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津大学最难面试题,看孩子从小知识面的开阔有多重要
文丨陈燚
管理学博士
昨天,英国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出了这样一道题:“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这道题被《泰晤士报》称为“世上最惊恐的考试”,《卫报》则说这是“最难”的考题。
其实,这种“稀奇古怪”的考题不止一个:
“谷歌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吗?” (Does Google know us better than we do?)
“莎士比亚太好了,没人能演吗?”(Is Shakespeare too good for actors?)
“音乐到勃拉姆斯嘎然而止吗?”(Music came to a full stop with Brahms。)
“所有生命都重要,是吗?”(‘All lives matter’. Do they?)
“保温箱会思考吗?蜗牛有意识吗?”(牛津-实验心理学)
“这是一块树皮,请就它说点什么。”(牛津-生物科学)
“糖是不是该征税?”(Should sugar be taxed?)
“如果神无所不能,他是否能够创造出一块他举不动的石头?”(牛津-古希腊古罗马学)
“你更想成为一部小说还是一首诗?”(牛津-英文)
“你如何测量自己头部的重量?”(剑桥-医学)
“丈夫吃早餐时有在鸡蛋上涂柠檬酱的习惯,如果妻子已经多次表示她对此的厌恶,这个习惯是否足以成为离婚的理由?”(剑桥-法学)
“眼前的椅子真的在那里吗?”(剑桥-哲学)
这些题目,考验的是学生们的知识广度和思维灵敏度。由此看来,想要考进世界一流名校,光有好成绩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特别邀请了美国名企招聘官陈燚博士,从美国工商界对职业素质的需求出发,和大家聊一聊通识教育及其重要性。
中小学生适应性比分数更重要
谷歌的人力资源总监几年前接受了《纽约时报》的专栏记者采访,被问到:谷歌作为一家这么好的东西,你招聘你的专业人才的时候,你最看重的能力是什么?
这个人力资源总监说:“谷歌有五个全公司适用的招聘属性,无论什么职位,我们首先关心的是一般性的认知能力,这个能力不是智商,它包括领导力、谦逊、协作能力、快速反应适应能力以及学习和再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无论你在哪里工作,这些都适用。”
考试分数做为一个招聘依据,并不直接代表你的工作能力,你的学位也不代表你有能力做任何工作。他们所关心的是你用自己的所知能做些什么,而我们也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知道这些东西的。
对于一个完整的职业能力框架,这些一般性的认知能力往往比那些某个领域专属的专业技能更加重要。
我是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安永(EY)美国东北地区ELP(Emerging Leadership Program)校园招聘小组成员。
几年前我在美国参加一个内部培训,有一个已经做了快二十年的高级合伙人,他问大家一个问题说:“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就是观察“四大”内部,以及我们的各个行业的这些五百强的客户,就是所有的这些高校的职业经理人,他们的若干项技能、知识点里面,哪一项是最重要的?”
于是大家纷纷举手,有人说是GPA,有人说身高,外貌,有人说你的家族背景,比如说你的爷爷奶奶都已经是贵族了,那就是一个人脉推荐就可以搞定事情了,有人说那个时间所学的专业,和那个时候的市场匹配度很重要,有人说运气,又有人说智商、情商的,说什么都有。
但这个高级合伙人却说:你们说的都没错,你们讲的也都很重要,但是不是我们看到的最重要的,他用英语讲说最重要的是 Adapt ability,翻成中文就是适应性。
适应性是什么?就是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有各样的人事物,你作为一个职业主体,你怎么能够快速地应对环境的变化,然后作出调整,能够适应变化,甚至能够影响变化,这种能力往往跟分数、跟我的学术教育,甚至跟各样的才艺教育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有人说一部分天生、一部分可以后天的培养,但怎么培养这些一般性的认知能力?确实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名企更重视这样的人才
我们来看看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他们怎么看待人的需求和素质要求的。
我举个例子,面试官可能会问你:你能告诉我纽约有多少个加油站吗?或者是你能告诉我现在我们面试的这个房间,如果装满乒乓球能够装多少个乒乓球吗?
或是,一般CEO都会坐在顶楼,如果你是CEO的左臂右膀,你怎么样说服CEO能到一楼去办公呢?这些问题都是稀奇古怪的,它本身答案并不重要。
但是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却能看出一个人通过以前若干年的学习,他的思维方式怎么样,他怎么去建立假设、他怎么去收集信息,他怎么用论据来支持他所建立的论点,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并且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用最简单的语言再去非常有效地把这个结果沟通给面试官,所以这种案例面试非常重要。
这还不够。紧接着,“行为面试”来了。在这一关,很多的学生往往都会落马。举个例子来说,1个主持人、5到10个学生、2个观察员坐在房间里面,观察员坐在角落,他们不说话,他们只是看着学生的反应,记录每一个人的情况,这个叫Behavior assessment,就是所谓的认知能力行为学的评估。
这个主持人会说:好,现在我们在南美的玛雅部落里面,你们比如说要建房子,5到10个面试者每人发2个纸条,每个纸条上面有一条信息,你告诉我怎么制定这个工作规划,能够在限定时间之前完工。
你会发现每个人只有两张纸条,每张纸条上只有一条信息,这些信息有些相关、有些不相关,但每个人的信息都不完全、也不准确。
比如说他会说这个房子的长、宽、高是多少,或者说这个砖头、水泥的尺寸是多少、或者说某某人有宗教信仰,他星期四白天不能工作,有些会说有些材料我们这里没有,到另外一个部落去运输、采购,但是我们几年前跟那个部落曾经发生过战争等等。
一开始,这个问题会逼着每个人相互沟通。刚开始有些学生可能提前会预备好一些信息,假装自己知识很渊博,显示出自己的领导力或者自己的安静、稳定、多性格和认知能力的特征。
但是你会发现因为这个测试方式本身的结构化设计,就是每个人的信息都不完整,如果这个团队失败了,每个人的成绩都会受影响。
所以慢慢有的人就压不住了,有的人开始急躁了,有的人开始站出来说话了,然后有的人说我们应该要ABCDEFG来解决问题,有人说不对,应该是XYZ,然后大家就开始沟通,互相地沟通信息,然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般性的思维方式在完全失去自知的情况下,他们本能的反应慢慢就浮现出来了。
这个时候,你就看出什么样的学生是善于倾听的,什么样的学生是有适应性的,什么样的学生是耐心且能听懂别人在说什么的,然后他有效地应对,什么样的学生有领导力,他发现方向偏他的时候,他会及时出来说话,但他说话又带着谦虚,同时带着谨慎与自信。
当三十分钟的评估结束之后,每个人就看的一清二楚。
从这些面试看来,一个完整的职业能力框架有通识和专业能力两个部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在节奏相对比较快的时代里,人们往往只有一分钟,三分钟给你,你怎么样能够准确、简洁地把你的思路阐明清楚,这个复杂沟通的能力非常重要,而通识能够决定你的专识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哈佛的8门“无用”公开课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美国大学的商科教育。下面这个图标就是美国很有名的菲利普斯学院,前两天我读老布什的传记,他自己也是在这里读的中学。
很巧,我曾经带一个朋友的孩子去现场转过,这个学校的座右铭很有趣,就一句话叫做:The end depend on your beginning(你的终点是由你的起点来决定的)。
这却让我想起哈佛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了8个品类的课程,每个品类的课程,又包括几十门课程。这是2009年哈佛通识教育委员会,进行的最近一次,颠覆性改革后形成的方案。
哈佛通识教育的起源是1945年,直到现在《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都是影响美国教育进程的十大著作之一。
我们再来看这张图,这张是2018年秋季学期,哈佛开始实行的全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和上一个版本相比,通识教育8大品类的课程,变成了4+3+1,四门通识教育必修课,3门分布必修课,和1门实证与推理课程。这四门必修课是,美学、文化与阐释;历史、社会与个人;社会科学与技术;伦理与公民。
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通识课和核心课程相比,从字面意思理解,通识课就是选修课。其实不然,在哈佛,从某种意义上,通识课才是强制性的,才是必须的。而2018年这次改革,通识课的地位更高了。
也许您会说这些东西都太软性,学了这些东西也很好、很高大上,但是可能没什么用,我孩子还得吃饭、还得做医生、还得做律师、还得做会计师、还得学计算机科学。
但是我给您举个例子,之前,我去新泽西州立大学,去面试一些应届毕业生,我快走进楼房的时候,有一个孩子非常地有自信心,通俗的讲非常有范,很有自信地但又非常礼貌地跟我打招呼。
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他帮我开门,因为他看我在用手机发短信,他看见我拿着一个东西,就帮我开门,印象非常好,我当时还以为他就是公司的一个多年的资深的专业人员。后来我才发现,他只是来应聘的学生,刚好是我应聘他。
我想跟大家讲的是,那种自信又带着谦卑的这种眼神,和整个身体语言所传递出来的东西,我可以非常诚实地告诉大家,他不知道我是面试官、我也不知道他是面试学生,但是他已经通过了“行为面试”。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经历非常重要,在面试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在埃及,然后来到美国,然后他爸爸妈妈因为职业原因去了迪拜,然后他在中东待了很多地方,后来又到了新加坡和印度,在东南亚游历了很久,然后再回到美国来读大学。
我相信,他的这种全世界各地游历的经历,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并且我相信他读了一些非专业类的书,也因为这里,哈佛公开课里面其中一个“世界与社会”,我相信这样一些非常软性的话题,往往会带给孩子一些非常宝贵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在职业上是非常有价值的。
海外名校与时俱进的奇葩课
很多人以为,顶级名校的课程一定学业繁重、冗长无聊。其实,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顶级名校都绞尽脑汁,设置了不少奇葩课程。在这种看似“闹着玩”的课堂上,学生越学越上瘾。
1、密歇根州立大学:如何在僵尸爆发中生存
2、宾州州立大学:冰淇淋制作和产业分析
3、圣塔克拉拉大学——论垃圾的快乐
4、弗吉尼亚大学:《权力的游戏》研讨课
5、麻省理工大学:数学在街头格斗中的运用
6、中央学院:走路艺术课
7、南加州大学:完美自拍课
8、宾夕法尼亚大学:网络消磨时间课
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星际游戏攻略
10、乔治城大学——《星际迷航》里的哲学
11、康奈尔大学:高能爬树课
12、欧柏林大学——如何赢下选美大赛
13、威斯康星大学——《指环王》中的精灵语
14、天普大学——美国社会里的UFO
15、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超级英雄们的科学依据
你是不是都觉得很不可思议。生活中一些琐碎的、奇怪的、无厘头的事情,竟然可以在大学教室里登堂入室。完全没可能想到吧?
但话说回来,生活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这些课程与时俱进,都来自最新鲜、最潮流、最熟悉的片段,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将一些复杂抽象的道理转化成有意思有意义的软知识。如此高效合适的教育方式,不得不说也是学校的智慧。
下面这张漫画你也许也看得很清楚,这是极大的对通识教育的误解,好像我拿一个文科专业、拿一个通识教育,投资很多时间,有很多好像无用知识没有用,毕业之后也就是戴着学位帽继续送披萨,不是的。我们要理解什么叫做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最后和大家分享理查得·雷文——耶鲁校长的一个观点:大学,尤其是优质的大学教育,本科四年,如果我们把学生仅仅训练成一个所谓的在某领域的专才,我们大学教育就失败了。而我们应该更加侧重跨专业的所谓的通识教育。
没错。面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我们应该培养有解决问题能力的“T型人才”。专业也很重要,你学医、学计算机,这些都应该学,但是在这之上不要忽略了通识,因为通识是学好那一切的基础,是在三十年的整个职业人生期间,不断地终生学习的基础。
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