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陪伴孩子是个技术活,永远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的第360次分享,作者为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前南方周末资深记者张华(东方愚)。
皮球和扫把的故事:一个小时,八个版本
前几天有记者朋友来访,问,你是如何陪伴孩子?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
对男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美国一所大学就做过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童年的父爱决定孩子的一生。
我个人觉得,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多陪伴他们,这是常识。但陪伴只是开始,怎样陪伴才是问题的重点。如果只是让孩子玩,而大人在一旁玩手机,这种陪伴没什么意义,甚至是有负作用的。
我是如何陪伴孩子的?举儿子两岁时候的一个例子吧。
有一天,儿子在院子里玩球。我也过来“凑热闹”。我把他的红色皮球不小心抛到了二楼屋檐上,儿子“啊”了一声。我对他说,“球和咱们捉迷藏,咱们找它去!”并顺手拿了一个扫把,带儿子上到二楼,打开窗户,用扫把将球从屋檐上戳了下去。球掉到院子里了,我顺手也把扫把从窗口扔了下去。
这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我们回到院子里后,我随口对儿子说:“扫把找到皮球后好开心,跟着皮球就跳了下去。”
结果小家伙若有所思,说,“爸爸再讲一遍。”
我把刚刚零碎的片段组合起来,给儿子讲成一个完整故事:皮球和扫把是好朋友,它们玩捉迷藏,皮球很调皮,飞到楼上了,扫把决定上楼找皮球……
“我还要听。爸爸还要讲皮球和扫把的故事。”儿子说。
“好的。”我说。但我没有重复刚才的故事。而是将皮球和扫把的关系变了一下:皮球和扫把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玩的很开心,但是扫把惹皮球生气了,皮球就飞走了,扫把不愿意失去朋友,就上楼去找,找到了皮球,并追着向它道歉……
“我还要听。”儿子不依不饶,他觉得有趣。
“皮球喜欢旅行,因为旅行可以遇到很多新鲜的人、新鲜的事。它和扫把认识之后,继续出发,飞到楼上去了。扫把说,我也要去旅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它不会飞,就走楼梯去找皮球,希望成为皮球的同伴……”
“我还要听……”
就这样,同一个场景的皮球和扫把的故事,我一口气讲了7个不同版本。而且,一开始我只用讲,后来我们干脆在院子里表演起来——我们俩一个是皮球一个是扫把。一个小时后,我口干舌燥,我最怕再听到儿子讲四个字——我还要听。
“我还要听。”
我真的要晕了!
“可以,但是这是今天讲的最后一个故事。”我必须专制起来,不能再让儿子无限制地“纠缠下去”了。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我绞尽脑汁,连蹦带跳,很累,但内心充盈,非常享受这样一种过程。
爸爸的“边际影响力”更大
那个时候,我还在媒体工作,自由时间还挺多。再到后来,我选择创业,心灵上自由了,陪孩子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才意识到,所谓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平衡之道,真的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命题。
我并没有列什么“三大注意、八项纪律”,只是对自己说,尽可能——哪怕见缝插针——多陪孩子,且像过去一样,一旦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在不影响他自我思考和玩乐的前提下,多和他做一些富有创造力、引发开放性思考的互动和游戏。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妈妈的陪伴时间要更多一些,但爸爸扮演的角色相比妈妈,“边际影响力”要更大一些。所谓“边际影响力”是借用经济学上“边际效应”的概念,指每多和孩子接触一次,对孩子产生影响力的大小。
为什么呢?你一想便知,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男人比女人拥有更多的权力。于孩子而言,一旦他感知爸爸相比妈妈的权力更大,那么他受爸爸的影响会很大,哪怕爸爸陪伴他的时间并不多。
这样一来,关于爸爸陪伴孩子,就成了一把“双刃剑”:一种情形是,你陪他的时间虽然多,但可能方法失当,那么对孩子造成的不好的影响甚至伤害(许多是无形的),会更大;另一种情形是,你陪孩子的时间尽管可能没那么多,但也可能有非常好的“影响”或“效应”。
不少爸爸可能借此给自己很少陪伴孩子找藉口。并大言不惭说“孩子觉得我是个好爸爸啊”,或说:“根据理论,爸爸陪伴孩子,过犹不及。”
只能说,这些都是“投机主义老爸”!
当然,有人是“不得已而投机”,有人则是缺少担当。爱孩子、陪孩子是人的一种本能,不是吗?
陪伴孩子“过犹不及”是个伪命题
我做记者的时候采访、记录了非常多的人,大都是事业有成者。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因为他们当年打天下、捞世界的时候,正值八九十年代的社会大变革,私营经济亦破土不久,然后野蛮生长。男人们原本就认为带孩子是女人的事,遇到这么一个大时代,自然更是把家庭及子女暂时置于脑后。
而当他们成名或发达了,才发现因为很少和孩子交流,关系疏远不说,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些令人担心。
怎么办?“送出国读书吧,”有人这样说,“听说欧美的教育理念比较好。”这其实是粗暴且南辕北辙的作法。但这个时候,“用钱来解决一切”或“屁股决定脑袋”占了上风。结果呢,子女仍然“混着”,并开始对父母心生怨气。
我遇到一位企业家,他非常悲愤地说,“我儿子竟然要跟我断绝关系!”我想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我同情他,因为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是一代人的缩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人,他们因为视野开阔,也更懂得生活的本质,所以在为人父、为人母上,大都有自己的主见和平衡术。不过也有一些人,说:在竞争的洪流中机会稍纵即逝,需要牺牲一下家庭。
我非常能理解这种说法——以前我做记者时是观察者,现在我就是一名创业者。但我的观点始终是,如果创业一定要以牺牲夫妻感情或少陪孩子为代价,我宁愿不创业。
而对爸爸对孩子陪伴“过犹不及”的看法,我认为,正是因为“如何陪伴孩子”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科学,才显得有趣。它让我们从哪怕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这么不起眼的小事开始,学习做父母。这是孩子给我们的机会,而非甩给我们的任务。
“你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后来创办少年商学院时倡导培养孩子‘独立、好奇、未来公民’的品格,受哪位教育家的影响最大?”文初那位记者朋友问我。
我不迷信权威,从来都是听内心的声音做事。如果非要说出一个推崇的人,那就是胡适了。他的一句“争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可谓振聋发聩。同样,他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教育最重要一点是从自身做起,明确个体的权利。
无论何时何地,总有无数人在批评中国的教育体制,但当中只有小部分人,很快明白并且不断通过自我提升和改变,来让孩子少受一些束缚,多争取一些自由,哪怕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顺便说一句,胡适当年说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孩子的妈妈,所以他提议成立女子学堂,并说“做妈妈的一定得有耐心”。
现在,好妈妈很多,好爸爸是稀缺品。就让我们从用心陪伴孩子开始,不断提升自我吧。
我们是儿童国际教育和思维启蒙方案的专业提供商;数十位国内外专栏作者与教育顾问每天与您分享心得。
微信添加“少年商学院”
或“youthmba”,每天一篇欧美儿童人文教育与创新思维原创好文。
E-mail:youthmba@sina.com
官网:www.youthm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