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问你,为什么网红店要雇人排队
文 | 鞠茜
斯坦福教育学硕士
本文摘自《斯坦福极简心理学》其中一讲
少年商学院的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收听《斯坦福极简心理学》,今天,我想来跟同学们聊聊从众效应。每次说到从众,我都会想起,我一个住在英国伦敦的朋友跟我讲的一个叫做“不存在的餐厅”有关的故事。
不存在的餐厅
故事是说,英国伦敦有一个小伙子,他平时的工作是给一些餐厅在美食杂志上写评论。因为他文笔不错,所以凡是被他刷过好评的餐厅,排名都会蹭蹭地往上升。时间一长,有一天这个小伙子灵机一动,就想啊,“既然我这么厉害,那如果我自己注册一家餐厅,然后给他写好评,能把它刷到排行榜的第几名呢?”
没想到他说干就干。他先是就在网上用自己家的地址注册了一家餐厅,起了个名字叫做“德威小屋”,为了让这个餐厅看起来还像模像样的,他还在这个餐厅的网页上,煞有其事地虚构了一个菜单。
当然,菜肴的名字也很不一般,每一道菜都跟一种情绪有关,有的是叫做“爱情”,有的则是叫做“舒适”或者“开心”等等,的确是吊足了人们的好奇心。至于菜肴的照片,也是尽可能地拍得高大上(下方有给出一些他当时拍摄的美食照片,你可以看一看感受一下)。
但是,要知道他可是零厨艺,也就是说,所有的食物都不是真的可以吃的。就拿这个看起来很诱人的巧克力甜点为例。其实,他就是在一块海绵上撒了点速溶咖啡粉,奶油呢也是用刮胡子用的那个剃须泡沫做成的,就连上面所谓的“巧克力浆”也不过是油漆罢了。
(用海绵、速溶咖啡粉、剃须泡沫和油漆制成的巧克力甜点)
要不怎么说这个小伙子实在很厉害呢,当他开始在各家美食杂志、各个美食点评网站上给这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餐厅写评论之后,他的这家餐厅的排名竟然从原来的倒数第一,慢慢往上升,很快就出现在了大众的视线里。
听到这儿,有同学可能会想,那如果有人要来吃饭怎么办呢?没关系,这小伙子早就想好对策了,他在自家餐厅的网页里声明,本餐厅只接受预约订位,而一旦有人打电话来订位呢,他就会告诉别人,预约已满。
(用剃须泡沫和洗碗剂制成的“米其林分子料理”)
就这样,一家排名靠前、又很难预约的餐厅最后竟然真的在网上成为了伦敦排名第一的餐厅,预定的各种电话和邮件几乎挤爆了小伙子的手机。
这个时候,小伙子开始觉得有点内疚和不安,他决定要做点什么,既然他已经拥有了一家口碑第一的餐厅,为什么不能真的开门迎客一次呢?于是,他先是用了4天的时间把自己家的破烂不堪的后院,改造成了一个温馨的家庭餐厅。然后,去超市买了一些速冻食物,准备用来款待客人。
(即将被改造成网红餐厅的后院)
现在你肯定在想,等客人们一到,这个谎言就会被拆穿了吧。结果却刚好相反,客人们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常,反而对端出来的菜品表示很满意。甚至还有一桌客人,在临走的时候,说还想要赶紧再排队预定下一桌,因为他们觉得在这里吃饭的用餐体验非常棒。也许是小伙子觉得这样做实在太不厚道了,他不仅当晚分文没收,而且半年后就在网上主动承认了自己的作假行为。
(客人在改造后的后院用餐)
这就是“不存在的餐厅”的故事。这个小伙子做的事情对不对,我们今天并不讨论。我想要问你的是,为什么一家并不存在的餐厅竟然能做到伦敦第一,为什么就连去过的客人也会对那些速冻食品赞不绝口呢?难道他们的味觉同时都失灵了吗?
原来是从众心理在作祟
我想,应该不是吧。事实上,这个伦敦小伙子利用的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的一种名为从众的心理效应(herd effect)。所谓从众,意思就是说,你虽然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你可能就会觉得这盘菜并没有真的那么美味,但是当你看到大家都说很好吃的时候,你就很有可能选择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转而跟着大家走,也说很好吃了。
这当然并不是一个个例。心理学家们对从众心理已经做过多项研究。其中最为经典的就要数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所做的“阿希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我们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
为了不影响实验效果,刚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向前来参加实验的学生,透露实验的真正目的,而是告诉他们,这个实验是为了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
而且,当一个学生前来参加实验的时候,他会发现,房间里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那5个人实际上都是阿希事先安排好的托儿。也就是说,在这个房间里,唯有这名学生才是阿希唯一的实验目标。
实验中,阿希会首先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来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事实上两张卡片上的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所以任何一个视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很容易做出正确判断。
但是,请注意了,接下来才是关键。在经过两次正常判断之后,那5个托儿就会开始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如果是你,在那种情况下,你会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呢,还是随大流,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的错误的答案呢?
你可能觉得自己肯定能始终坚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但结果恰恰相反。虽然有一些人始终保持独立作答,无视那些托儿的故意捣乱。但有更多的人则完全放弃独立思考,每次都选择跟随大部队随波逐流。最后,大约有四分之三的人至少会有一次做出从众的判断。
而事实上,在没有这些托儿干扰的情况下,他们出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阿希从这个实验证实了从众心理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都有可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为标准,形成印象或者作出相应的判断。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为什么会出现“从众心理”呢?其实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一方面,这可能是出于我们天生就具有的好奇心。你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走在路上,突然看到前方有好多人在排队买一种美食,你会不会停下来多看两眼?如果你这时又不赶时间,会不会也想要排个队买来尝尝看?当你站在队伍里,打开手机搜索一下,发现这竟然是家特别有名的网红小吃,这会不会更加坚定了你排队的决心呢?
所以,最近几年,有不少网红店不惜花钱雇人来给他排队,目的就是为了刺激人们的好奇心,事实上,那些东西是不是真的好吃到,值得你排上几个小时队呢,那就见仁见智了。
当然,另外一方面,这可能也是因为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做出正确的行为,并且得到别人的喜欢和接受。比方说,我第一次被带到西餐厅吃牛排的时候,因为我实在搞不懂应该点几成熟的牛排,所以,当听到跟我同去的几个小伙伴都说要五成熟的时候,我也就选择从众,也要了五成熟的牛排。
这里我所作出的从众选择,就是因为我缺乏相应的信息,为了不至于在朋友面前闹出笑话,所以才选择了跟大家保持一致。这里有没有同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呢?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巧妙利用从众效应
不过,请你注意,心理学家所说的从众并一定就是消极的。比方说,当我们进入图书馆的时候,因为看到大家都不说话,我们也就会自觉保持安静。所以,从众效应本身并没有好坏,用得好了,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该如何避免消极的从众效应呢?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经验。首先,要培养自己养成“凡事先动脑,后动手”的习惯。当你发现自己的想法或者做法与别人不同的时候,先冷静思考,不要急着采用别人的建议,先在脑子里想一想,假设自己真的采取了跟大家一样的做法,会出现什么情况。
比如说,当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出事的时候,刚开始,有一小部分人错误地以为碘能够防辐射,于是就去超市里抢购盐,结果很多人想都不想就加入,把很多地方的盐都几乎要抢光了。
那这些人如果能够设想一个场景,假如过了半年,福岛核电站的核辐射真的影响到了中国,而碘这东西如果真能防辐射,那市面上一定会出现与碘有关的药品,光靠盐里边的那点儿碘怎么可能治病呢?而且如果影响不到中国,或者碘不管用,你现在就买了一辈子都吃不完的盐,岂不是既荒唐又好笑?
好啦,今天就先说到这儿。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一讲,你又学习到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知识,叫做“从众效应”(herd effect),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效应。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为标准,作出相应的判断。这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从众效应本身并没有好坏,关键要看你用在什么场合,怎么用。要想避免自己落入消极的从众效应的坑,就要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个性,勇于反思、勇于质疑。
另外,平时你也可以多写写日记,通过记录来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为什么当初会有这样的想法,自己是否已经受了他人的影响而不自知。所以,可怕的不是从众,可怕的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