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北川女孩的十年:我喜欢余华的《活着》,我已释然,永远往前看
文 | 张华
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兼CEO
前南方周末记者
听到电话那头爽朗的笑声时,我知道,丹玥真的释然了。真心为她高兴。
好久前就托朋友约了她,希望能电话聊一聊。我不想用“采访”的字眼,因为那代表着一种重回现场的仪式感。丹玥也和我约定说,这次聊天,不聊2008年的事。我答应了。
在此之前,我了解过她的情形。十年前的512,她11岁,上小学六年级,她的妈妈在北川中学教课时,遇难了;她的外公外婆也是那时候走的。她被石板压住骨折并流了很多血,好在最后幸运活下来了。
现在,她21岁,是西华师范大学大四的学生,正忙着准备论文答辩和毕业的事。她已经确定了工作,毕业后到一所高中当老师。
在去年,她也曾参加过一次节目,曾宝仪主持的《听我说》,期间丹玥朗读了一封写给妈妈的信。说实话,当时查到这个资料时,视频我没有点开看。一来我怕自己控制不住情绪,二来我觉得这样的节目对这位北川姑娘而言,太残忍了。所以,这次和丹玥聊天,我也更想和她聊聊现在,聊聊未来。
当然,一个人的人生,每个阶段都是勾连的。今天她的所思所想,她的选择,她的信仰,一定有着过往生活遭遇与经历的投射和影响。
“我不再是那个胆小的自己了”
我问丹玥,大学四年,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觉得就是我的性格改变了。以前初高中的时候我就很胆小,从来不敢与人交流,上台讲话都很害怕、很紧张,话都说不清楚。但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的啦。”她脱口而出。
而导致她性格变化的起点,是大一的时候,她的一个好朋友,帮她报名了学校里的一个英文演讲比赛。她觉得这太天方夜谭了,因为“自己连中文演讲都很困难”,但就是这位好朋友,帮她把演讲稿都写好了。她于是照着背。
“我最后上台演讲,其实有个地方忘词了。最后也没有进初赛。但从此之后我开始变得自信了。”
“是不是有一种感觉,叫做‘姐还是可以的嘛,有什么大不了的?!’”
“是啊,哈哈。”
听她在电话那头笑。我仿佛能看到当年那个在台上站得笔直,脸憋得通红,手掌心都冒汗的18岁的小姑娘。现在,她已经非常自如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了。
我问她,大学里面,哪位老师的哪门或哪节课,至今给你很深的印象呢?
她说是大一时候的写作课老师,告诉同学们“写作就是写生活,就是用心去感受”,这位老师是位特别热爱生活的人,他身体力行感染学生,告诉大家写作不是模式化、冷冰冰的东西。
“或许我的同学们大都觉得他当时说的是正确的废话,但我能听懂老师在表达什么。”丹玥对我说。
丹玥还说,这句话不但影响她四年,而且她也会去影响和感染她未来的学生。她说她之前在一所初中学习的时候,12岁的孩子,想象力那么丰富,但是写周记写作文的时候,思维是枯竭的,经常是千篇一律,“有一次甚至六个孩子抄了同一篇作文。”
“不像我们这一代人,现在的孩子诱惑太大了。每天都是玩游戏,对生活不感兴趣,洞悉力也非常薄弱,所以写不出东西来。”她有点惋惜地说。
“我最喜欢余华的《活着》”
“我们这一代人”,丹玥用了这样一个词。她出生于1996年,算是“Z世代”了,前几天少年商学院微信还发了一篇“Z世代”的文章。他们是互联网一代,特立独行,敢于质疑,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但是,很显然,和同龄人相比,丹玥属于比较成熟的。最重要的是,她没有像她的不少同学,以及她即将要教的不少00后和05后学生一样,在移动互联网和游戏面前,不能自拔,或者游戏人生。
我问丹玥,你平时都读些什么书呢。
她说,我最喜欢的作家是毕飞宇和余华,我最喜欢的作品,是余华的《活着》。
余华的《活着》写的是时代洪流下,经过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革等,徐福贵的人生苦难,到最后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和他相依为命的老牛。
(地震后的北川中学)
一个11岁的女孩,经过512大地震,妈妈去世,然后父亲很快再婚,她被送到舅舅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据她去年的自述,青春期时的她,没有母亲的陪伴,“我自残、厌学、被孤立、和男生打架,然后一个人躲在角落偷偷地哭。”
当时她这样写道:
“我一直很埋怨妈妈,因为她缺席了我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她不能看见我一点点长大,不能听我诉说自己微妙的心情,不能在我无助时给我一个温暖的拥抱,不能在我受欺负的时候站出来保护我,不能和我手挽手去逛街,不能半夜来为我盖上被我踢掉的被子,不能在我害怕的时候安慰我说不要怕。她什么都不能做。我总是避免自己想起她,因为我怕自己痛哭流涕。可我还是会梦见她,梦见她过得很好,梦见我笑着扑进她的怀抱。”
到今天,这个痛哭流涕的姑娘,说自己释然了,变得从容,聊到开心的时候,也能够破涕为笑了。但是,她不喜欢别人说她“坚强”。她说,只有局外人才会建议你坚强,觉得这似乎是一件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情。”
“余华的《活着》我看过好几遍,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在我们学校图书馆,那天我在图书馆,用了一个下午,看进去就叫不住,然后我回来后就推荐给同学和朋友,而且给我触动最大的是,书的序言里写的的一句话:幸存只是旁观者的感受,而活着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看法。”
到底何为“坚强”,
以及她认为的三个维度
“但如果问我什么坚强,我觉得,坚强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吧。”丹玥对我说,“就像当年的地震灾难一样,现在不管别人提到不提到,我的心情都不会随它而波动。”
这是我们的电话聊天里,第一次提到“地震”“灾难”的字眼。是丹玥主动提及的。我想,她是真的释然了。
“虽然我就读的大学里,基本都是四川人,她的室友都是四川人,但是他们地方都没有重灾区,根本就像没经历过地震一样,他们对于地震是很淡漠的,有时觉得那好像不是发生在四川一样”,丹玥说,“以前看到这些听到这些,我心情波动很大,现在就是平常心了,不会因此而难过。”
她接着说,“其实你心里面,肯定多少有些心情,但至少我不会刻意在意,也不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我心情怎么样,每一次我的感受是,要更加珍惜生命,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关注很多我之外的世界和事物,比方说我能够对我实习时班里的那些孩子的遇能感同身受一样。”
这是丹玥说的“坚强”的第二个维度。
这句话让我很受触动。我仿佛看见,十年里生命的律动。她平和的表达,却已将焦点之“我”顺手推了出去,而连接起“世界”,同时具备了同理心。对多数人而言,这两件事情其实是难做到的,至少难成为习惯。但是她做到了,而且现在成为了一种本能。
而“坚强”的第三个维度,就是找到同样有独立人格、能换位思考、具有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的人——最好是同龄人——互相支持和帮助。
丹玥说,大学里当她的同学们遇到不顺心事情里,大都是先给家里爸爸妈妈打电话倾诉或求助。但她的作法是,向她的一个家庭情形与经历和她类似的好朋友分享。用丹玥的话来说,这位好朋友“非常成熟,非常有智慧,看了很多书,眼界也开阔,看东西很长远”。
“我会先去找我的这个朋友给我建议,我也会自己去想,自己去理解这个事情怎么做,去找很多这方面的东西来看,然后结合朋友的建议,最后靠自己来解决和调节。”
就像前面聊到她未来会去感染孩子,做一个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一样。丹玥对我说,相似的人能够给对方力量,不必一个人假装坚强,“所以未来我也会给我的学生那种力量。”
对十年后自己的一句话
丹玥的释然并不是发生在今天,应该始于去年。去年她在网上写文章,希望网友们提供线索,了解她的妈妈生前的一些情况(她的妈妈叫彭建,是北川中学高中部的政治老师兼班主任,2008年5月12日因地震去世,去世时39岁),她当时的文章的内容风格,以及后来上曾宝仪的节目里的样子,都让人特别揪心,甚至心碎。尽管我说“重回现场”是一种残忍,但是对于积累思考且具有成长型思维的生者而言,从过往的事件里,从对逝者的追忆中,重新思考一些本源的东西,也未必是坏事。
丹玥就是这样的女孩。一开始,她当年表达最多的是,自己未来一定要当老师:“我的妈妈、外公和外婆都是老师,对于我自己而言,大概能为他们做的有意义的事就是延续他们的职业了吧。他们的在天之灵会高兴的吧。”
当初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她填写的就是师范专业。舅舅对她说,若你当了老师,你要向你妈妈学习。
(实习期间试讲的丹玥)
但是后来她大学期间,到中学到实习的时候,“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老师”,原因是,“试讲的时候气场太弱,声音太软。学得妈妈的温柔,却学不了那份严厉。”
但是再到后来,她开始自我反思。首先,到实习单位站在讲台上试讲,不就像她大一的时候英语演讲比赛一样,需要的只是多一点点自信吗?其次,最最重要的是,是我喜欢不喜欢当老师,而不是为了妈妈的在天之灵而去做选择。
是的,我就是我自己,我叫张丹玥,我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就是对妈妈最好的承诺。
她很快悟出这一点。她说自己内心是喜欢做老师的。因为看到那么多无拘无束的生命,和聪明的大脑,一切都是生机盎然的。她说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说的一样,重要的是自己好好活着,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然后永远记得妈妈的爱,这就够了,“遗忘才是终极死亡。在爱的记忆消失前,你们一直都在。”
在这次的电话聊天中,显而易见,她的一切对未来生命的向往,都是现在她身体和思维的一种本能。我们甚至兴致勃勃地谈起少年商学院里的孩子,并且约好520那天成都见,因为那天是少商成都校区开学典礼的日子。
“很开心和你开心聊天,谢谢张老师”,丹玥说。我说不不不,应该谢谢你的真诚才是。祝贺你的毕业,即将踏入社会,人生开启新征程。你对未来自己理想的另一半,有什么要求呢?
“我希望他是善良且孝顺的,但是不是愚孝,热爱生活;勇敢,不惧怕挫折;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心,努力上进。”
如果你对十年后,2028年5月12日的自己说一句话,你对那位31岁的丹玥会说什么呢?
“我会说:继续勇敢地走下去。因为这句话也是十年前的我对现在的我说的。”
学院君说:“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是旁观者对他人经历的看法”,如果此时此刻,你对像丹玥们说句话,你会说些什么?欢迎在右下“留言”分享。整整十年了,在这里再一次缅怀所有512遇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