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孩子都热爱画画?
文| 大J小D
坐标纽约的全职妈妈(运营有公众号“大J小D”)
我重回校园去学习早期幼儿发展,选了一门课程叫Art with Young Children(艺术与儿童),刚刚上完,受益匪浅,真的把我以前模模糊糊知道的内容、还有很多不知道的知识都串了起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就算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当我们重回幼儿园去看事物,我们是否错过了什么,我们到底有过怎样的认知偏差?
为了帮助我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课堂上,老师还带着我们参观了一家示范幼儿园里的作品、也放了很多孩子们在课堂里表现的作品。今天先不分享我在这门课里学到了什么,反而想和大家说说其中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少年商学院微信曾分享过《为什么美国孩子都会画画》,今天可以算是姊妹篇吧。
画画的第一步
先学会管理好工具
这家幼儿园,从孩子3岁开始就引进了水彩画。我当时听完并不觉得意外,女儿大概2岁半时,我和她在家也玩过水彩颜料。但当老师告诉我,第一学期大部分时间,孩子们都没在画画,而是在学习如何拿画画的工具时,我就震惊了。
回想当时自己在家和女儿玩水彩画时,我基本上都是“服务上门”的,女儿只需要乖乖套上围兜坐在桌边,其他的颜料啊、画笔啊、水啊都是我摆放好的。本来嘛,画画,不就是让她画就好了,之前之后都不需要她参与啊,这么小的孩子,越参与越添乱啊。
(这是教室里贴的顺序表,帮助小孩子们记忆)
这个幼儿园,画画这门课的第一个学期,大部分时间就是让孩子学会排队、等待、按照指令一样一样拿工具、包括作画完毕后,如何把脏的工具归位。
老师当时和我们说,画画不该只是最终的目的,整个过程,其实也是宝贵的学习经验。看似在“浪费”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学会了自控(等待)、锻炼了短期记忆力(要记住这一步一步的指令)、还学会了对工具的珍惜和爱护,更加锻炼了独立能力。
连打水也是需要这些3岁孩子自己做的,但是,他们端着盘子再去打水,容易打翻,所以特地要求孩子们先把盘子放回桌上,然后只拿着水杯去接水,再回到桌上开始作画。
老师说,就这一点,大部分孩子一开始都无法做到,常常出现拿着铁盘来到水池,或者直接全部带到水池。还有一些孩子拿着水杯去水池的路上被其他事分心了,然后就忘记自己要干什么了。
(这些照片都是实拍的,这张有点抖了,大家凑合看)
这样,没有怎么画画的一学期下来,这个班级的孩子能力却都提高了不少了,做事更加有条理了,变得更加专注了,学会了等待的概念,也真的爱惜这些工具了,非常有主人翁精神。
“过程比结果重要”,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但我们每天是不是都会不自觉地去犯这样的错误呢?
读绘本时,我们追求的是让孩子静静听完一整本,却忘记了,即使孩子只感兴趣一两页,我们多围绕着这两页进行观察、讨论、提问甚至编故事,这样的教育意义,完全不必读完整本绘本差,甚至还更好。
出门旅行时,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把必看景点展现给孩子,却忽略了孩子蹲在地上看昆虫小草、抬头看白云蓝天的求知欲。也许那时,我们不催着孩子说,“快来看这个”,而也是蹲下身,鼓励孩子提问,告诉孩子那是什么,也许我们展现给孩子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吧。
(这是我们上课的情景,老师在教室里讲解这些孩子的画作,教会我们该如何向孩子提问,如何称赞孩子的作品)
成人的价值观里有太多的“值得不值得”,但这无形中也阻碍了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去养育孩子。
谁说,一定要画出一幅画,那就是值得?
谁说,一定要听完整本绘本那就是值得?谁说非要“到此一游”那才是值得?
这个老师,我们的孩子,其实在告诉我们,活好当下,利用好当下,每时每刻都能变得“值得”,关键我们是否有这样慢慢体验的心态。
放任孩子毁了杰作
这个老师让我佩服
第二个故事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在我说之前,大家不妨看一下下面这张作品,是一个6岁孩子画的。
看到这张作品时,我已经上了几堂课了,知道不能评论画的好坏,但从这幅画本身来看,我们都明白,这个6岁孩子的艺术启蒙还处于非常初级阶段。
接下来,让我们都大跌眼镜的是,老师开始播放了这个孩子当时在课堂里作画的整个过程的视频。
6岁的孩子爱边画边自言自语,从视频里我们看到,她在特别认真地和老师说,她接下来要画一个长颈鹿,这是她在动物园看到的。
她的确也这么画了,大色块的运用、画面的排布都特别特别好,而且她边画边自言自语,说,“这个长颈鹿爱吃树叶,而且它很高,总能吃到树枝上最高最嫩的树叶”。边说着,她就在一旁画了一棵树。
整幅画特别特别美,而就在这时,她又自言自语道,“天黑了,太阳落山了,长颈鹿要睡觉了。”刚说完,她就用毛笔蘸了黑色颜料,大笔一挥,把刚才的那幅画全部涂掉了。这就成了大家开头看到的那幅黑乎乎的作品了。
我首先震惊的是,当时老师竟然没有阻止而“毁了”这么一幅漂亮的画作。
老师说,画画只是孩子思想表达的途径,我们不该为了看上去的“美好”,而去破坏孩子表达的完整性。老师说,当时他在那个孩子的画作背面,写下了这个特别美好的故事,希望他的家长和更多的老师们可以真正地去聆听孩子们在作画时的想法。
No judgement,可以真正做到不做预判地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这是我们父母一辈子的修行。
孩子小的时候,一哭,我们就下意识地说,“又不乖了”;
孩子开始读书了,只要成绩不好,我们马上说的就是,“没有努力”。
可是,我们可曾真正放下预判,去用心倾听和观察,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吗?
当我们真的愿意这么做的时候,也许我们就会发现,看上去“一塌糊涂”的画作背后,竟然有一个这么美的故事和图画;看上去调皮捣蛋的行为背后也许藏着的是一个想要表达爱的心意;看上去成绩糟糕的结果,也许透露着的,是孩子已经努力,却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求助。
可惜,我们都太爱用自己的经验下结论,于是很多时候孩子们的这些表达都被忽略了。下一次,当我们再有这样的下意识反应时,请提醒自己一下,这幅黑压压图画的故事。
纽约这边的学习都是按照学分制的,修完一门课是一个学分,每个学分是1500美金(我估计是离开学校太久了,真的觉得好贵好贵啊)。昂贵学费的背后,我却深深感受到,贵的不只是知识和技术,最贵的其实是这些教授们“以孩子为主导”的态度和心态。
“不要尽想有用,而要多想无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而要考虑过程”,这才是真正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