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分和98分到底有什么区别?在奥地利中学看到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我在13岁那年,前往奥地利学音乐,也在当地上了六年的中学。当时的我完全无法预料,接下来的这些年,将对我未来的人生带来多大的影响。
我从只会拼ABC的时候进了奥地利的中学,几个月逐渐对德文上手后,学校老师们开始让我参与小型的随堂考,而这类考试一般都是口试。一班也才二十来人,基本上不需要花几堂课的时间就能考完全班,老师多半事先不会通知什么时候轮到你,差不多知道老师要考试了,大家就得早早开始准备。
我的口试初体验是在历史课。年轻有活力的女老师特别挑了课本上一段短短的内容还有课堂上发的一张讲义,并提早告诉我考试日期。为了让很照顾我的老师刮目相看,我非常认真地反覆背诵老师发给我的考试范围。
之前看过同学被老师叫到黑板前口试,感觉上似乎也不会很难,而且一个人也不过考个几分钟左右。我相信只要自己把所有内容背熟,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轮到我考试的那天,我才发现,其他同学们在台上考口试好像很轻松,是因为他们很习惯这样的考试方式。我却从来没有全班同学盯着看你口试的经验,一上台真的是紧张到心脏砰砰跳。幸好问题很容易,我松一口气,虽然很紧张,不过还是一字不差地把课文复诵出来。
这时老师用非常讶异的眼光盯著我,我正纳闷是不是自己那里背错了,老师带著些许严肃的口气问我,“为什么你的回答跟课本完全一样?”
我当场丈二金刚摸不著头脑。心想,“唉?考试不就是要考课本的内容吗?不然要考什么?”
老师看我似乎不解她想要表达的,用鼓励的语气对我解释,“你全部都背出来,表示你花了很多时间仔细读了这些内容。只是你回答的完全都是课本里面的句子,所以老师不能确定你真的理解内容。你能试试看用自己的话说吗?”
我呆住了。那么努力那么认真地把课本内容背出来了,竟然让老师感到担心!
“用自己的话说”,不仅是历史课,其他科目的老师也会这样要求。
在高中的德文课,我们看了大量的诗集。但是老师从来没有叫我们背任何一首诗,而是要求每个人去诠释并揣测诗中所藏的意义。这是奥地利高中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叫做Gedichtinterpretation,意为“诗的诠释”。
我们学习不同时代各个诗派的韵律、古德文、作者生平中的起伏、当时社会背景。然后来诠释诗词的深层意境。为什么作者会写这首诗?他在隐喻什么?他诗中有月亮湖泊夜莺,是在影射什么吗?哪首诗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为什么会引起我们的共鸣?
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是系统地一一分析,老师则在旁边导引。就这样,我们读遍了不同德语系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文豪的诗集。十分有趣的是,同样的一首诗,同样的一个情景,竟然各个同学的“诠释”截然不同。
情窦初开的孩子对于政治社会诗词兴趣不大,德文课本也很聪明,列出一堆情诗。我的德文老师嫌不够,还会找流行乐的歌词给我们读。并且理直气壮地说,“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诗,要我们写诠释。”
德文月考(笔试)的时候,老师也会发很多首不同的诗,让你选一首你觉得能引起你共鸣的,这就是你的月考题目。一场笔试就只要求你诠释一首诗。后来到了高年级,主科的月考时间拉长,一堂德文月考长达三四个小时。写到一半,没有灵感了,还可以出去教室外面吃个面包再回来继续写。
当我们对德文诗的分析能力底子打好后,其他的外语老师也跟进,要我们读诗。我的主要外语是英文与法文,英文老师说要我们看莎士比亚的原版,莎士比亚的古英文中,句句充满韵味。
本来我们超级期待可以看“罗密欧与茱丽叶”的爱情悲剧,结果英文老师丢了正经八百的宫廷剧“哈姆雷特”(Hamlet)给我们,要我们挑段落出来诠释。莎士比亚的古英文,说实在,大家看来看去也看不出个所以然,结果不约而同都挑第三幕中主角最经典的独白(就是开头是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那段)。
同学们会私下彼此抱怨“诗的诠释”佔去我们这么多时间。现在长大了才了解,在让我们传承德语系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从中建立了观察文字的能力,也意会到读文字不能只看字意,文字又能够运载多大的力量。也不知不觉地体会,事情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切入的角度不同,感受也不尽相同。
前些日子遇到一位学妹,她对我叙述,她的高中德文老师曾经在课堂上长期导引学生看报纸,一件时事或是政治新闻至少看三个不同报纸,然后比较各报记者切入的角度、段落承接、重点,来思考不同媒体的立场。
她笑著对我说,一直到现在,看新闻还是下意识地会去分析新闻是用什么角度在报导,“老师当时在我们心中播种,现在正在发芽。”她这么说。
除了上课和考试方式,奥地利教育的评分系统,也一直让我觉得很有智慧:分数等级是一到五,一为最高,五为不及格。大家可以想像类似我们的“甲乙丙丁戊”。假设这次的考卷上满分为30分,那通常30-28分是一级,27-24分是二级,23-20分是三级,19-16分是四级,15分以下为五(等于不及格)。
如果全班有一半以上拿五,那么老师会重复跟大家温习范围,然后补考。老师在发考卷回来时候,只会说:这次考试有几人拿一,几人拿二,几人拿三,几人拿四,几人不及格。
只会宣布等级,不会说有谁考满分,更不可能公开各个同学的分数。要求竞争,但是也让你了解,竞争不是要把别人压下去,而是可以同时很多个第一名的。此外,这个制度是允许你犯错的。就拿上面30分考卷的例子来看,不论你拿30分或是28分,你都是一级,没有人说拿30分的就比拿28分的人厉害,所以也不会计较那一分两分的差距。
在考数学的时候,老师不仅看答案,还会看你的整个计算过程。如果计算过程都对,却在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导致答案错误,老师多少还是会给分。我甚至有过答案错得一塌糊涂,还被老师加分的经历。
那次我拿到考卷时,看到很多题明明算错,竟然还是拿一,而且老师还在考卷上特别注明加分。
我觉得很诡异,赶紧去问老师,结果老师眼睛发亮地看著我说,“我教数学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有人这么有创意的解题,你完全不用上课的公式,而是自己找到方法解题,虽然说后来的答案算错了,但是老师太高兴了,所以给你大大加分!”
等到高中毕业时,我们还会拿到两张成绩单,一张是相当于高三全年的成绩单,一张成绩单则是你的“成熟考试成绩单”。考过这个,代表你“转大人”了。而也是这张成绩单决定你能不能进入大学。
这张成绩单跟高中的成绩单有什么不一样?高三的成绩单,记录的就是你所有科目的分数。而成熟考试所考的科目,是你自己选的。高三差不多在暑假的前两个月结束,然后剩下的时间就是准备在五月以及六月的成熟考试。
在高二的时候,就必须决定自己在高三末的成熟考试要考的科目。我选了三个笔试,写一篇论文,考三个口试。重点是,除了笔试的必考科目德文以及数学以外,其他的科目以及重心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选。
我的笔试选择了德文、数学以及法文。口试则选了美术史、生物以及法文,论文则是选美术史。这些都是我喜欢的课程(而且又都是自己喜欢的老师),学起来当然特别起劲。
一晃眼,多年过去了。但我知道,当年在奥地利中学,学到的那些东西,依然伴随着我。
前些年遇到老师,我忍不住问她,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怕不怕学生到网上找答案!老师对我神秘地一笑:“我会出那种问题是他们没办法上网抄的。而且我会在课堂上问问题,问他们对某些特定情节或是人物的看法,谁有真的看书,马上就会知道了。”
“老师当然要走在网络前面啊,不然会被小鬼头骑到头上!”她开着玩笑,但我心里知道,这样的教学方式,训练的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怎么能到网上抄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