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8岁的“小马云”吧,他还是个孩子! | 少年商学院

放过8岁的“小马云”吧,他还是个孩子!

放过8岁的“小马云”吧,他还是个孩子!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的第1402次分享,作者是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兼CEO张华。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近,江西农村一位名叫范小勤的8岁小男孩,因为长相酷似马云,而被动成为“网红”,生活再一次失去宁静(2015年就曾被消费过一把),每天形形色色的人各怀目的,络绎不绝来到他家。于是他上学总是迟到,因为老被“围堵”,经常脱不开身…… 

我仔细查证了方方面面的消息,心里感到一阵难过。只想说一句:放过范小勤吧,他还是个孩子! 

▋那些乐此不疲消费或消遣“小马云”的人

至少有四类人对这位“小马云”感到兴奋或异常。 

第一类,消费范小勤的人。包括号称要邀请他拍电影、参加商演、代言的土豪或骗子,以及那些来范小勤家里做直播,或是各种拍摄的“网红”或网络推手等等。媒体报道中有一个细节,说范小勤家里,特别是8岁的他,对突如其来的热闹与邀请非常无所适从。本来话就不多的他,变得更加沉默。更有一些人在和范小勤合影拍照或录视频过程中,“担心他中途跑开,就使劲按住他。”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暴力行为!这些人,大都觉得自己文质彬彬,却在干着世界上最粗鲁的事情,剥夺一个孩子说不的权利!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自己对今天被称为财富偶像的马云不可触及,于是转而在这个8岁的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虚荣与幻觉,吸食着精神鸦片自得其乐。 

放过8岁的“小马云”吧,他还是个孩子!

(11月17日晚,一位来自北京的摄影者在给范小勤拍视频。)

第二类,是一些媒体或自媒体达人们。我说的媒体和所谓“达人”,一个前提是有基本的职业操守,绝不包括哗众取宠或同有消费范小勤之嫌的类型。但即便如此,我发现我所尊重的几家媒体,在这件事情上做得亦不够专业主义。譬如其中一家报道称“小马云”获得了马云资助,“愿意承担其上学费用,供到大学毕业”。还专称消息源是“马云内部邮件”。

这家媒体后来删除了自己先前的报道。随后的2016年11月13日,阿里巴巴就“小马云”事件给了官方回应,并没有声称任何的资助上学事宜,而是称范小勤的背后是沉重的现实:“社会还有那么多未脱贫人群,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让人深思和焦心。”这个回应倒是得体,一来没有陷入“套路”或被道德绑架,二来呼吁大家不要把此事娱乐化。

放过8岁的“小马云”吧,他还是个孩子!

(范小勤又一次上学迟到了,因为家里的访客实在太多了。)

第三类,是地方政府官员。据《新京报》报道,江西永丰县委一位常委带着镇里和村里的领导到范家“进行了慰问”,而且宣传部长拿出500元红包以示关心,并称“不会忘记困难群众”。 我不想贸然说这位官员的作秀成份,但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范小勤长得像马云而被外界广泛关注,他还会过来慰问吗,会记起这些困难群众吗?

放过8岁的“小马云”吧,他还是个孩子!

(范小勤一家。他的爸爸20多岁时被毒蛇咬伤无奈截肢了右腿,他的妈妈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导致智力障碍。)

▋乡亲的猜忌或谣言是不能承受之重

第四类,是范家的同村乡亲们。不管是有人真心想帮助范小勤,还是借机营销、虚情假意,这些在很多同村人眼中,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范家“出名了”、“发达了”。据报道,范小勤的父亲称村里谣言四起,“有爱心人士送了四斤猪肉过来,他们(村民)就说送了五六十斤。”“还有谣言说我跟人合作拿儿子去赚钱,拿了几十万。”范父的苦恼无处宣泄,经常蹲坐在板凳上抽闷烟。

这一点是我最为痛心的。上面提及的前三类人,终有一天会散去,但是作为范家的故土,作为他们祖辈生活的家园,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环境甚至“整个世界”,如果这里的人对他们失去了信任,相反抱以猜忌或是恶言相向,这对范家来说,才是最大的痛苦,和最宝贵财富的失去。范小勤本来就比较木讷,其他孩子很少跟他玩,今天他的走红,势必会使他在村里更加孤独或被孤立。 

放过8岁的“小马云”吧,他还是个孩子!

(村里关于范家的传言很多。这让他们很困惑很难过。)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但是今天,范小勤被剥夺了安静的权利,和成为他自己的自由。他其实从来没有代替形形色色人群表达崇拜马云之意的义务和使命。任何人都没有,也不能被胁迫。

▋减少“他使命”,让范小勤回归正常生活

而说到“使命”,少年商学院的教育理念之一便是“敢让孩子做自己”,我们曾依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归纳出中国孩子的“使命金字塔”——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在去实现个人使命之前,要实现许多别的使命。 

放过8岁的“小马云”吧,他还是个孩子!

在西方的语境里,做任何事情首先要遵从神的旨意,然后听从内心的声音。而在中国,除了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外,还要实现父母使命、TA使命和复杂的社会使命等。父母使命顾名思义就是“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之类;“社会使命”也不言自喻,孩子不管大小,都有社会属性,一个普通人会受到许多期许和约束,孩子亦然,如果主动意愿成为了一个社会角色或小名人(譬如林妙可),背负的社会使命会更重,受到的监督也会更多。 

值得说道的是“他使命”。你可以理解为“他人的使命”,就是被外界强加的一种 “典型性使命”。小到小时候因为学习成绩好而成为了榜样,每次名次浮动,多数孩子甚至家长都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而难做到“走自己的路”;大到类似于范小勤这种,他被莫名其妙地赋予“小马云”之“他使命”,从而被消费,被娱乐,被监控,甚至被操纵。

放过8岁的“小马云”吧,他还是个孩子!

(记住这个孩子,他叫范小勤,他想好好上学。)

退一步来讲,如果范小勤还肩负着超高的“父母使命”,意外走红后,范父不管是自己的想法还是听从建议,决定“顺势而为”,利用儿子在光环和明星效应做一些事的话,那也是他的自由。我们可以批评指责他剥夺了孩子的童真,把成年人名利场里的复杂、丑陋和伪善等带给了孩子。但现在,听一听范父的心声吧:“我只是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读书,不读书给再多钱有什么用?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弗兰克·富里迪在《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中说,文化媚俗化的庸人主义大行其道,我们的精神世界正在崩塌却全然不知。同样,今天的中国似乎有一种危险现象,公民自我权利意识的觉醒是前所未有的高涨,但有太多人在自我伸张的同时,或冠冕堂皇或不经意间成为践踏他人权利的帮凶。 

放过8岁的“小马云”吧,他叫范小勤,他还是个孩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