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亲子旅行三大禁忌和三重境界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的第1321次分享,由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编辑整理。
小长假即将到来,不少家长已开始忙活带孩子出门旅行——终于能给忙碌的工作、学习按个暂停键,和孩子一起出发到异地环境稍事休息,真是想想都舒心,然而,当我们真正踏上旅途,我们会发现,路上有不少家庭旅行团,是这样的:
他们是“不刷手机会死”星人。所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的身边,你却沉浸在虚拟世界”,在各大景区、酒店,甚至路上,总能见到一群双眼紧盯手机屏幕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坐在旁边,往往正抱个iPad玩游戏,全程零交流。
他们是“朋友圈摄影大赛”里最活跃的种子选手。十年前出门,带个相机都没心思照,注意力多在体验中,现在有了网络,人人都爱上了照相,然后上传分享,散步、跑步、骑车、爬山、扫雪、种地……样样离不开相机,仿佛不发个朋友圈,就没出过门似的。
他们是常驻名牌店的“剁手党”。很多人觉得出国买名牌花的是“白菜价”,这本无可厚非,但越来越多家长,趁着十一,给孩子报了出国学习的课程,不忘给孩子“巨款”去买各式奢侈品,严重占据了孩子宝贵的异国体验时间,更可能因让孩子过早参与到物质体验中,而失去对异国的“好山好水”、风土人情、文化历史等应有的好奇心。
这三种做法无一例外是亲子旅行的大禁忌——社交、记录、购物等本无可厚非,但切不可越位,成为我们深入体会生活的阻碍。要想收获舒适又充实的旅行体验,且看下文梳理的亲子旅行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全副武装,配备充分
出发前先开个家庭会议吧。
家里的大大小小都坐下来,讨论下:全家要出门度假,时间大概有多长、可能去什么地方,给家人一点时间,分头去搜集资料。开会时,每个人都应该发言,提出具体的要求:最想去哪个景点、最想吃什么美食、最想参加什么活动。
年纪小的孩子,父母可以用选项让他们选择,像是“去动物园好呢?还是去海洋公园好?”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尝试自己制作出行方案,家长给出大方向,由孩子补充所有行程细节:根据地图,找到每一个目的地,认识里面的汉字、单词并要把有用的都剪下来,重新归拢组合;按照行程,找到对应的景点图片,按照日期等分类,分别贴到计划书里。
出门时,为孩子准备一张地图。路上,大人开车,孩子找路,时不时问问孩子,“现在到哪儿啦?”、“还有多久才到呀?”,孩子必须会看路标、算距离、判定方向,还要仔细寻找路边稍纵即逝的景物当目标比对。
孩子的旅行包里,放入一部轻便数字相机。出门在外,遇到不认识的花呀、草呀,蝴蝶呀、昆虫,让孩子先拍下来,回家再去图书馆查图鉴,就是最棒的学习。
除此之外,放大镜、望远镜都要有。放大镜适合孩子拿在手里把玩,有了放大镜,无论看到什么东西都会很仔细。素描簿也需要。坐在餐厅怕无聊?坐在凉亭吹风怕无聊?有素描簿就不会。看到一只花纹特别的昆虫、看到一颗奇形怪状的果实,都可以让孩子停下来,慢慢画。
配备充分,孩子的收获会更多(深度阅读《假期不可包办:小学生自制的出行方案与家庭分工》《女儿带着我去旅行:越早的责任,越大的动力》)。
▋第二重境界:花远多于常人的时间带孩子旅行
虽说订了计划,但别忘了计划是自己订的,不用被老板考查,当然可以改来改去(除了飞机、火车时刻不能更改)。旅行的价值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是看了多少新鲜的风景,去了多少没去过的地方。而对孩子来说,完全不是。
旅途中,孩子指着一片花田说漂亮,你就可以考虑,该不该让车子转个弯,去看看。植物园门口有个小鱼塘,里面养了些普通的小金鱼,大多数人走过可能根本不会注意,但孩子注意到了,饶有兴致地在那儿看了半天不肯走,不妨停下来一起欣赏。
孩子有他们自己认识世界的节奏,我们所能做的,不过就是尊重他们的速度而已。同样是去雪山,我们火急火燎地买了缆车票,决定在缆车上慢悠悠欣赏满山白雪,孩子可能只想在山脚下打雪仗。同样是逛公园,我们忙着排队和知名景点合影,孩子可能只想在旁边搬搬石头,研究下花花草草。
旅行不是行军,慢一点反而能让每一个体验更深。不信你回想下你过去的旅行经历,是不是总有那么一两件计划之外的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深度阅读:《用三倍于常人的时间带孩子去旅行》)
▋第三重境界:忘记“旅行”,融入当地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放在亲子旅行这个语境里更是如此。现在越来越多人三天两头就要出个国,住过无数精致的酒店,晒过最美的阳光,玩过最刺激的过山车,吹过最地道的美食,但若问这些人,他们在旅途中认识了多少朋友,接触了多少个有趣的人,聆听了多少有意思的故事,他们可能一个也说不上来。
不是说这种旅行方式不好,只是旅行的意义远不止于放松身心,还在于接触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人。
有个妈妈,每次到一个陌生国家之前,她都会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长达一周的培训,其中包括语言、文化、当地情况和摄影技巧。比如去意大利之前的一个月,他们一家就读了不少相关书籍,了解文艺复兴,包括卢浮宫的神秘和拿破仑的传奇,甚至接受简单的语言培训,好让孩子通过海关时能应付简单的询问。
如此一来,每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她的孩子都会条件反射似的,开始验证之前获悉的资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主动和当地人有了碰撞和交流,转车时不怕羞,主动问路;在玛丽娅广场写毛笔字引来老外们的围观;在菲森的草坪上主动加入外国小孩们的踢球游戏……
有句话说,“旅行就像星星,懂得越多,看到的就越多”,那么每一个当地人就是一个“望远镜”,能帮我们看到“星星”的更多光芒。十一出国就近旅行的人很多,比如柬埔寨,我们可以去和那里种族屠杀的幸存者对话,了解那段血腥的历史;比如泰国,我们可以和那里的僧人了解佛教;比如巴厘岛,我们可以去了解印度教;比如菲律宾,我们可以去了解基督教……
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吸收新知识,大人回归好奇心(深度阅读:《妈妈们,你是怎样带孩子出国旅行的》)。
哈佛大学的一任校长曾经说过,“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他的优秀程度。”从小开始的一种旅程便是扩展我们生活广度的起点。这既适用于不断成长着的孩子,更适用于需要不断新生的大人。
而这个过程,也能提醒我们不断调整自己对孩子的关爱方式,从事无巨细的包办,到让孩子主导,自己配合,再到最后一起忘记旅行,成为彼此最好的伙伴。所谓父母之爱,不也在一步步从“当事人”,变成“旁观者”,最后成了“伙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