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出版小说思考战争与人性,两位少年的高效阅读和写作秘笈 | 少年商学院

14岁出版小说思考战争与人性,两位少年的高效阅读和写作秘笈

14岁出版小说思考战争与人性,两位少年的高效阅读和写作秘笈

 

文|张燃

授权自“外滩教育”我们做了编辑

学院君说:我们分享过不少爱阅读、会阅读的少年的案例,如《女儿读完每本书都制作一张思维导图,她的英文阅读水平突飞猛进》《被保送北大的复旦附中学霸谈心得:阅读对数理化成绩的提升不可低估》等(点击查看),今天,再分享两位上海男孩的故事,他们是来自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的丁坚容、席时雍(以下简称小丁、小席),小丁即将进入包校的十年级,小席刚到美国宾夕尼亚州读高中。

他们俩去年合著、出版了一本战争题材的4万字小说《光明与黑暗之书》,最近,他们合著的一部科幻题材小说也已完成,预计明年出版。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惊人的阅读量对于孩子眼界、思维方式、行动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本文即与您分享两位少年的阅读心得。

14岁出版小说思考战争与人性,两位少年的高效阅读和写作秘笈

(上图左为丁坚容,右为席时雍)

写作是自然而然的出口

当同龄人还沉迷于《王者荣耀》,小丁和小席已经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吗?”“人性在战争中会遭受怎样的考验?”等问题,并合著了《光明与黑暗之书》——书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可以想象,写这样一种题材,他们一定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各类书籍。

14岁出版小说思考战争与人性,两位少年的高效阅读和写作秘笈

(《光明与黑暗之书》内页)

好在书的两位作者——小丁、小席,都非常热爱阅读,也热爱历史。事实上,正是因为对阅读和历史的热爱,他们才有了最初的动机去写这样一篇小说——刚刚过去的暑假里,小丁一个月看了6本书,比如《三体》的英文版、《论邪恶》、《哲学的故事》等,小席则更多,看了将近二十本,比如《天使与魔鬼》、《骗局》、《杀死一只知更鸟》等,还有一本关于美国法律入门的书。

两位少年从小就爱看书。

14岁出版小说思考战争与人性,两位少年的高效阅读和写作秘笈

 (小丁)

小丁是因为性格,他说,自己小时候是个有点内向的孩子,不爱出去玩,只觉得书里面所有的角色,都是他的朋友,会跟他玩。后来,他不内向了,有电脑了,但他还是喜欢看书:

“阅读带给我的,是非常独特的东西,是那种在脑海中、思维中的充实感,你读了不同的著作、读到不同人的思想之后,看一个东西的角度就更全面,这还可以提高你的人际关系,你可以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他这么做是为什么,然后求同存异。”

14岁出版小说思考战争与人性,两位少年的高效阅读和写作秘笈

(小席)

小席则是受到了爸爸的“刺激”,“小时候,我爸爸总是‘嘲讽’我,说小屁孩什么书都没读过,就不要随便发表意见。我爸爸的意思是,你随便说话没问题,但想要说服别人话,必须得懂才行。”

为了比爸爸懂得更多,小席就把爸爸读过的、没读过的书都看一遍,而且要看得比爸爸更深入!

“阅读,应该说影响了我在看问题时的价值观吧。一开始,我看到什么东西,就很容易不由自主地去赞同这个作者的想法,很容易被任何一个作品带进去,但后来我读了很多书之后,发现有很多思想,甚至同一个作者,在他不同的书、作品、文章中,他的思想也有不同的冲突。

所以说,读多了之后,我就学会了去批判性思考、去辩证的能力。同时,我也学会了去识别,网上哪些信息是值得我去捕捉的,哪一信息可能只不过是一些胡乱的猜测,哪些信息是事实,哪些信息只不过是作者自己个人的情感和观点,我要把它区分开来,这样子的话,我读书的时候,才能够保证由始至终都是我自己的思想。” 

正是大量的阅读激起了两个同学创作的兴趣,就像小席说的,自己之所以热爱写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读了别人写的东西,自己就会有灵感,会获得一些启发,然后就想自己写。

少年作家的阅读秘笈

从两个15岁的孩子口中听到这些话,我又惊讶、又感动。

互联网时代,许多人都被信息的洪流裹挟着,动弹不得。碎片化的阅读使我们经常被动地接受一些观点,于是开始懒于思考,更无底气去反驳。纯粹的书本阅读,如今竟成了一件矜贵的事儿。而这两位少年,却在浪潮之中逆向而行,坚持从书中得到真正的见解。

聊天过程中,两位“少年作家”还越来越兴奋,向我透露起各自独特的选书和阅读方法。

小丁在阅读的速度和深度上,一直平衡得非常好。

“读得快不一定代表你不认真看,这是大部分人的一个盲区,”小丁这么概括,“我觉得读书呢,就像是你在衣柜里找一件你喜欢的衣服,你还是得知道你要找什么。

所以,他在读一本书之前,都会先搞清楚,这次读,他要干什么——一般来说,每本书,他都会读很多遍。

每一遍读法还不一样,比如说第一次读,他要看剧情,那就看剧情,其他的就不看了。等到第二次读,他要看人物关系,那就看人物关系,剧情就不怎么看了。等到第三次读,他要看场景描写,那人物刻画、人物交流、剧情等,就一笔带过,也不怎么看了。

我们曾分享过“精读”的方法(点此阅读),小丁的做法很类似,这样的阅读有很多好处:

  • 效率会很高。
  • 每次读书,你发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并且都是新的,这会让人有对比,有思辨的过程。
  • 这样读书,你不会感到很难受。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读是很快的,就会有成就感,觉得“又读完了一遍”。
  • 这样能避免把同一页反反复复看,然后还不明白这一页是什么意思,减少这种半途而废的几率。

当然,小丁也提醒同学们,得有恒心,一本书读完一遍,不能就直接放一边了,过个一两个星期、一个月,还要再拿回来,在不同的角度再看一遍,再过一个月,再看一遍,反复地看。

如果把每本书的阅读过程都比作一条赛道,小丁是快速跑到终点后,又折回起点,再次出发向终点,而小席则是把赛道拆解,力图把每段赛道都“吃透”。

首先,小席一般是怎么找书的呢?

“我看完一本书之后,因为书的背后还有一些跟这个主题相关的,或者是同一个作者写的,我就会在网上把这些书搜一下,看一下它们的简介。因为我觉得,如果一本书我感兴趣的话,那么相关推荐给我的书,我应该喜欢的概率会更大一点,这样子也就减少了我去搜索的时间。”

读书之前,他一般会先去看它的目录,看一下这本书大概要讲什么,以此来判断这本书,是不是真的值得去读——这是个固定问题,每次读书之前,他都会先想,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从这本书当中希望获得什么?怀着某种目的去读书。

而在读书的时候,他一般会读完一章,或者看到了一个新的观点,就去把它记下来。不是一口气把一本书读完,然后再去想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而会把书分成一段一段,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去读,这样子的话,也提高自己理解的效率。

“我父母都很爱读书”

最后,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呢?

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各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新闻也早已不新鲜,网络也正在一点点侵蚀着孩子们对阅读的热忱和敬畏之心。

“原本我们获取信息只能通过报纸和书,现在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小席说,你会发现,印出来的东西和网络上的东西差别在于审查机制。我看报看书的时候,虽然有的观点我并不赞同,但是它的措辞比较严谨,想法也大多是有逻辑的支撑的,所以不管我赞同与否,我看了也是能够学到很多东西的。”

他一直遵循的原则是,看书,能看纸质则看纸质。

“很多人在网上看网络小说,其实网络小说含金量有是有,但是很有限。”小丁认为,网络肯定是很影响阅读,这是没办法的。而正是因为网络发达,各种游戏、网站泛滥,能够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家庭氛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我父母都很爱读书,晚上吃完饭,大家干完各自手头上的事,我们就会坐在餐桌上一起阅读45分钟,然后15分钟讨论看了些什么,有问题大家也会一起思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