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爆红后,它笑着自杀”
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
每周日“精品推荐”栏目
分享全球创新教育优质资源与精选案例
本文授权自公号:槽值(caozhi163)
学院君说:我们曾分享《每周陪孩子看3部电影,他整理出这52部生命教育电影》一文,这个父亲有感于这些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生命力的孩子却越来越少,把自己的精选电影清单归类为“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共3个类别,用以塑造孩子的生命观。
而关于生命观,今天我们分享的这篇文章就是从海洋鲸鱼的角度出发,讲述这类海洋哺乳动物所遭受的严重威胁生命的一系列事件,从而引发我们对这一日渐消失物种的一种反思。
“海豚的微笑,是大自然中最高明的伪装。”
据法新社及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决定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IWC),以便恢复商业捕鲸活动。
这不是突发奇想。
从1986年起,30多年来,日本一直致力于推翻国际捕鲸禁令。
2018年9月,日本提交了一份提案,要求开放商业捕鲸。
提案被否决。
日本索性直接退出委员会。
(国际捕鲸委员会)
鲸鱼还不是目标链的顶端。
灰鲭鲨商业价值高,口感好,每年仅在日本的捕获量,就有1000吨左右。
日本也有意反对“限制捕杀灰鲭鲨提案”。
即便这种动物已经被放进“可能灭绝”的行列。
但更令人羞耻的是,这种近乎“赶尽杀绝”的掠夺行为,并不是日本独有。
人类为了从动物身上谋取利益,能想出多少种借口?
看过那些纪录片里的真实故事,也许你才能略知一二。
血洗海洋的“大屠杀”
2009年,一部名为《海豚湾》的9.3高分纪录片横空出世。
拍摄团队穿着黑衣,每晚不眠不休,拍下了日本大地町渔民屠杀海豚的影像。
捕鲸,在那里是条无比庞大的产业链,连当地政策都在默默支持这一活动。
(太地町 / 纪录片《海豚湾》)
因为能赚钱,人类对“微笑天使”海豚露出了最残忍的獠牙。
(夜视仪景象 / 纪录片《海豚湾》)
渔民们驾着小船来到海豚湾,用长杆敲打出声响驱赶、狩猎海豚。
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传统文化”。
(捕杀海豚 / 纪录片《海豚湾》)
海豚体表光滑,渔民们为了捕捞,用一根长钩刺破海豚的皮肤,把它们硬拉上船。
(血染海豚湾 / 纪录片《海豚湾》)
大规模的海豚捕杀,让海豚湾尸横遍野,蔚蓝的海水被染成鲜红。
(血染海豚湾 / 纪录片《海豚湾》)
每一年,有上万只海豚经过这片海域。
海豚是种听觉动物,当地渔民在水下制造噪声,把受到惊吓的海豚驱赶到岸边。
这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海豚训练师已早早在水中等候。
(驯养师在水中挑选海豚 / 纪录片《海豚湾》)
他们挑出合适的海豚,带到水族馆、水上乐园。
没能被挑选的,则被杀害。
拍摄者说:“海豚是群体动物,他们在逃离时不会让任何小海豚落下,猎捕人利用了海豚这一天性。
追猎时,他们让海豚筋疲力尽。
受伤的海豚,有的最终力竭而死;
怀孕的海豚,可能会在极度惊恐中被迫生下小海豚……”
没受伤的海豚,即使能跳过渔网,也不会独自逃生——因为它们不会抛下家人。
而这却正方便猎捕人赶尽杀绝。
这段影像没有背景音乐,只有恐怖的血色海湾、海豚痛苦的嘶鸣声和渔民们愉悦的嬉笑。
对海豚的大屠杀仍在进行。
不仅是日本,柬埔寨、老挝、厄瓜多尔等国都未被禁绝。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海豚肉从口感到营养,都没什么特殊之处。
它反而有一定的毒素,尤其是汞,含量很高。
经常吃海豚肉的人,体内也会有汞元素聚集。
(日本渔业部某副部长(已卸职),头发中被检测出汞元素中毒 / 纪录片《海豚湾》)
《海豚湾》主创拍摄的另一部纪录片《竞速灭绝》,揭露了人类为食欲展现的残忍与贪婪。
拍摄团队潜伏进中国的一家高级餐厅,发现想吃鲸鱼肉简直太容易了。
服务生还夸赞他们“品味独特”。
(吃鲸肉 / 纪录片《竞速灭绝》)
摄制组发现了一个市场,整条街都在卖濒危动物制品:
玳瑁海龟、象牙雕塑、鱼翅……
据统计,随着中国对鱼翅需求的暴增,每天有25万条鲨鱼因鱼翅贸易被捕获。
这些珍稀动物被光明正大地摆在橱窗出售。
人类的荒谬,不仅体现在对食物的“追求”,更甚的,是认为它们能治疗癌症。
(鱼翅走上人类的餐桌/ 纪录片《竞速灭绝》)
摄制组假装成来品尝珍稀美食的游客,被一个店主带进了小屋。
店主拿出一种高价虫草,展示说:
“中国人相信这个能治好癌症,所以我(能)要这个价。”
(店主解释虫草价格昂贵的原因 / 纪录片《竞速灭绝》)
这个店主说,捕鲸业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割掉鲸鱼鳍后,放任它在大海中自生自灭。
“鲸鱼身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是钱。”
所以,摄制组也在这个市场里,拍下了让他们终生难忘的场景:
一个仓库露台上,摆了上万片鲸鱼鳍。
其中的一些,来自蓝鲸——地球上已知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物种,处于“濒危”行列。
事情被纪录片揭露后,出售鲸鱼肉的高级餐厅才关门大吉。
有买卖就有杀害,有利益勾连,就有不共戴天。
过去短短十年里,有800多名环保积极分子在类似事件中不幸遇害。
与利益可观的强大产业链相抗衡,保护动物的微弱力量,也像只被割掉鱼鳍的鲸鲨。
挣扎、扭动着,想自由遨游在海中,却无能为力。
最终只能滑落在一棵珊瑚上,静静地等待着自己的死亡。
(鲨鱼死亡 / 纪录片《竞速灭绝》)
“也许没什么比鲨鱼的处境更能说明海洋的现状。
它比恐龙诞生得早,曾躲过四次大灭绝。
但在人类生存于地球的这一代,它们的总数灭亡了90%。”
也许,它在地球上留下的最后记忆,就是人类贪婪的嘴脸。
她用“自杀”逃离更大的不幸
《海豚湾》的主角 Richard O’Barry 曾是一名海豚驯养师。
他驯养的海豚凯西,演过电影、可爱、通人性,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海豚热”。
因为影片的火热,驯养师从海里挑选长相好的海豚时,甚至都会以 Richard 驯出过的这只为标准。
凯西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明星海豚凯西 / 纪录片《海豚湾》)
在最容易大赚一笔的时候,Richard 却反悔了。
他用10年时间建立了海豚产业,却决心用40年的时间摧毁它。
因为——
凯西在海洋馆里极度抑郁,选择了自杀。
(男主 Richard / 纪录片《海豚湾》)
Richard 说,海豚和其他鲸类,它们的每一次呼吸,都是有意识的。
那只“明星海豚”,因为被带回海洋馆,接受日复一日的训练、表演,生命从此变得不可承受。
(海豚在海洋馆里做出的动作,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 纪录片《海豚湾》)
有天,她自主停止了呼吸。
终于永远地逃离这一切。
(男主Richard / 纪录片 《海豚湾》)
如果看过海豚在海洋中是怎样的生活方式,就很难接受它们在海洋馆里的表演。
它们在大海中,一天能游64公里。
这是条件再好的海洋馆,也不可能提供的环境。
所以那些免于被屠杀的海豚,忍受着更大的不幸。
海豚是智商很高的动物,天性活泼,高度社会化。
如果被长期圈养,缺乏足够的生活空间,它们会心情低落、抑郁。
海洋馆里恶劣的水质、人类触摸带来的病菌、化学药物等,都可能导致海豚皮肤感染。
违背天性的持续训练,让他们因压力过大而胃酸过多,导致胃溃疡。
圈养、训练,给海豚带来严重的生理、心理创伤。
(鲸鱼博物馆 / 纪录片 《海豚湾》)
它们的“微笑”,只不过是特殊生理构造给人类带来的自以为是的错觉。
(被人们称为“微笑天使”的海豚,嘴角自然上扬 / 视觉中国)
残酷的折磨不止发生在海豚身上。
(虎鲸 / 纪录片 《黑鲸》)
虎鲸体型巨大,但和海豚在某些方面惊人地相似。
比如它们都聪明温顺,对人类十分友好。
小型鲸类冲浪者协会创始人之一 —— 戴夫·拉斯托维奇说,自己就曾被虎鲸救了一命。
(戴夫·拉斯托维奇与鲸鱼 / 纪录片 《黑鲸》)
原本能够跟人类和谐相处的“好朋友”,也被人类逼到了绝境。
2010年2月24日,在美国佛罗里达一家海洋馆中,驯养员被自己驯养的虎鲸 Tilikum 拖入水中致死。
她的脊髓断裂,脊椎、肋骨多处骨折,头皮被完全撕下。
这不是这头虎鲸第一次发狂,早在之前,它就已经有“杀人”的嫌疑。
但因为商业价值可观,人们囚禁它继续在水池里表演。
取它的精子,换更多小鲸鱼。
虎鲸袭击驯养师也不是个例。
1987年,驯鲸师在表演时被两头鲸鱼压死;
(驯鲸师被鲸鱼压死 / 纪录片《黑鲸》)
一位女驯鲸师被鲸鱼咬住脚,反复拖入水中……
女驯鲸师受袭 /纪录片《黑鲸》
一反常态的“暴戾”,可能是虎鲸自己都没想到的。
高强度的训练和不见天日的圈养,使它们控制不住地发狂。
照顾过 Tilikum 的驯鲸师面对镜头时泪流满面:
“它不是因为疯了、或者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杀戮,它是因为沮丧、恼怒、不知所措,它找不到出口。”
(驯鲸师去世后,Tilikum 总单独待着,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 纪录片《黑鲸》)
水下世界尚是如此,人类称霸的陆地,更不缺少悲剧。
有人拍到过一个视频,动物园里的老虎脱离自然环境,日复一日地转圈。
本属于大自然的野性灵魂,被永远圈在了狭小的地方。
这是它被关久了,精神抑郁,产生病态的“刻板行为”。
(动物的“刻板行为”)
(微博网友评论)
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动物表演让骄傲的“森林之王”变得茫然无措,也让温顺的大型动物,从此没了自由。
纪录片《黑象》,揭露了大象表演的黑幕。
小象被人类强行带离母亲身边,被绑住腿脚关进狭小的笼子。
人类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来训练小象表演:
做不好就不给饭吃,拿棍子敲打它的鼻子,用钩子刺进它的耳朵,让它摆出各种各样完全不符合生理构造的姿势。
(被虐待的黑象 / 纪录片《黑象》)
猴子被逼着跳过一个又一个滚烫的火圈;
黑熊被迫直立身体,只能用后肢行走;
海豹被训练很久,才学会顶着皮球娱乐观众……
违背天性的训练,长久的虐待,使它们痛苦不堪,甚至暴躁易怒,袭击人类。
观众席上的看客们只惊叹这些动物多么多么聪慧,却不关心它们背后受到了多少非人的虐待。
拿其他生物的痛苦当做娱乐的资本,人类自诩万物灵长,也该感到羞愧和悔恨。
保护动物,也是人类自保
你或许不知道,鲸类、海豚等各种海洋生物的种群数量,正在直线下降。
如今的南极、太平洋等海域的生态系统,和数十年前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海豚、海豹、海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减少。
而这些改变,往往是不可逆的。
(新出生的小海豹在沙滩上挥动爪子 / 视觉中国)
因为一个物种数量的改变,往往会牵动整个食物链,最终破坏生态平衡。
一旦生态失衡,要想恢复到从前的状态,几乎不可能。
幸好,很多国家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加入了动物保护的行列。
1986年《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生效,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放弃商业捕鲸;
之后,日本几次联合冰岛、挪威、韩国等国想重启商业捕鲸,一直无法获得75%以上的成员国赞成票。
(鲸鱼跃出水面 / 视觉中国)
保护动物,其实也是人类的一种自保。
把动物捕杀到濒临灭绝,是对人类的自我毁灭。
比起赚快钱,在地球求生的人,其实类更需要动物们——
以尊重另一种生命的方式。
也许有人已走进另一个极端——觉得人类不仅不该看海豚表演、不能穿皮草,甚至连肉也不该吃,纯素食才是正确之选。
吃肉本没错,食物链的自然法则本就如此。
错的是,人类放纵过度的欲望,将其凌驾于其他生物的生命之上。
当人对动物的消费,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之上,且只是为了炫耀、奢侈、享乐,才是残忍的。
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情感。
一个人的觉醒与共情,力量的确微弱。
但谁又能说这微小的力量聚不成大的改变呢?