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机的孩子是幸福的,这位美国妈妈的方法很管用
文丨许雅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
本文摘自《做个不完美的父母》
学院君说: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多样化,孩子们使用手机和电脑的年龄越来越小,时间也越来越长,甚至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不分时间场合地捧着手机电脑“玩”。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在娱乐和学习之间平衡,成为了很多家长的难题。特别是临近春节,家长和孩子都放松了,更要避免他们沉迷电子产品。今天我们分享一位美国华人妈妈的做法,她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以及对手机电脑的使用规则,非常我们值得借鉴。
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学校对手机应该是持很开放的态度,这其实是错误的认知。
我在美国各校任教多年,没有看过任何一间学校允许孩子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是老师集体保管,就是学生全部关机。
只要有人的手机“叮”一声想起,很抱歉,那么这个手机当天就是属于校长的,下课之后学校会打电话给家长,请他们来学校拿手机。
祭出这个绝招后,效果出奇的好,孩子们都非常谨慎,没有人会为了赎回手机气急败坏的,父母会赶来学校跟校长道歉。
我在哥大教书的时候,大多数研究生会随身携带计算机上课,有时我要求大家把手机、计算机收起来,学生都很配合。
曾经有一位亚洲国际生上我的课,一进教室,就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划手机、玩电脑,对于我的课程内容以及同学的小组讨论完全不参与。
我提醒他两次,他仍然置之不理,我便请他离开。如果上课不愿参与、也不尊重老师和同学,就没有资格来上课。
在合适的机会给孩子买手机
我自己的孩子就读家里附近的小学,上下学都有校车或大人接送,没有落单的机会,手机不是必需品,因此3个孩子在小学时期都没有手机。
等老大上了中学后,路程颇远,课后还要自己乘车去打网球,并且,我也了解手机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的必需品之一 ,经过一阵子的思考,决定买手机给他。
升七年级暑假这一年,儿子生日前几天,我们母子俩围在餐桌旁吃水果。
我趁机问他:“你想要手机吗?”
儿子嘿嘿笑了一声:“好啊!” 边说边转动着叉子拨弄着盘中红艳艳的西瓜。
“噢!” 我停了一下,“那我买那种只能打给我和警察的手机给你,可以吗? ”
10年前的手机,虽然没有现在的功能多,但当时已经有智能型手机的雏型,可以上网、发信息和打游戏。
儿子咬了一口多汁的西瓜,以退为进: “都可以啊!”反正先拿到手机为强!他还不忘打悲情牌,补上一句: “我是全年级唯一没有手机的人耶!”
就这样,儿子有了手机,从此踏上手机不归路。
两个妹妹们看了之后又妒又羡,但是两个小女生的小学都在家附近,她们也了解“需要”和“想要”的差别,也晓得我不可能大发慈悲,授予她们“手机特权”。
两年后上了中学,她们也必须自己乘车上学,有自己的课外活动,出于安全上的考量,所以才给她们买了手机。
父母有责任保证孩子“安全上网”
就如同所有的父母一般,孩子开始使用手机和计算机后我也头痛了一阵子。
在美国,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就开始大量使用计算机,很多功课都是要用计算机找数据、写报告并上传云端,如果没有计算机和网络,简直没办法做功课。
虽然手机跟计算机都可以由父母设定权限或是使用时间等等,但是使用权限的限制有时会对其他页面的搜索功能造成干扰,甚至封锁页面,孩子无法查全数据,一天到晚跑来跟我抱怨,搞得我也不胜其扰。
既然是烫手山芋,我实行懒人政策,把问题抛回给孩子。
我们正式召开家庭会议,讨论手机、计算机使用规则。
我一反平时的无为而治、嬉皮放养风格,率先开口:“你们三个,计算机和手机的密码全部统一,只能有一个。”
三个孩子似懂非懂, 直肠子的大女儿马上发问:“妈,为什么?是妈妈你脑筋不好,记不住吗?”
我忍不住瞪了她一眼,还是得承认:“我脑筋是不好。”
三个孩子偷笑了起来,我清了清喉咙,恢复我的假威严:“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跟爸爸有权利登入你们的手机和计算机,查看里面的内容。”
“哎!这不符合儿童福利保护法!”大女儿马上反驳:“妈妈,你这样违反基本人权哦……”
小女儿在一旁帮腔 :“我记得美国宪法有规定要保障个人隐私 !”
老大开始翻阅美国宪法,三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嚷嚷着他们的基本人权、人身自由、隐私自由、言论自由、儿童福利保护法、联合国人权宣言……
我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我露出奸险的样子,不怀好意地回攻:
“你们说的都没有错,但是呢,不好意思,你们都未成年,这些自由基本上还是在我手上。而且,账单是我付的,代表我是合法的使用者,所以我当然有权利登入我的计算机、手机去看里面的内容,事情就这么决定了!”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让他们知道,父母们给孩子计算机和手机,等同于给孩子信任,但是,身为父母,我们也有责任与义务了解孩子的网络世界及教导保护孩子的网络安全。
手机电脑使用的“放任”与“限制”
有一句俚语是:“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因为大人没事做嘛。(p.s在美国如果打孩子,父母是会被警察抓走的。)
有一天纽约阴雨绵绵,我穷极无聊,心想,就来看看孩子的手机吧!于是,我把七年级儿子的手机拿过来,直接打开简讯收件匣。我异常兴奋,心里想着,不知道能不能看到什么精彩耸动的内容?
第一封弹出来的讯息是儿子和玛丽的对话:
儿子:“今天你要做什么?”
玛丽:“今天我要做功课。”
儿子:“做哪一科?”
玛丽:“做数学。”
儿子:“今天的功课很多。”
玛丽:“是的。”
儿子:“再见。”
玛丽:“再见。”
我大失所望,这也太无趣了吧!继续往下滑,下一封是和约翰的对话:
儿子:“星际大战的乐高积木你做完了吗?”
约翰:“还没。”
儿子:“那你什么时候要做?”
约翰:“下礼拜吧。 ”
儿子:“再见。”
约翰:“再见。”
又是一个无聊至极的内容,我看了几则之后,不禁打起呵欠,后悔自己把仅存一点的青春浪费在这件事上。
不过,随着孩子长大,简讯内容、用语的确开始刺激起来了。
我的原则是,对于青少年的用词用语甚至谈话内容,只要他们不伤人、不伤己,父母就不需要太在意,多多深呼吸,有益健康!
青少年有自己的文化,讲话也许不中听,但当年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呢。
由于孩子们晓得我可以随时查看他们的计算机及手机,所以他们也非常自律,并没有让我操过心,我们也明白孩子们有自己的隐私自己的空间,共有密码是让他们知道,如有任何不适当的行为,父母有权介入管教,会立刻指正。
事实上,多年下来,我查看他们三个孩子的手机的次数可能不超过5次,只怪纽约太少下雨,害我无法“下雨天看孩子手机,闲着也是闲着”。
制定好手机电脑的使用规则
对于手机,我们家也有些具体的约定和做法:
全家人在一起时,绝对不准人手一机,无视他人的存在,我们每个人会把手机拿出来,调成静音模式,接下来,把手机像堆积木一样一个一个叠,只要有人意志力薄弱,抽回手机,所有手机便都会应声倒塌,此举立刻会引起众怒,成为千古罪人!
睡觉时,手机也不能放在房间里。
一回家,所有手机就放在客厅一角充电,不能随身带着。
至于计算机的问题,由于三个孩子都喜欢在家中的书房写功课,所以网页上的内容大家都看得到。
当然,我也十分清楚,孩子可以在我接近他们的0.00003秒之内,将A网页切换到B网页,但是因为长期培养的互信和自律,多年下来,不曾有大问题。
虽然这篇和大家分享的是手机和计算机的问题,但是透过手机和计算机的处理方式,孩子们学到的是“双B原则”。
双B原则是指“Bond”和“Boundary”:
“Bond”是指父母多年来经过与孩子之间诚恳的沟通、了解之后,建立起来的互信及感情;
“Boundary”是指在原则问题上的界线,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原则不容模糊,界线不容践踏。
而关于沉迷手机这个问题,我们也曾经分享过我们这边的一个12岁的男孩子,他通过思维导图,给自己设计了一个“防沉迷手机”方案,如下图。
手机和计算机的处理方式,每个家庭都有所不同,但是“Bond”和“Boundary”,这两个原则是亘古不变的智慧,更是符合心理学理论的教养方式。
要是父母在教养的路上,尊重和了解孩子,那么孩子自然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即使与父母意见不同时,也能够明白事理,了解父母的苦心,而我们也要记得,身为父母,就像掌舵人,我们有责任、义务,更有权利在孩子做人处事的方向上指引航向。
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少年商学院正式推出
2019春季系列视频直播课
扩展孩子知识和视野的宽度
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及早规划孩子的成长
为孩子的未来未雨绸缪
六大系列课程火热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