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生眼中的BBC爆红纪录片《中国式教学》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第828次分享,来自少年商学院驻英国专栏作者、有两个可爱女儿的华人博士妈妈李爽。
这几天,我和国内不少朋友一样,都在关注英国BBC2台播出的纪录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内容是英国一所中学,请来5位中国老师,让他们用最中国式的教育方法,用一个月去教50个英国13-14岁的中学生。当中国老师遇上英国学生,节目刚播出,就引起了不小风波…
有人认为,英国学生太懒散,应该让中国老师去治一治,有人反思,中国老师的机械和严苛,放到英国教育环境里一下子“扎眼”了……四个星期后,实验班的同学将和其他班进行学科竞赛,于是乎,“谁输谁赢”现在已成众人焦点,好好一部纪录片瞬间被贴标签,甚至被娱乐化了。
(中国老师在教英国学生做眼保健操)
▋14岁女儿说,让学生“疯狂做笔记”未尝不可
我从十几年前就在英国定居,并在伦敦读完传播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我的两个女儿——现在14岁(9年级)的老大和10岁(5年级)的老二自小都在英国接受教育,大女儿的年龄恰好和纪录片里参加实验的同学一样,我便拉着她们一起看了这期节目,想听听她们,在英国接受教育的小华人,是怎么看待这种中西碰撞的。
(中国老师把中国特色的做早操、记笔记、背公式等都带到了英国中学课堂)
最吸引老大的,是中国老师怎么教学科知识点。比如做实验,纪录片的中国老师是自己一个人在前台做实验,要求所有学生坐在座位上观看,然后抄下实验的公式,但在英国,这样的实验一定是分成2-4人的小组,每人亲自做一遍,基本上一个实验就会做40分钟一节课,第二节课才讲公式……
“其实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一样”,我的大女儿说,“我们班上的E特别讨厌做实验,一上实验课就睡觉,她更喜欢背公式,比做实验节省好多不需要浪费的时间。”在她看来,做笔记虽然有死记硬背之嫌,但也是个很好的习惯,她以前有个物理老师,上课不做讲义,只聊《神秘博士》(Doctor Who),到了考试前才想起来提醒学生去看教材,搞得每次学生面对考试都极不自信,也不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
不过,她也承认,并非所有英国学生都能消化这种笔记型的教学,尤其是小学生,这部纪录片对于老二来讲,无异于“恐怖片”,老师们的所有课堂教学她都大呼“残忍”。
(和上图中参与试验的学校校长一样,我的大女儿还很喜欢全体做体操和老师对课堂纪律的强调。)
▋孩子在微信群里驳斥学数学的目的
前面已经提到,在纪录片中,四个星期后,中英将来一次学科PK。我和老大都预测最后结果是中国老师赢,因为中国老师教学完全是考试指向的学习,英国学生没有接受过这种训练会比较吃亏。
但就算竞赛成绩上“赢”了,我也难对本次参与试验的中国教师打高分。毕竟,这应该是一次教育理念和方式的碰撞,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次学科竞赛的比拼。换言之,教育二字,除了教书,还得育人啊。片中老师对于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我上引入“中国式教学”的这所英国中学的官网上查了一下,发现其学校精神是“enjoy(享受乐趣), respect (尊重) , achieve (成就)” ,在BBC纪录片晃过的镜头里,有一条学校的标语是: “重要的不是你的成绩,而是失败了多少次又重新站了起来”(中文大意)。这两点,跟英国的所有公私立学校差不多,和咱们国内不少学校网页上的目标也差不多。
纪录片里的中国老师们,还把孔子的古训带到英国课堂,张贴了满墙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但从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上来讲,却没有充分表达出对学生的尊重、鼓励和引导,反而充满了类似“听我说,不许说话,不要提问”, “要么survive要么die”,这种极端的表述,一下子让我想到了30年前我还在国内上中学时的记忆,老师的口头禅就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中国老师教英国学生学习孔子的古训。)
我在英国朋友的微信群中,也因片中数学老师的一句话而炸开了锅,片中老师毫不讳言地对着学生说“Math is the main way to test your intelligence(数学是测试你是否聪明的最重要的方法)”,这种数学教育观这是让人震惊,连群里一个小孩也知道,“No! Math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the main way to train yourlogical thinking!(不!数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更应学英国校长的“服务员”精神
相较而言,即便英国教育的弊端在这部片子里展露无遗,但英国老师,特别是英国校长在育人方面的责任感,却值得我们尊重。我一直在少年商学院微信公号(ID:youthmba)上写东西教育专栏,其中有一篇叫《英国小学校长是用来干嘛的》,记录了我女儿以及大部分英国私立学校校长“服务员”一般的生活:
每天早上,女儿学校的校长一身套服(一般是套裙),站在楼内,跟每位入校的小学生握手,说“早上好”,有时间的话,会聊两句,或者整理一下学生的头饰服饰;
见过低年级的小学生,抱着校长的身体撒娇,在早上上学;
校长也是消息树:上周大雪,她挨个告诉家长,晚些时候会通知明天学校是不是开门;
校长还是替补:周三女儿班里的老师缺勤,放学时是校长站在那,一个一个把学生们交到家长手里;
校长也是写手:考上学校没位置,是校长亲笔写的明信片道歉;圣诞收到礼物,新年开学后校长亲自回复表示感谢……
没有说教,这里的校长都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给孩子,什么叫尊重他人、热爱学校和学习。
▋这不是一场中英教育的“PK”
这期节目的第二集马上就要播出,我和女儿都期待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的更多碰撞,但我们并非要得到中英教育孰优孰劣的答案,而是希望在这个碰撞的构成中,去找到双方的融合点,为自己的教育、为孩子的将来提供借鉴。
退一步讲,追求“优劣”答案也没有意义。这档节目挑的是数学、科学、中文和体育的老师,却没有艺术、设计、音乐,甚至哲学、心理学、社会规范等这些英国教育更加擅长的学科。换做是比对孩子音体美兴趣的培养和重视程度,“中国教育是拯救者”的调调将马上被改写。
这次身边的人一窝蜂地都在讨论一档电视节目,让我想起前阵子同样火遍国内的另一档节目——《虎妈猫爸》。早些年,耶鲁教授蔡美儿掀起“虎妈”战歌,引发全球热议,平息了几年之后又在前阵子热了起来,但现在,大家的观念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了。(《虎妈猫爸》永远叫不醒那些装睡的父母》)
(BBC纪录片《中国式教学》分三集,第一集已经播出,点击上方链接即可观看)
同样的,在这一次“虎师”赴英国“支教”中,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采取了一种冷静而中立的态度,他们的态度更加积极,更关心如何找到中西教育精华的融合,好给孩子一个更美的未来,这种改变让人欣喜。本来,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的相遇,不应该是一场被贴标签和娱乐化PK,而该是一次相互的取经,碰撞和争论越多越好。国际教育的核心应当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