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中国孩子和聪明的美国孩子,差别在哪儿 | 少年商学院

聪明的中国孩子和聪明的美国孩子,差别在哪儿

          聪明的中国孩子和聪明的美国孩子,差别在哪儿

​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的分享文章。

          参加ISEF时,我和大赛中国评委有一些交流。他们既看中国参赛学生的项目,也看其它国家参赛选手的项目,因此对中国和美国孩子的差别有最直接的感受。

          这三个评委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资源研究所的雷梅;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新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窦非。

          事实上,如果按照参赛项目本身来说,几位老师会觉得各个地区和选手的差别不是很大,研究水平差别也并不大。这可能和很多项目都有成人参与指导有关。而且在中国存在的功利现象,例如为了高考加分而参加比赛的情况,在美国也存在。

          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下面一一列出。

1、表达能力

          由于美国孩子从小有关于presentation方面的训练,因此在表述上普遍看起来比中国孩子更加自信;对问题的阐述也更加好。

 2、含蓄和张扬

          美国孩子会充分地把自己的项目的优势说出来。

          中国孩子,按雷梅的说法,“做了十成的东西,自己只敢说九成”。同时表现出来的是和评委交流时比较拘禁,亲和力上没有美国孩子那么好。不过这个问题看上去应该是传统儒家文化的问题,因为评委们说整个亚洲地区的参赛选手都比较含蓄和谦虚。

 3、激情和胆量

         中国的孩子,从选题角度来说,很少能超出他依托的实验室的范围。项目的完成可能会借助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实验室能做什么学生就做相关的研究。(传统乖乖学生的形象。)

         美国孩子中却有很多是自己做一些研究,然后再去找实验室。像做胰腺癌研究的Jack Andraka就坚持不懈地联系了200多个实验室。

         雷梅说:“所有孩子刚出生时激情是一样的,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都一样。所不同的是,从我们开始进入小学、高中这些阶段,我们很多探索精神在繁重的课业下面多多少少有点退缩,对比下来美国的孩子上大学之前压力不是很大,TA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想那些特别稀奇古怪的想法。如果我们的孩子联系十个实验室不成功的话,这个项目可能就不再做下去,但人家会继续联系几十个几百个,被拒绝了还想去,这种精神我觉得应该鼓励。”

        窦非说:“中国的家长相对保守,老人都会说学好一门手艺,保证成功率;但美国却是鼓励疯狂的idea的。所以你会看到中国疯狂idea的人会少一点”

 

评委们觉得能让中国孩子更优秀的方法:

窦非:

“我们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提供土壤,让每个孩子都去试他做的东西,成不成功是另外一回事。鼓励的是他最初的、自由探索的精神。”

 “美国科普节目很多,这帮孩子从小能接触到这些知识,让TA觉得这些东西很有意思。更深一层次说,我们国家的基本科普需要加强。”

 王新华

我觉得很多问题不太可能一下子解决,但是还是不要让小孩负担那么重。每天花那么多时间在学习上,对创造性思维是有影响的。”

“有一点美国比较好的是,如果孩子从小跟家长说,我想以后做个厨师,家长也很鼓励,但是中国估计不会有太多。家长会说厨师多苦,别干这个。正是因为这样,美国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人才,不限于科学的问题,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优秀的人去做。只有这样做的人多了,最后才能够通过选择产生出来优秀的人才。而不是说国家计划好,今天要培养多少的机构,明年培养多少个,最后就能出来的。必须让孩子从最小的时候就有兴趣来选择各行各业

雷梅:

“回归到大赛,ISEF是想推动挑战人类自身极限的探索精神,也想把科技文化融入到生活当中,从下一代开始培养。我们也希望把这种精神尽量在中国也扩大,激发科技精神,并把它融入到生活、日常的思维方式当中去。”

“有的可能是在初级阶段给他们一点力量,比如一些引导、提示、好的初级的实验条件;进一步的,就像我们现在带着中学生在实验室里,给他更好的实验平台;如果在不同层次都有一些推动力,不说全民的科技的热情,至少对年轻的一代很好好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