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让孩子受些挫折吧!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的分享文章,来自ASHLEY MERRYMAN,译者达骜,我们已通过Facebook与其联系授权。
洛杉矶– 随着孩子开始陆续返校上课,报名参加新学期的各种课外活动,家长们应该对一个问题多加留意。不管你的孩子是喜欢打棒球还是练体操,都应该去问问活动的组织者:“什么样的孩子能获奖?”如果他们答复说:“每个孩子都能获奖。”那你就该扭头走开,去找找别的活动。
曾几何时,奖杯可是个稀罕物–它们是为一些真正隆重的场合,专门从珠宝店购置的用纯银制作的纪念杯。但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奖杯开始泛滥,它们被列在商品目录里用于向老师和教练兜售,还被摆在体育用品商店里卖。
现在,由于孩子们总是被说成是赢家,所以只要参与,就肯定能获得奖品和奖杯。在马里兰州举办的一个暑期活动,每天都给孩子发奖–且这个所谓的“一天”实际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南加州,“美国青少年足球组织”的一个地区分部,每个赛季大约要发3500个奖项–每个参赛者都会得到一项,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能获得两项。从全国来看,“美国青少年足球组织”的地方分部,平均把它们每年预算资金的12%,都花在了购买奖品上。
这意味着:据估算,在美国和加拿大,奖杯和奖品的销售额每年达到了30亿美元。
波.布朗森和我用了好几年时间,到处给人讲表扬和给孩子发奖品产生的影响。道理很简单。奖励可以带来很大的激励,但没完没了的赞誉并不能让孩子获得成就。而且还会使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德威克发现,青少年会对表扬做出积极的反应:他们很喜欢听人夸他们有才,聪慧等。但是,在听惯了这些对他们天赋的赞美后,当他们第一次遇到困难时便会变得一蹶不振。由于失败让他们丧失了信心,他们便宁愿去撒谎也不愿再遭受挫折。
在最近由研究人员,布兰德利.莫里斯和香农.曾涛所做的一项跟踪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去作画。那些受到表扬被夸有天赋的孩子,会加倍在意自己绘画中的错误。
到了四、五岁时,小孩就不再容易被奖品糊弄了。他们能惊人地准确辨别出孰优孰劣。能力差的孩子知道这种情况,因而不再力争,而那些能力强的孩子在自己的成绩得不到认可时,会感觉受了骗。他们也可能选择放弃。
事实证明,一旦小孩熟悉了一件事,对正式比赛的兴奋和不确定感,可能成了这项活动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如果小孩知道自己会自然获奖,他们还有什么动力进步哪?如果从小就没遇到过困难,何苦还要费劲去学解决问题的办法哪?
如果我是名棒球教练,我会在第一次召集孩子们开会时就宣布,一共只设了三个奖项:全场最佳奖,进步最快奖和体育精神奖。然后我会给他们发一张表,上面列着若想获取其中的一个奖项必须去做的事情。他们从一开始就能了解,优秀,进步,品行还有持之以恒都至关重要。
一般大家都承认,在处罚孩子前,必须考虑到孩子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程度。然后再去管教他们,如果出现了副作用,就要调整方法。但一说到奖励,人们便会强调要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每个孩子都永远要赢。这是一种误导。这会产生副作用。不仅对特定的孩子,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
六月份时,一个俄克拉荷马州的少年棒球联合会,因为经费不足,取消了颁发参与奖。一位愤怒的家长向一名当地的记者抱怨说:“我的孩子像期待比赛那样期待着获奖。”《唯我的一代》 一书的作者,珍.温格说,这就是问题的确切所在。
在对当今大学生自恋和各种要求不断增加的情况进行了一番研究后,她警告说,当家里的客厅摆满了各种参与奖时,这就是更广泛文化信息的一部分:要想成功,你就必须表现出来。在大学里,那些从小到大一直获奖不断的学生都会去做必要的工作,但却不知道要把这些事干好。上班后,他们还以为出勤决定着职位升迁。
温格女士对我说,在生活中“即使你很擅长某件事,失败一般还是要比成功来得多。”“你必须适应这种情况才能继续前进。”
在孩子犯了错时,我们不该把这种失败假扮成胜利。而是应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让他们知道与时俱进要比一次输赢重要得多,并帮助他们学会优雅地向那些打败自己获胜的孩子致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拒绝那些毫无意义,应该被扔到垃圾堆里去的塑料铁锡制品。我们必须停止让那些专门生产奖品的大企业,去支配我们孩子的生活。
在这个学年里,让我们一起来为孩子争取失败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