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课堂
亲子沟通
好奇
新知
阅读
实践
调研
访谈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首页
海外课堂
亲子沟通
好奇
新知
阅读
实践
调研
访谈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站点导航
海外课堂
亲子沟通
好奇
新知
阅读
实践
调研
访谈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请输入搜索内容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用户注册
记住我
《失控》作者KK对少年商学院学员寄语
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Barry教授的鼓励
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创办人Kelley的鼓励
德国波茨坦大学D.school创办人的授权
新加坡国家设计中心理事长Jeffery的寄语
2015年4月CityX“拯救城市”工作坊花絮
美国社会创新学者 Lisa Kaufman 课后评语
《敢让孩子做自己》国际教育精品图书抢购中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
10部高分物理纪录片
15部高分学科纪录片
母亲节暖心影单
10部优秀家教电影
10部推荐给孩子的人物传记纪录片
10部推荐给孩子的传记电影
自律自立相关内容资料
10部时间相关纪录片
张华读书会2022推荐书单
少商10大资源
母亲节暖心影单
15部高分学科纪录片
10部高分物理纪录片
数学思维分享——资源篇
别让你的见识成为孩子认知世界的天花板丨荐号
如果华盛顿还活着,他或许会庆幸以这种方式与孩子交流
我们都是“时间的穷人”
如何让孩子成为“睡神”学霸?
如果你有女儿,一定要带她去看这部9.2分大片,不仅因为励志
5岁男孩遇害之痛:为孩子收藏这份实用防拐手册
如何用乐高积木设计日历表丨短视频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样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午睡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知道这点将少走弯路
标签云
书单
亲子
兴趣
写作
分享
创意
创造力
历史
台湾
天才一小时
学习
孩子
家庭
家庭教育
家教
小学
思维导图
情商
想象力
感受力
成长
教育
数学
日本
暑假
沟通
父亲
父母
独立
电影
科学
精品资源
精品资源分享
精品资源推荐
纪录片
经济学
美国
育儿
英国
行动力
设计思维
财商
资源分享
趣课题
阅读
文章归档
2024年7月
2024年5月
2023年4月
2023年2月
2023年1月
2022年12月
2022年10月
2022年6月
2022年4月
2022年3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8月
2021年5月
2021年2月
2021年1月
2020年12月
2020年11月
2020年10月
2020年9月
2020年7月
2020年6月
2020年5月
2020年4月
2020年3月
2020年2月
2020年1月
2019年12月
2019年11月
2019年10月
2019年9月
2019年8月
2019年7月
2019年6月
2019年5月
2019年4月
2019年3月
2019年2月
2019年1月
2018年12月
2018年11月
2018年10月
2018年9月
2018年8月
2018年7月
2018年6月
2018年5月
2018年4月
2018年3月
2018年2月
2018年1月
2017年12月
2017年11月
2017年10月
2017年9月
2017年8月
2017年7月
2017年6月
2017年5月
2017年4月
2017年3月
2017年2月
2017年1月
2016年12月
2016年11月
2016年10月
2016年9月
2016年8月
2016年7月
2016年6月
2016年5月
2016年4月
2016年3月
2016年2月
2016年1月
2015年12月
2015年11月
2015年10月
2015年9月
2015年8月
2015年7月
2015年6月
2015年5月
2015年4月
2015年3月
2015年2月
2015年1月
2014年12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0月
2014年9月
2014年8月
2014年7月
2014年6月
2014年5月
2014年4月
2014年3月
2014年2月
2014年1月
2013年12月
2013年11月
2013年10月
2013年9月
2013年8月
2013年7月
2013年6月
2013年5月
2013年4月
2013年3月
2013年2月
2000年10月
2000年4月
疫情过后,是教孩子辨别真假新闻的最好时机
少年商学院
阅读
04-25
6875
0
文 | 张凌云
本文选自《疫情给孩子的六堂公民教育课》
拉至文末可领取超值福利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信息包围的时代,每天通过社交媒体就可以免费获得大量信息,仿佛只要动动手指,刷刷朋友圈和微博,我们就能了解全世界。
然而,社交媒体所呈现的世界是真实的吗?经过亲友或者网络名人、公知们加工咀嚼过的信息,还剩下多少价值?这些问题恐怕很少人会去思考。
因为人是喜欢偷懒的动物,久居网络环境中就容易放松警惕,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即使我们知道网上充斥着各种谣言、猜测、观点和意见,还有海量的图片和视频让人真假难辨,但还是倾向于相信大家都在传播的消息。就像在这次疫情中,不断流出的各种伪科学、阴谋论和假消息,即使荒谬可笑还是大有市场。
虽然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一一查证,但不轻信、不盲从,保持客观理性,应该是每个人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特别是在遇到天灾人祸时,在信息混乱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提醒自己,不要被各种谣言误导、不要被极端情绪煽动。
辨别信息的能力不仅对大人很重要,对从小生活在互联网世界的孩子们来说更重要。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信息的能力。欧美许多国家已经把媒介素养纳入中小学必修科目,而在中国,相关的内容还非常少。
在这次疫情期间也出现了不少谣言,有这么多现成的案例,我们不妨把它当作一个提高媒介素养的机会。这期节目,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来补上这一课吧。
01
与疫情相关的谣言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次疫情期间哪些种类的谣言是我们最经常看到的。
“伪科学”防疫知识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种与防疫有关的流言层出不穷,比如“熏醋能杀死病毒”,“吸烟喝酒能杀死冠状病毒”,“小磨香油滴鼻孔可以阻断病毒传播”等等。其实对于这样的无稽之谈,真正相信的人并不多。但是对板蓝根和双黄连的疯狂抢购,还是让人有些瞠目结舌。
(图 |人民日报官微)
(市民在药房门口彻夜排队买双黄连|文汇报)
还好媒体及时跟进,在事件发生后及时请来医学专家辟谣。
猜测疫情源头
对于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大家都很想知道病毒究竟从何而来。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也没有找到百分之百确定的答案,只能说它的天然宿主很有可能是蝙蝠。但是中间宿主到底是穿山甲、蛇、还是其它动物?谁是0号病人?病毒是怎样传染给人的?我们还不得而知,因为我们对病毒的了解非常有限,需要不断研究。
但是很多人急于知道答案,又缺乏科学精神,所以很容易被一些模糊的信息甚至阴谋论所误导,匆匆得出结论。
比如有几个关于新冠病毒来源的说法传播甚广。首先是出现在国外的一些指责,认为新冠病毒是中国制造的生物武器,是实验室泄漏的人工合成病毒。被质疑的对象是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以及多次参与冠状病毒国际研究项目的研究员石正丽。后来,世卫组织、《柳叶刀》以及多国医学专家发声,才让各种质疑稍微得以平息。
(石正丽团队在野外采集蝙蝠携带的病毒样品 | 一席)
另一个版本的阴谋论则指向美国。例如,新冠病毒“是美国对中国的生物战”,“是美国军人利用参加武汉军运会的机会,把病毒带到武汉的”。这种没有真凭实据的说法在网上一度流传,甚至被一些知名人士转发。
还有因为翻译出错而引发的假新闻。网上流传的一张美国CNN新闻的电视截图,原本的标题是“CDC确认,美国出现首例不明来源的新冠病例”,结果被网友翻译成:“美国CDC确认,首例冠状病毒源于美国”。
(CNN报道原文标题 | 网络截图)
虚假的防疫措施
这次的疫情来势汹汹,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防范和隔离措施。由于这些措施与本地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连锁反应。比如在1月底武汉封城后,北京、广州、深圳、长沙、兰州等地先后传出封城的消息。
(兰州封城辟谣通报 | 兰州公安官微)
无独有偶,类似的谣言也在美国的大都会纽约流传。因为网上有消息指,纽约市会被封城一个月,引发民众恐慌,当地民众纷纷到超市抢购粮食及日用品。
(民众在纽约一间超市排队购买日用品 | Reuters)
不准确的诊治情况
有关诊治情况和疫情发展的消息也是大家关心的。近日,网上传出北京“上地创新大厦存在疑似、确诊病例,公司多名员工发烧咳嗽,大厦封锁,1000 多人隔离”等信息。真实情况是,该大厦内确实有 1 名员工有发热症状。经全员排查后,另有 3 人有发热症状。4人随即送医,先后两次检测结果都为阴性。
(谣言网络截图)
另外,随着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有关“巴西总统确诊新冠肺炎”、“柬埔寨首相洪森确诊”、“意大利放弃救治老人”等假消息也此起彼伏。
02 为什么容易相信谣言?
我们都知道谣言的危害,在几千年的人类交往史中,谣言从来没有缺席过,甚至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播形式。谣言到底有什么魔力,让它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呢?我们来列举几个原因:
迎合大脑偏好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发现了人类大脑中存在的认知偏见。
他认为人们的大脑有“一快一慢”两套思维体系。快系统,是无意识的直觉;慢系统,是通过算法、逻辑思维等进行理性分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懒的,能不用脑子就不用脑子。于是靠直觉经验做出判断的快思维始终占主导地位。
(直觉系统和理性系统 | 凤凰读书)
另外,
人们对信息的吸收都是有选择性的,倾向于只看自己想看到的, 只听自己想听到的。
而大多数谣言都是建立在我们已知的事情上,传播的途径又经常是我们熟悉的人或者朋友圈子,所以谣言更容易麻痹我们的大脑,让人不加思考地接受。
激发内心恐惧
恐惧会滋生谣言。一个群体的焦虑感越集中,制造和传播谣言的可能性就越大。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的谣言专家尼古拉斯·迪方佐解释说,
人们散播谣言的目的主要是想把那些吓人而又不确定的情况搞清楚。
也许初衷是好的,但如果缺乏科学精神的话,我们永远得不到真相。
谣言中很少有正面的、积极的内容,因为我们天生就更倾向于传播负面消息。
“我们人类往往更重视负面信息,”北爱荷华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海伦·哈顿说,“这是具有进化意义的,如何躲开猛虎的知识要比发现一片野花地的新闻要重要得多。”
讲故事的高手
谣言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它符合传播的规律。首先,谣言都非常具体,而且语言简洁生动,容易理解。其次,它通常被包装成一个故事,而且极具画面感,听完之后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给大家举个非常好笑的例子,是有关吃鸡蛋抗病毒的。2020年2月5日,网上盛传一段谣言:某地老母猪生下九个猪崽后,突然开口说话。说煮9个鸡蛋吃下就可以不得新冠肺炎。据说有不少网友在那两天被妈妈拽起来吃鸡蛋。
(图|中新网)
这故事是不是很离奇,很有画面感?大脑的运作方式决定了我们更容易记住具体、感性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内容。我们千万不要被这种胡编乱造的故事迷惑,稀里糊涂地交了智商税。
重复的力量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谣言的大面积传播,就是发挥重复的力量,让人们觉得它的来源很可靠。斯坦福大学做过这样一项研究,向参与实验的人重复散布“百事可乐罐子上有老鼠尿”的信息。当听到的次数越多,参与测试的人就越认为消息可能来源于权威刊物,而不是八卦杂志。
另外,有些谣言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难以证伪。正所谓,“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
03 我们怎么辨别信息?
作为普通人,我们不用像媒体机构那样投入大量精力去做事实核查。但对于那些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信息,还是要保持警惕。其实求证的过程一点也不复杂,只要掌握一些方法,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破绽。
区分事实和观点
区分事实和观点,是提高媒介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
在这方面欧美国家比较重视,从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教孩子区分事实和观点。
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一些经验,比如用简单的海报明确两者的概念,列举一些关键词,并且举例说明。
(图 | 公众号“美国小学的日常”)
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后,可以进一步扩展到报纸和网上的文章,让孩子辨别哪些内容是事实,哪些是观点。除此之外,
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阅读和写作课程中,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有效的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观点性写作框架 | Raisethebarreading)
消息来源是否可靠?
辨别一则信息是否属实有很多方法,其中确定消息来源是最常用、也是最简单易行的。当我把这个方法教给儿子以后,他再看到网上的一些消息和视频,就会主动留意它们的来源,看看是否值得信赖。
有一次,同学给他看了一个视频,内容描述的是一起诡异的事件。同学说那是真的,但儿子觉得有可疑就问他视频是从哪里来的?什么人发布的?同学说,“是在YouTube上看的,不知道什么人发布的。”儿子就说,“YouTube上什么人都可以上载视频,你怎么能确定它的真假,没准是电脑合成的呢。”然后两人一起上网去看了来源,果然是一个灵异事件爱好者发布的。在他的频道里,都是这些难辨真假的内容。
在朋友圈里广为流传的消息,大多是道听途说,包括一些没有出处的聊天截图、音视频片段等等。还有那些“重磅!震惊!重要消息不看就晚了!有朋友亲身经历”等等煽动性的描述,都属于骗人的幌子。
自媒体早已成为谣言传播的重灾区,难怪有人说,“现在最重要的新闻客户端叫朋友圈。”
(2016年微信谣言分析报告)
所以我们要尽量选择专业媒体、官方发布、当事人发布的消息,也要学会交叉验证。如果真是一条重要消息的话,相信不会只有几篇自媒体文章,专业的媒体一定会跟进报道。只要简单的搜索一下关键字,就可以知道答案。
素材是否被篡改?
“有图有真相”,“眼见为实”这些观念在互联网世界应该被彻底淘汰了。因为无论是图片还是视频,想动点手脚都太容易了,甚至视频都可以运用AI换脸技术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到底是不是原始素材?是否经过剪辑加工?图片视频上有没有露出什么明显的破绽?是否能显示出真实的地点?是否用的是以前发生在其他地方的影像素材?
因为做了十几年电视新闻,我对画面非常敏感,所以会特别留意一些细节。比如说周围环境,人物使用的语言,有没有标志性的建筑等等。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好像侦探探案一样。我跟孩子也经常玩这样的游戏,让他在视频或者图片中找线索和破绽。
比如说,网上有一张钟南山院士的建议,用了中央台《新闻1+1》节目的截图,但标题被修图软件改成“饮高度酒对抗冠状病毒”了。
(被篡改后的网络视频截图)
还有图片和视频被张冠李戴。比如网上流传的一个视频,有外国男子在地铁上,摘掉口罩后把口水抹在扶手上。有中国网友直接加上了字幕,说这是美国人故意在中国传播病毒。被加工过的视频和相关文章在不少微信群中流传。但通过对比其他几家媒体的报道,不难发现视频内容其实是发生在比利时的。
(原视频截图 | 观察者网)
04
不做轻信之人
谣言就像病毒一样无处不在,不仅生命力顽强,而且传播范围广,我们要做好与之长期共存的准备。其实谣言并不可怕,任何一条不确定的信息都会在传播的过程中被证实或证伪。只要我们不轻信、不盲从,掌握一些辨别求证的方法,就不会被谣言蒙蔽。
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传播者,包括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除了辨别信息时要擦亮眼睛之外,我们在转发一些不能确定真实性的信息之前也要三思,不要做谣言的推手。
其实在事实核查方面,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过很多努力。2003年,美国第一个由专业记者团队组成的事实核查网站(FactCheck.org)成立。
在此之后,波因特媒体研究学院成立了专门核查政治信息的“PolitiFact”网站,华盛顿邮报开设了“Fact Checker”栏目等等。英国BBC设有“Reality Check”专区,以及专门验证图片、视频和目击叙述等内容的UGC中⼼(UGC Hub) 等等。
(腾讯较真查证平台)
中国这几年也越来越重视辟谣的工作。网信办和新华社联合推出的“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以及腾讯的“较真查证平台”、微博辟谣等等,在这次的疫情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信息把关作用。
05
好书推荐
-3-6岁-
《电视机想偷懒》
河北教育出版社
好好的周末,电视机却罢工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它悄悄变了一个魔法,引导小朋友更多地去关注身边的真实世界。这本书告诉孩子们不要痴迷于荧幕中的虚拟世界,要学会在生活中找寻快乐。
《屁股上长沙发的电视迷》
接力出版社
书中主人公索菲亚一天到晚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终于变成了一半是女孩,一半是沙发的综合体。该怎么控制看电视的时间?怎样才能不沉迷于电视?这本充满趣味的图画书给了孩子们清晰的答案。
《再见,电视机》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当电视机累得晕倒了,疯狂电视迷一家该如何打发时间呢?原来,当主动关掉电视时,就会发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其实存在于生活中!读完这本书,让孩子给电视放给假吧,暂别媒介的影响,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离我远点,电视和手机》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是一套中英双语版的绘本,借助优美的文字、精美的图画和童趣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在面对媒介带来的诱惑时学会自我控制,尝试远离电子产品,适应集体生活。
7-10岁
《儿童媒介之旅(共10册)》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这套书从孩子们喜爱的探险故事着手,在媒介之旅中为孩子依次介绍了声光、图文、影视、特技、动漫、电脑、游戏等多种媒介样态,不仅是一趟别开生面的媒介之旅,也是一堂丰富多彩的媒介素养课。
《图说媒介故事(共13册)》
广东教育出版社
这套书用生动形象的漫画让孩子们了解媒介产生、兴衰和发展的历史,用充满童趣的方式向他们讲述媒介的故事以及媒介对人类社会和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重要影响,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媒介、利用媒介。
《媒介素养(彩色漫画版)》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这是全国首套小学生媒介素养教材,图文并茂地为孩子们普及了丰富的媒介知识。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的媒介形态和媒介的发展变化,还介绍了与新闻有关的知识,让孩子学习如何合理、安全地使用媒介、善用媒介。
11-14岁
《什么是什么:电视改变生活》
湖北教育出版社
电视是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伙伴之一。这本书为孩子们介绍了电视的漫长历史、电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描绘了电视制作现场紧张的工作情景,以及新闻节目的准备和制作过程,并引导孩子们思考未来的电子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神奇的互联网》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这本书将告诉孩子们所有和互联网有关的人和事,用幽默又生动的图文冲淡了孩子们对技术和科学的恐惧,从媒介技术发展的角度入手,让他们轻松主动地了解互联网、学会合理地利用互联网。
《童年的消逝》
中信出版社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茨曼的经典作品。童年的概念是怎样产生的?媒介又是如何影响童年的?作者列举了许多深刻的事例,来证明现代媒介对童年的消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本书对孩子们来说有一定难度,但能给他们提供新的视角。
除了这堂媒介素养课,作为家长,从这次疫情里,还应该教给孩子哪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资深记者、前凤凰卫视主持人张凌云老师,通过记者的专业视角、传播学博士的学术背景,并融入妈妈的教育感悟,为各位孩子和家长带来
《疫情给孩子的六堂公民教育课》
。
从认识病毒到拒绝歧视,从辨别信息真伪到认识死亡,6大主题启蒙孩子的生命智慧和思辨精神;同时培养孩子正直善良、关心社会、批判性思维等未来公民必备品格。现在订阅,
3人拼团即可免费学习
(原价:49元),拉至文末点击“
阅读原文
”即可收听。
现在订阅
3人拼团即可免费学习
(原价:49元)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收听
↓↓↓↓↓
阅读原文
10部高分物理纪录片
15部高分学科纪录片
母亲节暖心影单
10部优秀家教电影
10部推荐给孩子的人物传记纪录片
10部推荐给孩子的传记电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
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