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的弯路和沉默的大多数
全球创新教育人士交流平台
点击标题下方“少年商学院”订阅
口述丨李锰 北京世青国际学校
升学指导教师&校长助理
采访丨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逃离”已经成了身边朋友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尤其是做家长的,职业瓶颈、竞争压力、学区房、雾霾……似乎 每个人都非常焦虑。我是在北京长大的,所以特别能理解为前几天的网络热文《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感到共鸣的人的心情。
但是,今天我要分享的,是有点为因为逃离而又走了弯路的小留学生家庭而感到难过的事。最近几年,低龄留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15年光去美国这一个国家读初高中的大陆孩子就有4万多,2016年度已经超过了5万,还在继续高速增长中。
因为工作关系,我考察过非常多的海外学校,也指导过非常多想初中甚至小学出国留学的孩子。但现在如果你问我印象深刻的孩子,竟然大多是留学失败的典型。这确实有点让人难过。重要的是,这些留学遇挫或失败的孩子家庭,他们大都选择了沉默。希望我的分享能对正寻求在另一种教育体制里突破的您有一点启发。
出国前尖子生,回国后交白卷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认识的一个小女孩。她在小学五年级结束的时候离开北京,一个人去了英国,在那里读了两年半又回来了。不是因为学习上有问题,她在英国读的是最顶尖的寄宿制女子学校,一所声名显赫的贵族学校,学费令人咋舌。但是家长慢慢发现,和家庭分离太久了,孩子的性格、和家长的亲情关系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让孩子这么小就一个人出国,怎么看都是有点不可思议的。这位女生小学读的是北京一所很有名气的公立小学,还是尖子生,英文能力十分出众。为什么要留学呢?原因是一次全家去英国旅游,偶然发现了这家几百年历史的学校。您可以想象,校园跟哈利·波特电影里的城堡一样,谁都会被震撼到,她的父母就当机立断,坚决认为“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回来后紧锣密鼓地筹备,很快就把孩子送去那儿了。
这个小姑娘到重新回到中国后,已经两年半没学过中文字了,参加考试作文基本上是交白卷,中文基本上已经丢掉了;数学能力也达不到要求,因为西方教育对低龄的孩子的数学要求很简单;英语上,她在英国的时候,英文成绩全A,但是回国后考试也答得很一般,她给我的解释是“我三个作文都会答,但是我的时间不够”,因为她在英国的时候,没有这么紧张地训练或考试过。
最关键的是,她有两年半脱离了爹妈的视线,心理上其实有一些问题,还好国际学校就给她配了心理咨询老师,每周和她面谈一次,进行辅导,帮助她慢慢适应中国的东西。现在已经不像刚回来的时候那么不配合了……这个恢复的过程,耗费了孩子、家长很大精力。
这样的案例其实并不少。反映了低龄留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走不走由家长决定,他们多数并没有完全尊重孩子的意愿,有的孩子愿意走,家长反对;有的孩子不愿意走,家长非得往外送,这是最大的矛盾。
“脱北者”,“逃离者”
第二个故事,是另一群“逃离者”的故事。
我最近接触的一个五年级的小男孩,属于最近出现的“脱北者”,也就是为了逃离雾霾而计划离开的人。他读的是北京很牛的一所公立小学,还是尖子生,他妈妈当时通过“在行”约我做留学方案,我是劝她谨慎考虑的,因为孩子太小了,而且他们家计划不陪读,儿子自己去美国,家长还在北京待着。她的考虑其实也很现实——儿子在北京的时候三天两头要去医院,一到洛杉矶就没毛病,一回北京又老去医院……家长出于健康的考虑,只能把儿子送走,尽管可能也要付出其他方面的一些代价。
现在,孩子一个人出国的越来越多。我朋友的女儿现在读小学6年级,今年8月准备去波士顿读书,也是孩子自己一个人,因为父母都是做律师的,到了美国没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他们家的原因要更复杂一些,雾霾、教育道路、小升初,还有食品安全……并不是说觉得中国教育不好。
除了对“雾霾”的逃离,还有对更优质教育资源的主动选择。比如我工作的国际学校的两个学生,一男一女,男孩是打冰球的,八年级就出国了,因为在冰球运动上,中国的训练资源、比赛规格都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只有美高技术学校的联赛规格够高,又有很棒的教练员,可以培养孩子以后进大学校队,打职业大联盟。女孩呢,是去了洛杉矶读一个艺术学校,上午半天是文化课,下午半天是艺术培养,包括形体、戏剧、表演、音乐等,艺术高中是美国私立学校里一个特殊的类别,而中国并没有这个类型的高中。
说他们在“逃离”其实不太恰当,用“主动选择”可能更好。
但是,因为中西文化与个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是每一个逃离者,或主动选择者,都能在国外适应下来的。我们学校收到的一份入学申请,男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读军事化管理的男子学校,家长已经收到了美国高中的劝退通知。因为GPA达不到要求,学校放弃他了。
学生在美国私立学校的国际学生身份是校方给予的,也可以随时剥夺。因为学术作假,违反校规,GPA过低被开除是很难挽回的,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学费是一分不退的。失去移民局给予的F1身份,必须马上离境,否则还可能引来非法滞留等等法律问题。
中国学生在美高被劝退的比例还是蛮大的,劝退的原因也蛮多,比如抽烟,在中国可能只是批评教育,在美国不到19岁吸烟可是违法的,得马上开除,再就是GPA成绩2.0以下,表示日常表现成绩很糟糕,学校就要开除。
这样“回流”的孩子会很尴尬,实际上我是反对他们回国的,因为直接从美国回来学业很难延续,学的很多东西在中国接不上。比如说,美国高中留学生必修的美国历史等文科课程。国内多数的国际学校开设的是不隶属于任何国家的IB项目,这是一个探究式的特殊教育项目,学业上强调文理兼重,数学和实验科学的难度很大。重文轻理的美国高中回流的孩子往往跟不上国际学校的进度,很多需要回流以后留级重修。
再者说,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回流国内的学生,国内的国际学校也是不能容忍的。
这种时候,家长不去解决孩子的学习目标的问题,盲目地给孩子换国家、换学习环境,实际上不会有任何变化,孩子就是不想学习,在美国、中国、加拿大都是一样的。基本上,对于9、10年级的孩子,正常国际学校都会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职业理想,以后想干嘛、想上什么大学、去哪个国家,都得说得出来,但很多孩子说不出来,只知道“我爸让我去美国”、“我妈让我去加拿大”,这肯定是会有风险的。家庭只是提供资源,不解决孩子的目标问题,这是巨大的隐患。
有些坑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这些不断折腾来、折腾去,付出巨大代价,但却只能沉默不语的孩子,其实挺让人同情的,因为只要父母有明确规划,这些坑都是可以避免的。
比如出国前让孩子先做好预备衔接。到了美国第一年听不懂的有很多,出国前除了英语方面的培训和考试成绩,先预习一些美国中学的学科课程作为衔接也是有必要的。比如先学美国历史,这是必修课,孩子躲不开的,让孩子提前接触美国的课程和学习方法(点击左下“阅读原文”查看详情),先了解、熟悉,他们到美国以后就不会两眼一抹黑。
另外,至少应该让孩子参加一些游学或是微留学的活动,譬如孩子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或逆反心理,也非常重要。选择项目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察主办者的口碑和品质,不要被管理失当的夏令营毁了孩子们的留学梦。
我学校的一个男孩,在社会上报名参加了一次美国游学活动。他的短期寄宿家庭是一个黑人家庭,这个家庭呢,生活习惯、卫生条件比较糟糕。这个男孩北京的家庭很优越,突然到了一个比较穷的家庭,马上就受不了。加上这个家庭的主人给他的印象很糟糕、粗鲁、对外国学生也并不友善,彻底把这个孩子对美国的印象给毁了。尽管他的能力可以申请美国最好的大学,学生也知道美国的高等教育资源更优越,但最后他依旧选择去了多伦多大学。
如果反过来尽管一次不愉快的游学经历,令一个孩子放弃了美国留学计划,但反过来说,之前你都不让孩子去这个国家,你怎么能那么大胆就把孩子直接送过去留学?
我帮助过的低龄留学生,也有不少顺风顺水的。最早接触的一位原来是深圳实验中学的模范生,高一结束转到美国伊利诺伊州读私立高中,现在已经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定居在芝加哥附近的小镇子了。他在的那个镇子,说中文的人就他一个。但他在那儿生活很愉快,没有任何障碍。
他出国比较早,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么齐全的前期规划方案,但他有一点比较突出,就是个人独立意识比较强。
整体来讲,低龄留学比较顺利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教育都很成功,孩子读公立学校、国际学校没太大差别。在中国就是优秀的学生,到了美国也一样出色;而在中国很糟糕的,到了美国也不行。很多家长期待给孩子换一个环境,这个孩子是不是就成了?其实没戏。除非,这个孩子有某一方面的特长,在中国被压抑掉了,那么他到国外就很有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我上周在北京电视台一个节目做嘉宾,话题叫做《差生逆袭哈佛》。节目组邀请了一位哈佛毕业的成都小伙子,导演安排我和他进行对话,解读一个差生如何获得学业的成功。他在中国读高中时候,成绩是全班排名倒数第三名的孩子,但是他在体育方面的天赋已经显露出来了,但因为高考不看,所以并没有被中国的老师所重视。
于是,开明的父母同样选择了让他低龄赴美读高中。他到美国波特兰附近的小镇读高中,小伙子打橄榄球、打篮球,成为了同学的偶像,作为从小镇走出来的第一个哈佛学子,他成为整个美国小镇居民的骄傲。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他最后的成功,也不能叫“逆袭”,只是他的才能被发掘出来了——他读的就是美国高中,学校运动队的教练看上这个孩子了,每天五点钟起来一对一教他打橄榄球,培养他。
每年数以万计的小留学生涌出国门,类似低龄留学失败的案例我们相信是大量真实存在的,但是你得不到数据。还是那句话,这些孩子回来以后,多数家长都选择了沉默。但是不表达,不代表这种案例少,一言以蔽之,只要父母提前规划,全面考虑并权衡,有些坑我们完全可以避免的。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