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坚持的“挫折教育”,可能反让孩子变得脆弱 | 少年商学院

你所坚持的“挫折教育”,可能反让孩子变得脆弱

你所坚持的“挫折教育”,可能反让孩子变得脆弱

有态度的国际化家教指南

点击标题下方“少年学院”关注

文|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最近一个小视频很火,画面中,小女孩梨花带雨,撅着小嘴特别委屈地对爸爸说,“你有一个缺点——老是让我不开心。”

爸爸可不示弱,回应她,“如果不在家里锻炼锻炼,多遇到点不开心的事情,你这样的抗挫折能力……以后长大了,离开爸妈了就完蛋了,所以要经常让你不开心。有没有道理啊?

你所坚持的“挫折教育”,可能反让孩子变得脆弱

小姑娘禁不住翻了个白眼,说“我可不认同”,还补了一句,“小孩要是老不开心,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那样就不能健康长大了。

你所坚持的“挫折教育”,可能反让孩子变得脆弱

视频很短,观众们看一看、乐一乐就过去了,但这对父女的交流其实极具代表性。亲子教育专家“爱读童书妈妈小莉”认为,这反映了不少父母对“挫折教育”的认识误区,那就是——管你高不高兴呢,那是后话,不趁小经历点挫折,将来怎么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应对人生挑战?

确实,这些父母所说的其实都是假的“挫折教育”,正把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下面我们就谈谈自己的观点。

 

有些“挫折教育”

正在毁掉孩子的自信

物质生活好起来后,很多家庭开始推行“挫折教育”。而主流的挫折教育,就是在孩子的生活中“故意”制造点挫折,通过让孩子不断尝试失败,来激发其潜能。但这种挫折,很多时候却把孩子推到了父母的对立面,让孩子失去自信之余,也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

央视主持人董卿就是个从小接受所谓的“挫折教育”长大的孩子。她曾在北京卫视《BTV秀场》对她的专访中,提到了父亲在她童年时期的极端严厉:

不能照镜子,不让妈妈给我做新衣服穿。因为“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

主动承担家务,每天刷碗、擦地。中学以后的寒暑假,都去勤工俭学,因为要磨练意志。

15岁那年,我第一天到宾馆当清洁工,十个房间,20张床,一个人打扫。那种席梦思床垫,特沉,我两个手抬都抬不动,还要一手抬着床垫,一手迅速地把床单塞进去,然后再把四周叠成平整的90度角,一上午只干了两个房间,别人都去吃饭了,我还在那儿傻乎乎干着。父亲只告诉我要坚持,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

天没亮就去跑步,每天要跑一千米。一个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觉特傻,整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像都看着你,像阿甘一样。

你所坚持的“挫折教育”,可能反让孩子变得脆弱

(董卿在《挑战不可能》节目里回忆父亲对自己的严厉时,泪洒现场)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提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形容一种因为反复的失败而造成的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态。

董卿的父母代表了一类家长——“我只管发布任务,你完不成也得完成;我只管要结果,你多痛苦也得忍着……”长此以往,孩子要么彻底丧失自信,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要么拼了命地完成父母的期许,却还是一次次对自己失望。

董卿就曾说,自己心理上最难以接受的,是爸爸对自己永远都不满意。

“我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饭。因为一家三口每天聚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也就吃饭那点工夫。一上桌,他就开始唠叨,你这个怎么怎么样,那个怎么怎么样,我经常是一边吃饭一边哭。我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儿,就是我爸出差了,乐得手舞足蹈,总算有两天能看不见这个人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要不是父亲这般压力,有董卿出头的这一天吗?”这是个可怕的反问,因为它用董卿成名的光环,掩盖了她儿时几尽残忍的经历,掩盖了千千万万个最终没能像董卿这般崛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即使降落在一个物质优裕的家庭,也将一直戴着精神枷锁成长。

你所坚持的“挫折教育”,可能反让孩子变得脆弱

真正的挫折教育

让孩子积极处理生活烦恼

其实,真正的挫折教育,从来都不需要主动去制造困难,因为孩子的生活中,已经有无数烦恼了,父母如果能引导孩子正面积极地把这些问题都搞定,已经是大功一件。具体应该怎么做呢?美国父母杂志专栏作者、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对心理学颇有研究的Aviva Patz给了4点建议:

1、告诉孩子“赢只是一种可能”

有考试就有可能不及格;有朋友就有可能被排挤;听讲了就有可能会忘记老师说过的知识点;好不容易组织一次的野餐,有可能因为下雨而取消;畅销的玩具,就有可能卖光……别以为只有大人才会闹心,孩子的生活中也有一大堆不容易的事,这时候,让他们懂得提前管理自己的期待值,他们才不会当事情一不符合自己的要求,遭遇了点小麻烦,就觉得天塌了下来。

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画饼,比如参加一个运动项目,就先描述一遍以后他们参加比赛时如果赢了会有多风光……但这时候,和孩子说清楚,“赢得比赛只是一种可能,受苦受累却是一种必然”就很有必要,就算到时候目标没有实现,他们也不会感到失落或者被欺骗。趁着这个时候,你还能告诉他们,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2、给孩子消化挫败感的时间

和前面提到的“管你高不高兴”式的父母相对应的,有另一种家长,当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身边,安慰他们,其实,留足时间,给孩子自己消化挫败感至关重要。

下次当孩子哭着回家,向你诉说某件事情的时候,记得先问他们:“当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然后问他下次能采用什么方法来改变这种情况。让孩子真正地思考起来,他们才能想出更多的解决方案。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想法,否则你会打击TA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创造力。

你所坚持的“挫折教育”,可能反让孩子变得脆弱

3、“你真聪明”VS“你真努力”

现在我们已经明确,家长要适时出现,给孩子一些鼓励,但怎么鼓励,才能让孩子更好地面对挑战,战胜挫折呢?

有这么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让400个五年级的孩子完成一份较难的拼图,由于拼图难度太高,两个组最终都没能完成。然后,研究人员又让孩子去完成一个更容易的拼图,结果,被夸“聪明”的孩子因为没能完成第一轮的拼图而倍感受挫,表现比上一轮差了20%,而另一组同学的表现则比第一轮提升了30%。

这说明了,对努力、认真等具体行为的鼓励,能让孩子更好地面对挑战。所以,下一次当孩子们遇到困难,你可以从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一些积极行为切入,给他们信心,比如参加比赛,我们可以说,“你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做了非常全面的准备”、“最近你特别注意调整自己的状态,看上去效果很好”……

4、鼓励孩子主动尝试新事物,而不是让其上山下乡、吃糠咽菜

崇尚所谓“挫折教育”的家长往往会给孩子安排非常多“吃苦”活动,比如这几年非常流行的上山下乡、吃糠咽菜,但孩子往往只对好玩的或者他们擅长的运动感兴趣,如果他们因为“吃苦”而耽误了自己主动发掘、尝试新事物,他们会失去很多开阔视野的机会。

还是那句话,挫折是生活的主旋律,我们没有必要主动给孩子“添堵”,鼓励他们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会更有内在的动力,去坚持到“放弃我也不后悔”的那一刻,他们才能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收获真正强大的内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