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的故事害了女儿一生?瑞典决定从小摒弃一切性别偏见 | 少年商学院

白雪公主的故事害了女儿一生?瑞典决定从小摒弃一切性别偏见

白雪公主的故事害了女儿一生?瑞典决定从小摒弃一切性别偏见

文|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我们分享过不少北欧教育的文章,如《“这两门课,打死我也不敢开!”从中国校长在芬兰的感慨说起》和《芬兰孩子长大后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因为这里的职业启蒙如此与众不同》(点击标题阅读),前者强调男生可以当“煮夫”,女生可以当木工,后者强调男生可以当护士,女生可以当CEO——让孩子从小跳出性别的束缚,从当下的兴趣选择到未来的职业规划,都敢于拥抱更多可能性。

今天则分享瑞典案例。这里以优质的幼儿教育著称,他们则从阅读开始,鼓励女孩跳出性别,主动开发自己的潜能。

扔掉白雪公主灰姑娘

男孩女孩要读一样的书

故事发生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一家叫做Nicolaigarden的幼儿园里。为了改进教学方式,园长Lotta Rajalin决定录下老师和孩子们日常互动的场景,探讨如何做得更好。

白雪公主的故事害了女儿一生?瑞典决定从小摒弃一切性别偏见

(园长Lotta Rajalin)

没想到,影片抓住了一个他们一直没有察觉到的细节——老师们会下意识地区别对待男孩与女孩。

以玩耍为例,老师会鼓励男生去操场玩,却让女生留在教室缝纫,似乎女生天生就是要持家、男生天生就该在外面闯;如果玩乐时受伤了,老师会温柔地安慰女生,但不准男生喊疼,只要求他们坚强一点,赶快回去玩。

而放到阅读上,这种性别差异就更加明显了。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一般会给男生英雄主义的探险小说,比如《纳尼亚传奇》,而给女生“英雄救美”式的故事。

这些故事的结局往往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乍听起来很温暖,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不对劲:

比如灰姑娘,在家里被欺负,接受;女巫帮她,接受;王子和她跳舞,接受;王子找到她要娶她,接受……从头到尾,她就没在哪件事情上采取过主动。

白雪公主的故事害了女儿一生?瑞典决定从小摒弃一切性别偏见

比如睡美人,受诅咒的是她,被亲醒的是她,但她的喜怒、性格呢?

白雪公主的故事害了女儿一生?瑞典决定从小摒弃一切性别偏见

比如豌豆公主,她嫁给王子的原因,只是因为她被一颗垫在二十张床垫子底下的豌豆膈着了……这哪里还是爱情应该有的样子?

白雪公主的故事害了女儿一生?瑞典决定从小摒弃一切性别偏见

再比如不少女孩最喜欢的白雪公主,故事中的皇后为了外表就不择手段,王子也还是因为白雪公主的外表而一见钟情。似乎在暗示所有女孩:只要有颜值,只要够乖巧,你什么都不用做,就会有人来爱你。

白雪公主的故事害了女儿一生?瑞典决定从小摒弃一切性别偏见

但是,老师们、家长们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这是因为,大人们已经下意识地认为“男生从小就比女生勇敢”、“女生天生就比较文静”。这种天性论并无科学证明,仔细一想,简直是“男主外、女主内”等刻板印象的变形。

而如果家长从小就把这些想法灌输给女孩,她们真的会被偏见束缚,觉得“我就是比男孩差”,进而打击了自己的信心——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对不同国家的男孩和女孩进行调查,最后发现,哪怕女生在PISA科学考试中的成绩和男孩相当,甚至优于男孩,她们在“将来可能从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工作”上的信心,却要比男孩们弱得多。

而且,这种影响会一直持续女孩们的一生!

于是,园长Lotta决定丢掉书架上那些满是性别歧视的图书,为孩子们重新挑选儿童读物,类似《美女与野兽》这种强调“男女平等”的童话才会继续保留——故事中,女主角贝儿的专长不是做家务更不是打扮,而是思考和学识。她真正吸引野兽的不是美貌,而是独立、自信的人格。

白雪公主的故事害了女儿一生?瑞典决定从小摒弃一切性别偏见

此外,为了进一步淡化孩子的性别界限,老师还把单亲父母、收养孩子的家庭甚至同性家庭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永远不要擅自帮孩子选择

但这只是个开始,园长Lotta发现,这种性别上的区别对待,不仅出现在幼儿园,还会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英国有一项研究发现,在课堂上,老师会更频繁地请男生回答问题、给予更多的建议和指导,因此,男孩就拥有较多学习机会;而当学生有违反纪律的行为时,女生会更容易“被放过”,男生的过错却被放大。

再看以色列。教育学者在研究高中生数学成绩时发现,老师居然会给男生相对高的分数,那些因性别偏见而得到低分的女学生,进入高中后,数学的表现真的会更差。

这种无意识的性别偏见,正在压缩女孩的未来,阻止她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园长Lotta Rajalin曾用一张画着两个交叠圆圈的图告诫家长:当我们认为“男生就应该……”、“女生就应该……”时,孩子的人生就失去了一半的可能性。

白雪公主的故事害了女儿一生?瑞典决定从小摒弃一切性别偏见

这种例子屡见不鲜,从小时候挑玩具,到长大后选学科、专业和职业,刻板印象无处不见:女儿理科思维不好,读文科吧;女孩抗压能力不强,找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女孩性格细心又顾家,最适合做全职妈妈……

难道女孩就应该这样草率地决定一生吗?不是的,于是,园长Lotta联合瑞典的其他幼儿园,推出了更系统的改革——强调不分男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老师要针对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

比如说,老师们不能要求女孩们去办家家做饭游戏,木制或乐高积木也不是男孩们的专属玩具——每个人都可以去玩自己喜欢的玩具。

再比如,在孩子还没挖掘出兴趣前,老师不能先入为主地“替他们选择”,而是鼓励孩子们什么都尝试一下,直到找到喜欢的活动为止。

如果有男孩对女孩说:“你不应该去踢足球,那是男生玩的游戏。”老师会适当介入,反问男孩“为什么只有男孩可以踢足球呢”,引导孩子们去反思“这种感受是哪里来的”、“女生真的不应该踢足球吗”。同样的,每当男孩们弄疼自己的时候,老师也要像安慰女孩那样安慰男孩,一视同仁,才是真正的平等。

这种改革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可,园长Lotta认识的一位家长就曾对她说,“我们选择你这所学校,就是因为学校教孩子们,不仅女孩可以哭,男孩也可以。”

然而, Nicolaigarden提倡的性别教育理念如此与众不同,也招致了不少批评。最主要的反对声音,就是担忧孩子会因此分不清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出现对性别的错误认知?。

来自瑞典Uppsala大学的一位学者更严厉地指出:“这根本是从小开始洗脑,如果男孩就是比较喜欢玩石头,女孩倾向收集花朵,老师难不成要阻止他们?”

但是,面对这样的反驳,院长Lotta也毫不示弱,她曾在Ted演讲中公开解释这套教学方式:“我们不但没有禁止孩子做喜欢的事,反倒是把选择的自由还给孩子。用‘加法’来解开性别偏见,才能给予孩子更宽广的可能性。”

白雪公主的故事害了女儿一生?瑞典决定从小摒弃一切性别偏见

(孩子们在Nicolaigarden幼儿园)

为了进一步证明, Lotta主动邀请Uppsala大学测量教学效果。他们对80位3到6岁的小孩进行访谈,结果发现,相对于传统幼儿园,接受这套教学方式的孩子更愿意和陌生的异性小朋友一起玩耍,而且也展现出更少的性别刻板印象。最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完全能搞清楚男女的区别,并没有出现外界所说的的“性别混淆”现象。

激发女孩的潜能

从挑选玩具开始

研究的结果如此乐观,越来越多瑞典幼儿园也开始借鉴这种做法。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家长们也逐渐意识到必须从细节做起,让孩子远离性别的束缚,于是开始购买更多强调性别多元化和平等的绘本。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美国有研究指出,高达57%的绘本的主角为男孩,只有31%的绘本的主角为女孩。这意味着,我们在给女孩选书的时候,应该多注重以女性视角和口吻描述的故事,有利于女孩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更多的认同感,摆脱“男孩重要、女孩不重要”的想法。

白雪公主的故事害了女儿一生?瑞典决定从小摒弃一切性别偏见

当然,改变读物只是第一步,要真正激发女孩的潜能,让她们意识到自己与男孩并无区别,同样可以追寻自己的梦想,还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 鼓励女儿玩“男生的玩具”,而不是只有芭比娃娃。比如磁铁积木,既是实用的指引工具,也是有趣的玩具;再如剪纸、拼图和折纸等,则可以进一步培养她们的动手能力,鼓励她们发挥创造力,把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到实处。

2、 带女儿去户外探索,不弄脏绝不回家。去森林看萤火虫和毛毛虫、去海滩堆沙子、去大自然建造一个鸟窝……过程中千万别怕弄脏,比起做漂亮的小公主,成为愿意尝鲜的“女汉子”更可贵。

3、 每赞扬一次女儿的外表,至少再赞扬两个她所取得的不基于外表的成绩。仪表和礼貌很重要,善于打扮也是一个很好的特质。但更重要的是,充分地肯定她们的努力与品格。

4、 别让女儿只跟女孩交往。邀请男孩子来参加女儿的生日派对或远足活动,让女儿自由自在地在附近篮球场玩耍、参加一个有男有女的运动队。她将学到,男孩做的一切,她也能做到,甚至她能做得比男孩还要多。

在今天这个讲究男女平等、竞争压力极大的社会里,我们并不需要跟性别意识做激烈的斗争。相反,如果我们都希望所有的女孩,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充满好奇心、永远不拒绝尝试的人,就更应该跳出性别这个框架,给予她们充分的自由和可能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