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快乐教育”是毒药?丹麦父母六大育儿法则的启发 | 少年商学院

谁说“快乐教育”是毒药?丹麦父母六大育儿法则的启发

谁说“快乐教育”是毒药?丹麦父母六大育儿法则的启发

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

文 | 张华

少年商学院CEO兼创始人

学院君说:最近两年,关于快乐教育的争论蛮大的,有人说快乐教育是真正通向幸福的教育,是真正让家长不焦虑,孩子健康成长的良方,但也有人说,快乐教育是毒药式的深爱,如果被快乐教育所迷惑,孩子未来可能失去更多。

那么我们今天跳出这个概念本身,我们从丹麦教育这个样本来探寻这个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丹麦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国家,甚至胜过对芬兰的喜爱。如果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的话,2012年我到丹麦拜访乐高集团CEO的时候,无意间在乐高文化墙上,看到的那张太极八卦图,至今给我印象深刻。(点击此处即可查看《乐高CEO让我带给中国家长们的话》)

谁说“快乐教育”是毒药?丹麦父母六大育儿法则的启发(LEGO总部的太极八卦图)

我曾经在南方周末的文章,和少年商学院的微信公号上,分享过:很难想象一个北欧的企业,它声称自己的企业文化是“阴阳文化”(Yinyang Culture),当时我拍照,自己一条一条把它翻译了出来:

和员工亲近,但也要保持适当距离;

要出类拔萃,但不可鹤立鸡群;

向员工展示信心,同时让他们感受到存在感;

有容忍心,但要牢记处理事情的方法;

对自己负责,同时忠于企业愿景;

工作要精细,计划须灵活;

勇于自我表达,但要注意策略;

要有远见,同时脚踏实地;

关注舆论,但不为其所累;

要有活力,但要三思后行;

自信而谦逊。

最近我翻读到《跟丹麦父母学幸福教育》这本小书。一个嫁到丹麦的美国媳妇写的,书写的其实蛮一般的,比较随性。但是她总结的这一“全球最幸福国家”的PARENT育儿秘诀,还蛮有意思的:

P 指的是 Play,玩耍

A 指的是Authenticity,诚实 

R 指的是Reframing,重建

E 指的是Empathy ,共情/同理心

N 指的是 No ultimatums,不下通牒

T 指的是 Togetherness,惬意相聚

谁说“快乐教育”是毒药?丹麦父母六大育儿法则的启发

玩耍

在Play玩耍方面,我自己体会最深的是,就是哥本哈根郊区,一家名叫Monstrum设计公司,设计的跟我们平常认知完全不一样的游乐场。Monstrum的字面意思是“畸胎”,也可译成“吓人的怪物”。分享一张图给大家。

谁说“快乐教育”是毒药?丹麦父母六大育儿法则的启发

就是这一游乐场,它主打的牌,恰恰就是安全!创始人说,实际上孩子们的平衡能力、挑战欲和自信心比我们想象中要强得多。他们在这样的游乐场中,能够学会承担,体会到获得成功的不易,以及当自己回到舒适区后的居安思危。(点此查看《丹麦游乐场启示录》)

说的非常好。在上面提到的这本书里面,没有这个案例。但是作者说的道理是一样的,孩子们通过对所谓危险处境的测试,提升了适应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更灵活方式实现目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要应对的紧张程度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

在丹麦的育儿理念当中,玩耍是核心,很多学校都有促进学生学习的运动,玩耍和锻炼项目。

比如说“巡逻”(Play Patrol),它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同时需要高年级学生协助,“捉迷藏”“消防员”“家庭宠物”等学生主导的项目可以让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性格孤僻或害羞的学生也可以加入进来。

该类游戏趣味性强且富于创造力,各个年龄层的孩子都可以参加并进行自我测试,这种测试是从老师,家长那儿无法获得的。也因此,校园欺凌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孩子的社交技能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谁说“快乐教育”是毒药?丹麦父母六大育儿法则的启发

诚实

在Authenticity诚实部分,如果一句话来说的话,就是为人父母,要真实呈现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不藏着掖着,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和孩子传递、分享和探讨自己的情绪,以及——诚实地称赞孩子。

作者提及的一个对比是,丹麦电影和美国电影完全不同,结局往往沉闷、悲伤,继而自然少不了提及安徒生童话,像《小美人鱼》的结局其实是被美国人改“圆满”了。“研究表明,观看悲剧或悲伤电影其实更让人产生幸福感。”

对于丹麦人来说,要诚实,首先就得对自己的情绪有清楚的认识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无论自己的感受好与坏,都要认识并接受它,然后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去做事,那么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就不会把他们打倒。

他们会明白,自己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遵从了内心的感受。他们知道如何认识并尊重自己的局限。这种内在的指导,基于价值取向的真正自信,会成为生活中最有力的导向,让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抵御外界的压力。

谁说“快乐教育”是毒药?丹麦父母六大育儿法则的启发

重建

Reframing重建,就像微软CEO纳德拉写的《刷新》一书一样,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做一个“现实的乐观主义者”。我们给孩子所的不经意贴的不好的标签,正是推动他变成这样的人的助推器。譬如“他学习不太好”“她比较内向”“你不要太自私了好不好”……我把它称之为“语言暗暴力”。

如何重建?如何刷新?如果不给孩子标签,与其控制自己使用负面词汇和贴标签的行为,不如变得幽默起来。我说过,一个父亲教给孩子最重要的三样东西应该是:正直、坚毅和幽默。

其实,重建或重新创作并不是消除生活中的消极事件,而是更少强调消极面,多着眼于我们真正喜欢的方面。就像本章开始谈到的那幅画一样,尝试改变原来的框架,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大的画面。

练习关注其他细节,就会发现不一样的故事。我们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对于孩子也是一样,作为成年人,我们就是为孩子创造更多积极可爱的故事情节的解说员。

谁说“快乐教育”是毒药?丹麦父母六大育儿法则的启发

谁说“快乐教育”是毒药?丹麦父母六大育儿法则的启发

共情

在Empathy ,共情/同理心这方面,少年商学院微信分享过一篇专门的讲丹麦人培养孩子同理心的案例。

小学低年级时期,尤其注重培养孩子对各种情绪的识别,丹麦孩子必须参与全国性的项目“Step by Step”——过程中,他们会看到带有不同情绪表情的图片,包括悲伤、恐惧、愤怒、沮丧和快乐,然后一起探讨看到这些图片时的感受,用尽可能具体的语言进行描绘,既要对别人的情绪进行叙述,也要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谁说“快乐教育”是毒药?丹麦父母六大育儿法则的启发

不过,这个项目不会要求孩子们对图片内容做出判断或评价,而是专注识别,让他们明白到,任何情绪都值得尊重和理解。

经常被告知该有什么感受和行为的孩子和被承认并允许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其成长是不一样的。前者可能会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分离,因此面对很多人生抉择时,很难以健康的方式驾驭。

他们可能会持续感觉空虚和不满。如果我们都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又怎么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从小促进共情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孩子日后建立充满关怀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知道,充满关怀的人际关系恰恰是真正快乐和幸福的基础。

 

丹麦还有一门名为The class hour的核心课程。每周抽出一堂课,让全班学生聚在一起聊天,谈论自己遇到的任何问题,同学们齐心协力找到解决方案。

而问题的种类则不拘一格:也许是好朋友之间出现争执,也许是对团队里的某个人有意见。如果孩子们都没有困难,这堂课也不会被取消,大家就“无所事事”地坐一坐,交流一下感情。

当然,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另一个非常管用的办法,就是阅读。

谁说“快乐教育”是毒药?丹麦父母六大育儿法则的启发

不下通牒

在No ultimatums,不下通牒部分,核心就是不和孩子对抗,告别对抗式家庭文化,努力去培养民主风,以及在家庭里和孩子间建议规则意识,契约精神。

我也第一次知道,1997年的时候,丹麦这个国家明文规定:打孩子是犯法的!而在瑞典,打孩子在1979年已经是颁布了禁止令的!

丹麦学校推进民主的一个做法是,每年允许师生一起制定学校规则。学期伊始,老师会和学生详细讨论什么才是好的班级,应当如何共同建造优秀班级,如何做到按照到校、尊重他人等等。

蛮有意思的是,丹麦的学校,一般都有不同的设备,帮助解决孩子间的问题。譬如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有多动症,那么可以坐在充气的球形垫子上,另外,学校也往往有“烦躁不安座位”等。

谁说“快乐教育”是毒药?丹麦父母六大育儿法则的启发

惬意相聚

最后说说 Togetherness惬意相聚。只要去过丹麦,你可能都听说过,最独特的丹麦文化叫做“hygge”,啥是Hygge,有人说这个词来自于挪威语,意识是“康乐”,有人说它的字面意思是“舒适生活”。

而在《跟丹麦父母学幸福教育》中,作者把它翻译成“惬意相聚”,显然想烘托的是,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感觉。惬意相聚,彼此陪伴,这种家庭和社会文化,可能也是丹麦人幸福指数爆棚的根本原因之一吧。

惬意不仅是一种感觉,还是一种生存方式。它将一切困惑,歇斯底里排除在外,选择享受生命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时刻,即和家人,孩子、朋友相聚的时刻,并重视这些时刻。

让这些时刻简简单单,气氛积极融洽,而将麻烦事全都放在一边不去理睬。在那样的时刻,如果你想在场,那就让自己在场,尽自己的能力让大家感觉舒适。和大家庭相聚,需要一定的努力,因为跟团队项目一样,大家都得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这和强调个体,强调鹤立鸡群完全不一样。相聚的时候,所有人的内心都要有渴望和尊重,所有人都要参与。如果我们都希望尽自己的力量营造舒适的相聚时光,家庭聚会的质量就会有很大提升,我们也会因此更加幸福和快乐。

谁说“快乐教育”是毒药?丹麦父母六大育儿法则的启发

不过当时在丹麦,一位出租车司机说,我们一点也不幸福。我问为什么,他说丹麦人太懒了,对生活没有了激情,“不像你们中国,虽然听说你们的工资不高,但是过段时间通过努力涨薪,就让人很开心啊。”

他这样说,我蛮意外地。我想起了美籍华裔女作家张彤禾的《工厂女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