摆放更多优秀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甚至比国外经典名著还要多,那时候也许我们可以欣慰地说:我们尽到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至少没有辜负这个时代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