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血教练到女排妈妈,对郎平影响最大的竟是她女儿 | 少年商学院

从铁血教练到女排妈妈,对郎平影响最大的竟是她女儿

这是少年商学院(ID: youthmba )的第1259次分享,由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编辑整理。

“我们一分一分咬着牙顶,真是你死我活的!”昨天上午,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面对记者采访,很是激动,在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女排半决赛中,中国队经历4局苦战,最终以3-1战胜实力强劲的荷兰队,时隔12年再进奥运决赛!

从铁血教练到女排妈妈,对郎平影响最大的竟是她女儿
(中国女排战胜荷兰女排后,郎平和队员激动相拥)

这是郎平历史上第二次率领中国女排,闯进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不少媒体称女排姑娘打出了“不服输的女排精神”,更称郎平为“女排妈妈”——这位昔日国际有名的”铁血教练”,在采访中一次次称自己的队员为“女儿们”,我们才意识到,这位曾以无人能敌的暴扣技术闻名海内外的“铁榔头”,早已变得“刚柔并济”。

▋铁榔头:誓要砸烂自己的冠军光环

00后可能不熟悉这位时代偶像,在过去30多年,郎平一直是中国女排乃至世界女排中最亮的星。上世纪80年代,她作为主力,带领中国女排相继获得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三大赛冠军,90年代中国女排深陷低谷,她首次回归,率女排获亚特兰大奥运银牌,2013中国女排再陷低谷,她二次回归把女排带进里约奥运决赛。

从铁血教练到女排妈妈,对郎平影响最大的竟是她女儿
(郎平在1981年率领中国女排历史上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

从铁血教练到女排妈妈,对郎平影响最大的竟是她女儿

(当年邮票上都会画郎平的画像,当之无愧的时代偶像)

“我不会经商,也没有领导才能,我只会打球,教球。”郎平曾在一次采访中这么“自黑”,但在1985年,她25岁,正值事业巅峰的时候,她却做了个震惊世人的决定——退役,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语言,两年后,又与当时的丈夫赴美留学,“开眼界”。

当时她并没有太多经济储备,拿的又是公派自费的签证——不能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洛杉矶的华人朋友接济生活。不想生活在别人的庇护之下,她移居新墨西哥州,在大学排球队做助教,就可以免学费。但所谓做助教,其实就是在哄着一些水平很差的队员,她只得说服自己——

“不想颠倒,回中国去,你来美国,就是找‘颠倒’来的。”

坚守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当了省钱,她都不去学校食堂或麦当劳吃午饭,去超市买点沙拉酱、洋白菜、西红柿、火腿,再买两片面包一夹,这样,花五六美元,她可以吃一个星期。第一次回国,她和女排老队员去哈尔滨市打表演赛,老队友们大都已经当上处长、主任级干部,就她还是一个穷学生,她笑笑称自己是“国际农民”,然后继续自己的穷留学。

她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钱打球,是1989年受意大利甲A排球俱乐部聘请,结果赛季才打到一半,她的右膝关节严重受伤,又崴了脚,不得不动手术,医生关照,必须休息一个月,当时她的老板每次见她只会问“脚还没好吗?”坚持了一年,她回美国继续研究生学业,申请到了工作签证,生活才稍微轻松了下来。

那段苦日子持续了8年。虽然没有荣誉,没有掌声,更没有钱,郎平却认为那是她人生中非常宝贵的经验,说,“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实。”

我们今天看到的郎平,总是云淡风轻,赞誉或诋毁,她从不回应,多紧张的比赛,她也从不慌乱,这很大程度上正得益于那段日子对她心智的历练。

从铁血教练到女排妈妈,对郎平影响最大的竟是她女儿
(2008年北京奥运会,郎平率领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一时国内舆论一片倒地指责郎平不愿回国效力)

▋球场上有多强大,作为妈妈就有多笨拙

虽然战场上是常胜将军,郎平在妈妈这个角色上,却显得有点笨拙。

1992年,郎平与前任丈夫在美国生下了女儿白浪。三年后,郎平临危受命,回国担任女排主教练,1999年又赴意大利执教。事业上风生水起,但长期不在女儿身边,却让她与女儿渐行渐远。

因为时差,她每天都要等到深夜,再给女儿打电话,以至于女儿有一次都受不了了,对她提议,“妈妈你到麦当劳工作吧,这样我又可以见到妈妈又可以吃麦当劳了。”

从铁血教练到女排妈妈,对郎平影响最大的竟是她女儿
(郎平和女儿小白浪)

很快女儿12岁了,郎平终于受不了了。孩子的成长不可逆,如果她再不接受美国排协的邀请,再过一个4年周期,女儿就是16岁了!到了美国,虽然不在一个城市,但起码一个小时飞机,母女俩就能见上面,还有不少假期能一起过。但长期异国生活,母女俩的思想观念早已不同。

那阵子,郎平一有空就开车送女儿上学,有一次问女儿在学校的表现,没想到女儿反应激烈,指责眼前的大球星“不信任老师,更不尊重自己的隐私”。

郎平一听就火了,“我没打你、没骂你,关心爱护你有错吗?我是你妈妈,少跟我谈什么隐私!”

女儿也生气了,“以后上学放学我坐校车,你不要再接送我了。我郑重宣布,我已经长大了。”

此后好几天,郎平和女儿陷入“冷战”,两人不说话,实在要交代什么重要事情就写小字条。

直到一天早上,郎平起床后发现自己出差拎的行李箱放在了客厅的沙发上,上面有一封女儿留下的信:“妈妈,我真怀念以前的日子,你不在家的时候我好想你,你回来住几天也从不管束我,可是现在……妈妈,你什么时候还出差呢?”

捧着女儿的信,郎平心里格外酸楚。她意识到,自己与女儿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郎平决心调整自己,女儿喜欢打篮球,她就带女儿去看姚明比赛,还透过姚明拿到了科比的签名,把女儿高兴坏了。女儿喜欢打排球,她就带女儿去美国大学参观排球俱乐部,和排球选手聊天,甚至一起训练……

她也开始有意给女儿留出个人空间,收起自己“国家队主教练”的架子,她主动和女儿分享自己生活的点滴,有次在家,女儿突然问,“妈妈,咱这家太大了,你什么时候结婚?(当时郎平已和前任丈夫离婚许久)”

当女儿问及她的择偶要求,郎平还真的一五一十地和女儿认真聊了起来,条件不高,只要会做饭就行,要有幽默感,大家交流起来,开心就可以。女儿还把这些认真地记在小本子上,时刻替妈妈关注身边的适龄男士。

从铁血教练到女排妈妈,对郎平影响最大的竟是她女儿
(郎平和女儿白浪)

▋“刚柔并济”:为和队员聊得来,参加派对学唱摇滚

女儿对郎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2006年初,郎平第一次率美国女排出征世界锦标赛。世锦赛的对手都非常强大,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美国队充其量是杂牌军,郎平正在气头上,她指着那位队员说:“你们不要脸可以,我可不想丢人现眼!现在,你们都给我出去,绕着场地跑20圈!”

结果,一名队员站起身,白了郎平一眼,然后径直离去。其他队员也纷纷起身,吹着口哨不辞而别。这让郎平很不解——这是体育竞技,还闹什么情绪?

后来还是女儿给她上了一课。白浪酷爱打篮球,经常在周末组织篮球比赛,对手不分性别、年龄,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只要有空,郎平就去学校看女儿打篮球,让她意外的是,这些尚未成年的业余选手训练起来非常投入,跟教练的关系也很融洽,比美国女排的训练像样多了。

郎平忍不住问女儿:“你们打篮球也没人发工资,怎么那么起劲儿呢?”

女儿说:“平等、自由、快乐,这是全部秘密。教练就是我们的朋友,他奖励我们冰激凌,表现好的队员还可以到他家参加家庭舞会呢。”女儿接着向郎平建议:“妈妈,您真该跟我们教练学习学习!别一天到晚拉长着脸,那个样子,队员能喜欢您吗?”

从此郎平一改自己“铁面教练”的风格,主动邀请当时美国女排队员到她家里吃饺子,平常训练中,郎平也更多用微笑和鼓励代替批评。她主动请女儿带她参加同学派对,学唱美国摇滚天后艾薇儿的歌曲,就为了和姑娘们找到更多“共同语言”。

本次执教中国女排,她也开始懂得和这群90后姑娘“迂回作战”。

在场上她言传身教,腰椎不好的她走起路来略显蹒跚,但一旦要讲解技战术,还是选择亲自上阵,哪怕训练课后,自己也要花上半小时做理疗;

在场下,她更是对队员体贴入微,鼓励年轻的队员有自己的个性,也会自己掏钱给队员买蛋白粉,发红包。如果自己晚上饿了,她就吃方便面。

从铁血教练到女排妈妈,对郎平影响最大的竟是她女儿
(昨天的半决赛后,郎平搂着泣不成声的19岁新秀龚翔宇,龚翔宇是本次争议最大的选手)

除了排球外,她也会尽量和球队中的那些女儿们聊天闲扯,“其实要说没有代沟是不可能的。场下她们会聊网购、游戏和电视剧,我不了解、也不能阻止,但要尽量去理解。”她也不忘经常逗逗这帮女儿,“我有时候就问问题,她们就会特别热情地教我,我这时候会说,要不我也不学了,你们帮我吧。”

▋她是这个焦虑时代的一股清流

这几天,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一路过关斩将,国内关于“女排精神崛起了”的舆论铺天盖地,郎平的回应有着难得的淡定和清醒——

“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比赛,就把我们抬得很高。”

从铁血教练到女排妈妈,对郎平影响最大的竟是她女儿

 

淡定、专注、低调,是郎平排球人生的三大关键词,对应今天的焦虑、贪婪和浮夸,真可谓一股清流。我们需要这样的国民女神,也不只为扬我国威,更为勉励自己、勉励孩子。

学院君会一直关注女排动向,但决赛中女排是否能夺冠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郎平注入到女排中的“铁榔头精神”,已经扩散、注入到了更多家长和孩子心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