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家里偷钱后,这位父亲的做法有大智慧 | 少年商学院

孩子从家里偷钱后,这位父亲的做法有大智慧

孩子从家里偷钱后,这位父亲的做法有大智慧

文丨Cecilia

少年商学院特约撰稿人

国庆假期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无疑是轻松愉快的,可以出门游玩或者在家休息。但对于重庆的一个九岁男孩来说,这个假期“太惨了”,不仅没得玩,还要捡废品还钱。

孩子从家里偷钱后,这位父亲的做法有大智慧

原来, 他为了打游戏,偷了奶奶的2000元。孩子妈妈表示,刚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第一反应也是非常生气,想要回家打他一顿。

但是经过一天的考虑之后,妈妈觉得打一顿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就决定换一个方式——让孩子亲自去工作赚钱,想办法把这2000块钱挣回来,体会钱的来之不易。

于是,这个九岁的小男孩就利用空余时间收废品赚钱。对于这种惩戒方式,他也说,“教训很深刻,以后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孩子从家里偷钱后,这位父亲的做法有大智慧

这件事情,涉及到一个在每个家庭里都挺敏感的问题——孩子偷东西了,爸妈该怎么教育?老祖宗留下的古训有云:“从小偷针、长大偷金”。

于是,爸妈们通常的做法是,轻则斥责,重则一顿胖揍,生怕孩子今后走上歪路。很少家长能和新闻中的妈妈一样,用更恰当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对于“孩子偷钱这件事”,另一个妈妈Cecilia认为,要先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单纯打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且听她分享她老公(下文统称为萌爸)童年时的一桩往事:

孩子偷钱了?先带去趟百货商店

故事要追述到上世纪90年代,萌爸刚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小学门口总有很多小摊,贩卖话梅、搅糖稀、汽水、冰棒等各种零食,涂着鲜艳的颜色,十分诱人。萌爸每天放学,都会买一些小零食。很快,零花钱就不够用了。

正巧这天放学,萌爸看见萌爸的爸爸(下称萌爷)的大衣挂在衣架上,萌爸一想,萌爷平时都从自己大衣口袋里掏钱,于是灵机一动,也跑去萌爷的大衣口袋里一模,还正好摸出来一张百元大钞。

当天萌爷穿着大衣上班,一掏钱,发现少了一百块,家里的大人还都说没拿过,于是萌爷就到萌爸小学门口等着了。

只见一放学,萌爸就领着几个小伙伴跑去小摊上选东西,还递给摊主一张醒目的百元大钞。萌爷这下心里有谱了。

孩子从家里偷钱后,这位父亲的做法有大智慧

等到小伙伴们离开了,萌爷就冲萌爸走过去,笑着说:“走,爸爸今天接你回家。”

萌爸当时一愣,心想是不是拿钱的事情暴露了?谁知萌爷载着萌爸就去了百货商店,问道:“想吃什么?”

“火腿肠。”萌爸说道。

萌爷又额外买了其他一些零食,然后才问道:“爸爸今天兜里少了一百块钱,是不是你拿了?”

“是。”萌爸小声地说。

“以后零花钱不够就跟爸爸说,别再自己从爸爸兜里拿钱了啊。”

“好。”

那天以后,萌爷给萌爸涨了零花钱,而萌爸再也没有偷偷拿过钱了。

多年后,萌爸把这个故事与我分享,只为了和我分享一个其实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孩子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零花钱不够,所以就自己拿钱了。别无他意。

MOOC《儿童早期教育》的课程中曾提到:12-18个月的孩子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觉得世界是围着自己转的;到2-3岁时,他们已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仍然需要大人的支持和帮助;再大一些,即使是上了上学,也未必能真正理解一些事情的边界,譬如——偷钱。

孩子从家里偷钱后,这位父亲的做法有大智慧

孩子可能并没有“偷钱”的概念

话又说回来,孩子知道偷钱是不对的吗?

其实“偷钱”可能是个假命题。在孩子建立物权观念之前,没有“偷”的概念,拿家里的钱不算偷。有的孩子完全没有物权的概念,觉得喜欢、需要就拿了。有的孩子隐约知道偷偷拿钱不好,但是并不知道有多不好。

先来看看萌爷的处理方式:

首先调查了解萌爸拿钱是想要做什么(买零食);

然后维护孩子的自尊(等其他小伙伴离去以后再带走萌爸),满足孩子的需求(买了更多的零食)以表达对孩子的爱,同时尊重了孩子的意愿(买了萌爸想吃的火腿肠);

接下来,不谈是非对错、也不对孩子的行为随便贴标签,而是淡化自己的反应,直接告诉孩子今后如何做(“零花钱不够就跟爸爸说,别再从爸爸兜里拿钱了”);

最后解决了孩子“偷东西”的根本原因(涨了零花钱)。

简直就是标准的教科书!

孩子从家里偷钱后,这位父亲的做法有大智慧

如果爸妈教得好,“从小偷针”的孩子,根本不会“长大偷金”!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冷成金教授(号称人大“四大名嘴”之一)曾在授课时说过这么一段话: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就能施于人吗?显然也不是。只有己所欲、人所欲,才能施于人,而且必须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形式!”

很多父母的所谓“商量”是走过场

说白了,比起一味斥责孩子这行为“不干净”,为人父母应该先关注,孩子到底有什么“需求”想要满足。

萌爸是因为想买零食而零花钱不够,才偷偷拿钱,而有的孩子“习惯性”偷钱,一般是对某些东西有长期的需求,不然就是这种行为本身能引起父母的关注。

就像有的孩子想和父母玩,发现父母不理自己,结果一讲脏话,父母就找急忙慌地过来了。于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脏话。

为什么不直接跟大人说出自己的需求,而要“偷”呢?

孩子从家里偷钱后,这位父亲的做法有大智慧

在提这个问题之前,爸妈首先要问问自己,平时有没有多和孩子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是以平等、轻松的方式聊天,还是总从自己的角度去试图“纠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萌爸说,家里每次都给固定的零花钱,从来没有问过他钱是不是够用,而自己也没有想过要去主动表达需求。

有的爸妈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和孩子商量。比如孩子希望买白色的衣服,而父母认为黑色的耐脏,于是买了黑色的。孩子虽然表面服从了,但内心深处想买白色衣服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

久之久之,父母再问孩子想要什么,孩子就会顺从父母的意愿,因为他知道自己即使表达了需求,也不会实现的。从表面上看,父母是在和孩子“商量”事情,但实际上,仍然是父母在做决定,并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

一言以蔽之,真正的教育是站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想问题,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接纳孩子。

 

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

最大的缺憾,就是没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

孩子偷钱后,这位妈妈的做法有大智慧

看国外孩子和借钱不还的小伙伴对话

避免孩子乱花钱的52个实用建议

荷兰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的金钱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